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历史,大家都会感叹夏商的底蕴,春秋战国的灿烂,唐宋的繁华,明清的深厚,就是民国,也是思想大家迭起,但对于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多少有细碎的感慨。
魏晋南北朝无大家,似乎是大家约定了的事情,那些所谓的喝喝酒吹吹风的七子、编编故事的王子,炫炫富的士族,看看燕子飞去的王谢,也只能算一个半个散儒了。
网络上红的,并不一定是最漂亮的美女。
同样,历史上成名的,也并不一定是大学问家,比如刘义庆,亿是个文学爱好者,因为他是王子,在宗亲中自然是有学问的,但《世说新语》无需他自己动手,自然有一批儒生帮助编撰,他只需挂个名而已。
如果真要说大家,周之前应有管仲,春秋战国有孔孟老庄荀墨孙等等,唐宋有八大家及一众诗词大家,明清有朱王梁等。
其实魏晋南北朝也有一人,不是陈寿,不是曹八斗,不是刘义庆,不是陶隐士,不是王书法家,更不是谢一斗。
历史上评价,此人之思想,远越朱熹,足可与孟子、杨子、墨子、荀子齐名。
他,
文学著述颇丰,诗赋、散文、史传、政论无不擅长。诗歌现存一百多首,绝大多数是乐府诗,独树一帜。
他曾参加撰写《魏书》;又著《傅子》数十万言。
此人就叫傅玄。
魏晋时期名臣及文学家、思想家。后傅玄封鹑觚男,司马炎为晋王,以傅玄为散骑常侍。西晋建立后,进爵鹑觚子,加附马都尉,与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后任御史中丞,提出了有名的“五条政见”。
《傅子》分为内、外、中三篇,共有四部、六录,合共一百四十首,几十万字,连同文集一百余卷流行于世。当时的司空王沈看后说:“看到此书,言辞宏富道理齐备,筹划治理国家大事,重视儒家教化道义,足以堵塞杨朱、墨翟学说的放浪形迹,可以跟往古的荀况、孟轲相比并!”
但是,很可惜,《傅子》一书现今留存不全,卷能够凑齐全的,只不过12篇而已,再加上不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所用,终被历史所忽视,而没能象朱熹一样发扬光大。
这十二篇,分别为正心、仁论、义信、通志、举贤、重爵禄、礼乐、贵教、检商贾、校工、戒言、假言等。文义末全者亦十二篇,分别是问政、治体、授职、官人、曲制、信直、矫违、问刑、安民、法刑、平役赋、镜总叙,并附录四十八条。
但是就这12卷,我们现在的很多思想,很多都是从他著作中来的,甚至直接引用。
比如,“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就出自《傅子》原句。还有“祸莫大于无信”,“重义如泰山,轻利如鸿毛”。“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心为万事主,动而无节则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下面我们仅列三小段原文:
信顺者,天地之正道也;诈逆者,天地之邪路也。民之所好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善治民者,闻其正道,因所好而赏之,则民乐其德也。塞其邪恶,因所恶而罚之,则民畏其威矣。善赏者,赏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动;善罚者,罚一恶而天下之恶皆惧者何,赏公而罚不贰也。……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法者所以正不法也。明书禁令曰法,诛杀立刑威曰刑。治世之民,从善者多,上立德而下服其化,故先礼而后刑也。乱世之民,从善者少,上不能以德化之,故先刑而后礼也。……利天下者,天下亦利。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利则利,害则害,无有幽深隐微,无不报也。仁人在位,常在天下所归者,无他也,盖善为天下兴利而已。
除此之外,傅玄还著有大量文章诗歌,除了咏怀的诗词,也有儿女情长之诗,而且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比如:
西长安行所思兮何在?乃在西长安。何用存问妾?香双珠环。何用重存问?羽爵翠琅。今我兮闻君,更有兮异心。香亦不可烧,环亦不可沉。香烧日有歇,环沉日自深。
此诗以女方的心情,前半部写相互的深情,后半部写男方的变心与自已决心断绝的犹豫,情景跌宕,语言质朴,内涵生动感人。
但
傅玄留给我们最有名的一句,是一篇文章的句子,国人可谓家喻户晓。
傅玄在《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
“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写这篇文章时,当时的西晋又热起来一股儒道墨的研究,很多士人对政治逐渐失去热情,归隐山林,觉得杨朱“一毛不拔而利天下”挺好,而墨家显然是多管闲事,对儒家入世之心渐生厌烦,西晋王朝到底如何治理天下,对士人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傅玄认为,不管是杨朱之辩,还是墨家之学,都有时代的局限,士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受外界影响,坚持正心,才是未来。所以,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是意有多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