因创新失败被时代遗忘的北周书法大家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在几千年的书法历史中,诞生了许多书法名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佳作。这些书法家中,不乏大胆变革的创新书法家,创立了独具个性的书法风格,丰富了书法形式,开创了新的书法审美标准,拓展了书法发展方向。

书法艺术与其它门类艺术形式一样,都推崇创新,然而在过去书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且审美标准被士大夫和名士掌控,所以书法创新的局限性更强,任何创新都不能突破主流审美的藩篱。即便如此,历代仍有很多书法家敢于突破拘束进行创新,但能够成功的非常少,创新失败的书法家,基本都被历史遗忘,无法留下名字和作品。今天就介绍一位因创新失败而被时代淘汰,但有幸留下名字的书法家,他就是北周书法家赵文渊。

赵文渊,字德本,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周书》及《北史》中有传。擅长楷、隶书,雅有钟、王之则,笔势可观。当时碑文多出其手。据此可以看出,赵文渊在当时应该是书名极盛,有统领书坛的地位,并且当时应该有很多书作。

然而赵文渊众多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华岳庙碑》成为赵文渊的传世孤品。《华岳庙碑》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天和二年()命史臣所制,为的是颂扬其父宇文泰在西魏天统七年()修复华岳庙的功绩。此碑撰文者万纽于瑾,书者赵文渊,皆为北周当时的一时之选。可见赵文渊在当时的书坛地位。

《华岳庙碑》的书体属于隶书,汉隶的蚕头雁尾特征随处可见,结字亦大致上遵循着汉隶结字对称均衡的原则。然而除此之外,此作品还有几项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是在用笔方面装饰意味十分浓厚,波挑夸张而笔画斩钉截铁;第二是篆、隶、楷各体夹杂。这样的书法风格与北周同时代书法作品,以及前人古迹中均少见,应该是赵文渊的一次大胆创新实践。

由于《华山庙碑》书风前卫,标新立异,有悖主流书法审美标准,对于当时的人是一种审美冲击。这样怪异的作品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被认为鄙陋不堪,难以入目,观之欲呕,可见当时人们对这件作品的嫌弃程度。后人无人认可此书,无人学此书,无人仿此书风格,可见赵文渊此次的书法创新是彻底失败了。

在这块碑的侧面就刻着颜真卿书写的“到此一游”:著名的《谒金天王祠题记》。后人皆拓碑侧鲁公书,不理原碑正文。因历代无人捶拓,损伤甚微,这块碑的正文竟完好的保留了下来,以至于今天看到的碑文完整、字口清晰。

其实此碑书写风格在今天看来不觉太怪异,甚至觉得可喜,其风格也并不是凭空而造,在早期书作中可见倪端,然而这样的作品却不能被当时人接受。并且赵文渊一生平淡,无故事加持,若不是此碑流传至今,恐怕其名早就被历史遗忘了。

书法创新被历代书家推崇,但是大多数创新都因失败而消逝,能够成功者寥寥,赵文渊就是一个创新失败的典型,比起那些连名字和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的人,赵文渊应该还算是幸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