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黄巾盛于海、岱,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
光和末年()黄巾之乱,是东汉王朝灭亡的导火索。对三国史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均耳熟能详。
张角之乱,同年即告平定。但黄巾余党、包括挂“黄巾别部”名号的白波军、黑山军及各地黄巾支党,却呈斑点状散布割据,一直延续至建安年间(-)。
可知张角虽死,黄巾党徒依然负隅顽抗。
其中记载最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盘踞青、徐之黄巾。
青徐黄巾,人众百万,与曹、刘、孙三家诸侯皆有交手。其兵锋猖獗、声势熏天、攻城略地、杀人盈野,如蝗灾般席卷所到之处。
按理说,一支人众百万的巨型部队,完全能够建立稳定的割据势力,如同汝南、颍川一带屯田自守的黄巾党徒。
但青徐黄巾的相关记载,却充满着“流寇习气”;不断迁徙、不断流浪。
我猜想,这样一支混杂了壮丁和女眷的巨型兵团,其迁移必有不得已的原因。
本文以青徐黄巾的“流动路线”为线索,叙述分析其转战迁移始末,并拣重点部分简要挖掘。权作抛砖引玉之谈。
本文共字,阅读须11分钟
①黄天崛起
贼帅张角起于魏郡,自称黄天泰平。三月甲子,三十六方一旦俱发,天下响应,燔烧郡县,杀害长吏。
以地理位置看,兖州、青州、徐州地处华北平原,步骑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其实可以大致看作同一地区。
注:三州地理位置古今对应。
兖州:今山东西南,河北东南,河南东北。
青州:今山东北部和东部。
徐州:今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青徐黄巾的起源,源自东汉末期的灾荒。
(熹平二年)六月,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
注:东莱、北海在青州
(熹平三年)夏四月,郡国七大水。
(熹平六年)夏四月,大旱,七州蝗。
(光和五年)冬,东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尺余。--《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
注:东海、琅琊在徐州;东莱在青州
光和五年()即黄巾暴乱同年,自此九州崩裂,王基倾覆。
②徐州止戈
会徐州黄巾起,以(陶)谦为徐州剌史。击黄巾,破走之。
青徐黄巾,最早受到刺史陶谦的镇压。
陶谦出任州牧为中平年间(-)。可知在此期间,黄巾在徐州的势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会徐州黄巾起,以谦为徐州刺史,击黄巾,大破走之,境内晏然。--《后汉书陶谦传》
与陶谦一同参与镇压黄巾者,还有自兖州泰山华县流浪而来的豪桀群盗。以臧霸、孙观、孙康、尹礼等人为首。
(臧霸)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於开阳。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魏书十八》
臧霸还收编了一部分青徐黄巾余党,以壮大势力。
(霸)遂收兵於徐州。--《魏书十八》
臧霸的宗主陶谦,应该也有招募延揽黄巾降卒。
陶谦麾下的张闿(滥杀)、笮融(佞佛)等人,出身虽史无明载,但察二人流寇行径以及宗教信仰,颇有可疑之处,仅做参考。
③青州烽烟
是时英雄并起,黄巾寇暴,(焦和)不暇为民保障,引军踰河而西。黄巾遂广,屠裂城邑。和不能御,望寇奔走。
初平元年(),青徐黄巾流浪至青州,击破刺史焦和。
焦和的信史记载很少,仅知其是个无能之辈。生卒年及仕宦时间均无载。
青州在焦和的腐败统治、及黄巾的侵略寇暴下,化作人间地狱。
初平中,焦和为青州刺史。是时英雄并起,黄巾寇暴。入见其(焦和)清谈干云,出则浑乱,命不可知。(青)州遂萧条,悉为丘墟也。--《九州春秋》
青州刺史治在齐国临淄县。由此可知,青徐黄巾被陶谦、臧霸等人击溃后,北上临淄,击破焦和。
焦和忧死。
焦和死后,袁绍表奏部将为青州刺史。之官二年,大破贼军,所向有功。改任东郡太守。
会青州刺史焦和卒,(袁)绍使(臧)洪领青州以抚其众。洪在(青)州二年,群盗奔走。--《魏书七》
臧洪任东郡太守有史可考,当在初平三年(),原东郡太守曹操入兖州东平国同年。
可知,臧洪赴任青州,当为初平元年()。焦和应死于同年或之前。
联系上文可知,青徐黄巾在徐州、被陶谦和臧霸击破后(-),北上齐国,大败焦和()。
之后臧洪入青州(),厉兵秣马,又击破齐国黄巾。
兵败齐国的青徐黄巾、又开始了流浪旅途。
④分进游击
黄巾十万焚烧青、兖;黑山、张杨蹈藉冀域。
在齐国被臧洪击破后(),青徐黄巾分兵、向四个方向进发。
一支向北寇冀州渤海;一支向西寇兖州泰山;一支向东寇青州北海;还有一支向南寇徐州。
是年为初平二年()。
四方出击,分进游走。这让我想起万历年间的萨尔浒之战。
二者结局也颇为相似。
初平二年()青徐黄巾动向入渤海的黄巾,被公孙瓒、公孙范兄弟剿灭。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公孙)瓒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后汉书公孙瓒传》
(公孙)范遂以渤海兵助瓒,破青、徐黄巾。--《魏书八》
入泰山的黄巾,被泰山太守应劭剿灭。初平二年,黄巾三十万众入郡界。(应)劭纠率文武连与贼战,前后斩首数千级,获生口老弱万余人。--《后汉书卷四十八》
入北海的黄巾,被孔融、刘备、太史慈剿灭。时(孔)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刘备)即遣精兵三千人随(太史)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吴书四》
注:刘备、太史慈、孔融剿灭北海黄巾时间史无明载,推测应在初平二年至初平三年之间(-)。
刘备守平原令是在第一次二袁会战()之后。会战时刘备以高唐令身份屯高唐、与屯平原的单经共抗袁绍。之后援助孔融。
因初平四年()刘备已经与青州刺史田楷屯驻齐国,即青徐黄巾当年击破焦和的所在地。而此时的青徐黄巾主力已流窜至兖州,并在去年()被曹操击破收编。
入徐州的黄巾,被陶谦和孙坚部将朱治剿灭。(朱治)从(孙坚)破董卓于阳人,入洛阳。表治行督军校尉,特将步骑,东助徐州牧陶谦讨黄巾。--《吴书十一》
注:孙坚上洛为初平二年。
黄巾在青州的游击肆虐,导致了青州当地极大的人口变动。数百万人向北流窜入冀州、幽州、甚至还有出海东渡至辽东及朝鲜半岛者。
注:辽东和朝鲜半岛属幽州。
黄巾十万焚烧青、兖,黑山。--《后汉书袁绍传》
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刘)虞者百余万口。--《后汉书刘虞传》
注:刘虞为幽州牧。
其中不乏名士。如王烈、崔琰、邴原、管宁等。
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郑)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崔)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魏书十二》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人也。少与管宁俱以操尚称,州府辟命皆不就。黄巾起,原将家属入海,住鬰洲山中。--《魏书十一》
管宁为避黄巾之乱,在辽东及朝鲜半岛,客居了将近半个世纪才返回中原。恐怕是“乡音也改、鬓毛亦衰”。
(管宁)遂避时难,乘桴越海,羁旅辽东三十馀年。--《魏书十一》
⑤兖州之祸
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
在渤海、泰山遭到地方牧、守和豪强势力打压的青徐黄巾,再度改变作战方向。不再分兵,而是集中兵力、西入兖州。
初平三年()青徐黄巾入兖州,携哀兵之势,连战连捷,声势滔天。
客观来说,青徐黄巾入兖州,引发了三国汉季最大的政治地震;也塑造、并成就了汉末三国最大的枭雄。
在兖州地界,青徐黄巾兵团,长驱直入、势如破竹,连续击杀三个牧、守:
任城国相郑遂、济北国相鲍信、兖州刺史刘岱。
任城国、济北国、东平国,一时间化作焦土。
青徐黄巾西入兖州,连杀三牧、守刺史刘岱死后,同在兖州的,离开东郡东武阳县,向西出发。
同年()袁绍遣青州刺史臧洪(于前年在齐国镇压青徐黄巾),接替曹操做了东郡太守。
注:初平(-)、兴平(-)年间,袁曹一家。曹操屈身袁绍幕府,我之前的文章曾反复强调。
曹操遣陈宫、向“幸存者”鲍信等人表明了合纵意图。鲍信率兖州残余势力,表奏曹操为“兖州刺史”(伪职)。曹氏与鲍信等人合兵,在东平国寿张县、大战青徐黄巾。
不出意外,鲍信又被黄巾所杀。
(曹公)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鲍)信力战斗死。--《武帝纪》
曹操连战、将青徐黄巾驱赶至济北国(故国相鲍信治所),熬到冬天断粮。收降了黄巾余众。
清点降卒:男女百万,壮丁三十万。选其精锐者编为“青州兵”。
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武帝纪》
这支流浪兖、冀、青、徐,转战四州,击杀无数牧、守、令、长的巨寇兵团,终于被曹操收编。
青州兵也成了曹氏“天下布武”的根基所在。
青徐黄巾的投降书非常有趣。
他们说:
“我们焚烧州郡,听闻曹公你做济南国相时,也在焚烧祠堂。这和我们是一路啊!我看将军你印堂发紫,想必也是“黄天太乙”的信徒。咱们要不然合兵,你看可好?”
(黄巾)贼乃移书太祖曰:“昔(君)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汉行已尽,黄家当立。”--《魏书》王沈版
注:曹操在济南国时,曾经下令捣毁西汉(故)城阳王刘章的祠堂。
因济南国当地的贪官污吏,以“诈捐”等理由、巧立名目、勒索百姓。
因此曹操在此禁断淫祀,名声颇大。不料竟被黄巾视为同道中人。
青徐黄巾的别部支党,如济南和乐安的、等人,在建安年间被夏侯渊剿灭。不过青徐黄巾支属势力不大,影响也有限。像初平年间那样纵横四海、攻屠城邑、甚至引发地区人口构成震荡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了。
青徐黄巾在走投无路、寒冬投降时()都有百万男女;其鼎盛时期,恐怕是兵连州郡、盈于山野。这样一支部队,完全可以扎根州郡耐心经营,却反常地不断流窜,不断迁徙。
我猜想,青徐黄巾恐怕没有“屯田”的习俗。
不同于青徐黄巾,囤聚豫州的汝南、颍川黄巾,有“屯田”习俗。
颍川黄巾曾经和地方豪霸许褚,用粮食交易耕牛。
时汝南葛陂贼万馀人攻(许)褚壁,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魏书十八》
响应袁术号召的颍川许县黄巾,在袁术东奔淮南()两年后,依然盘踞在许县,一直熬到建安元年()曹操南下。
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武帝纪》
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魏书十四》
可知,能够“长期扎根地方”的豫州黄巾,是有军屯习俗的。
青徐黄巾不行军屯,恐怕一方面是流寇习气使然;一方面也是被地方豪强镇压,居无定所;还有一方面,可能与东汉末期青州灾害、导致的生产力荒废有关。
一言蔽之,虽然同在一片黄天之下,各地黄巾的信仰却各不相同。
汝颖黄巾是坐寇。
青徐黄巾是流寇。
西河白波谷黄巾劫持天子、想强行上岸。
黑山黄巾得到朝廷招安之后、又再度下海。
这大概就是刻在骨子里的“兴趣使然”吧?
无他,兴趣使然耳汉末黄巾故事,有趣之极。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