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目标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3/5593862.html(小提示:本文用余字讲述了宋文帝刘义隆的一生,分悲惨童年、智斗权臣、文盛武惜、太子弑父四个部分,因为南朝的影视剧和画像等实在太少了,故而只能借代了,创作不易,希望文友们支持!谢谢大家!)南朝宋元嘉三十年二月二十一日凌晨,震天的喊杀声逼近了皇帝刘义隆的宫室,此时的刘义隆正在与外甥商议改立太子之事,几个人闯了进来,径直杀死了皇帝刘义隆舅甥二人。其实,这场变乱原本可以避免,而掌控权就在皇帝刘义隆手中,但因为他的优柔寡断、举棋不定,最终酿成了一场惨祸。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词名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有一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句词中所说之人正是宋文帝刘义隆。假装是刘义隆刘义隆是宋武帝刘裕之子,他本人胸怀大志,渴望能够建立与父亲比肩的伟业,奈何他实力不够,遇到的又是北朝英主拓跋焘,最终也只落得一个“仓皇北顾”。这似乎就给人一个比较负面的印象,但刘义隆绝非这么简单,他在位30年,开创了东晋南朝最强盛的治世,他推行惠民之政,重视文化发展,刘宋出现了较为繁荣的景象。总体来说,刘义隆不愧于“文帝”的谥号。可是,刘义隆其人治家不善,他身为一国之君,忽视了对儿子的精心教养,最终酿成大祸,自食其果。但追根溯源,这些与其父刘裕当年的所作所为有关,或许这就叫有其因则有其果。母亲被杀,过继后又迎回的跌宕童年刘义隆出生于义熙三年,在前一年,刘裕的妾室张夫人生育了长子刘义符,紧接着孙氏生育了次子刘义真,刘义隆屈居第三,他的母亲名叫胡道安。假装是胡道安被赐死义熙初,为高祖所纳,生文帝。五年,被谴赐死,时年四十二,葬于丹徒。—《宋书后妃传》就在刘义隆两岁那年,胡道安因犯错被刘裕赐死,史书没有记载胡道安到底犯了什么错,但刘义隆因此失去了母亲,不光如此,刘裕干脆连这个孩子都不要了。刘裕的三弟刘道规都40岁了还没个孩子,于是刘裕就让三弟收养了刘义隆。刘道规是刘裕创立大业路上的臂膀,他对刘义隆十分疼爱,这也算得上刘义隆悲惨丧母后的一点安慰了,可惜刘道规命数不济,三年后便病逝了。泰议曰:“公之友爱,即心过厚。礼无二嗣,讳宜还本属。”从之。—《宋书范泰等传》由于刘道规去世前收养了二哥刘道怜的次子刘义庆,于是便引起了一个小争议。刘裕知道弟弟疼惜刘义隆,打算让刘义隆承袭弟弟的爵位,可是朝中重臣范泰主张“礼无二嗣”,请刘裕让刘义隆回归本宗,由刘义庆承袭刘道规的爵位。刘裕画像刘裕最终听从了范泰的建议。于是兜兜转转,刘义隆回归了本家,而范泰的一句话也彻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后来刘义隆亲政后对范泰多加重用,让他风光一时。史书没有记载刘裕是否给刘义隆找了一位养母,但从刘义隆亲政后并未额外追赠、尊崇刘裕的某位妃嫔猜测,刘义隆极有可能是独立成长起来的。刘义隆的早年经历给他的性格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导致他在处理国政、军事、家庭等多方面都表现了其优柔寡断、十分想证明自己的性格。唐朝宰相虞世南观此历史时,评价刘义隆“当断不断,自贻其祸”,追根溯源,这种性格的形成与他早年的经历息息相关。天降皇位,斗败权臣的少年英主假装是宜都王刘义隆随着刘义隆的逐渐长大,刘裕也像安排其他儿子一样象征性的给了他一些官职,但实权掌握在刘裕任命的辅佐之臣手中,到了刘裕称帝建国时,刘义隆已经是宜都王、荆州刺史。刘裕即位时,还追封刘义隆之母胡氏为婕妤。是岁来朝,会武帝当听讼,仍遣上讯建康狱囚,辩断称旨,武帝甚悦。—《南史·宋本纪》刘义隆15岁那年从治所江陵前往建康朝见刚刚登基的父亲刘裕,恰巧碰到刘裕亲自参与审案,刘裕便让刘义隆前往问询犯人,刘义隆审讯得法,很快审定此案,刘裕十分高兴。从刘义隆的小试牛刀可以看出,他的确颇具才能,这些年虽然只是挂空名,但是到底也从辅臣那里学到了不少真才实学。假装是徐羡之两年后,刘裕正要兴兵北伐之时病逝,临终命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及护军将军檀道济辅佐新君刘义符,不得不说刘裕的眼光那是相当不错。这四人文武搭配合理,而且都是有真才实干的能臣干将,他们都是辅助刘裕创建的大业的开国元勋,担任顾命大臣是实至名归。可惜,刘裕看得清才能,却看不透人心,更没有想到自己一世英名,托付的继承人却是如此不堪。帝后失德,羡之等将谋废立,而庐陵王义真轻动多过,不任四海,乃先废义真,然后废帝。—《宋书徐羡之傅亮檀道济传》假装是刘义符刘义符为人轻浮,当太子时就不甚检点,当了皇帝更是耽于享乐、胡作非为,根本不体察民生疾苦,徐羡之、傅亮、谢晦不愿刘裕辛苦创立的江山因此衰败,故而选择行伊尹、霍光之事。在废黜刘义符之前,徐羡之提前考虑到了日后立新君之事。论次序,刘义符之下当立刘义真,奈何刘义真比刘义符更加不成器,还添了几分残忍,史书说他“凶忍之性,爰自稚弱,咸阳之酷,丑声远播”,于是未雨绸缪,先废刘义真,再废刘义符。二人被废后被贬,不久被徐羡之等派人杀害。如此一来,按照次序来说,皇位就轮到了武帝三子刘义隆,于是徐羡之等派人恭请刘义隆至建康即位。刘义隆起初还是有些迟疑的,毕竟徐羡之接连废杀两位兄长,让他多少有些忌惮,但是他的亲信长史王昙首、司马王华、南蛮校尉到彦之劝说刘义隆同意即位,于是刘义隆东行建康,继承帝位。当年八月,刘义隆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元嘉,大封徐羡之等拥戴大臣,将自己的亲信王华、到彦之等人也都封官进爵。甲辰,追尊所生胡婕妤为章皇太后,封皇弟义恭为江夏王,义宣为竟陵王,义季为衡阳王。九月丙子,立妃袁氏为皇后。—《南史宋本纪》假装是袁皇后此外,刘义隆追封母亲胡婕妤为皇太后,谥号为章,封王妃袁氏为皇后,将几个没有封王的弟弟都封为王。这一年,刘义隆17岁。几乎与此同时,在北方的苍茫大地上,一位16岁的少年于平城继承魏国皇帝之位,他的名字叫拓跋焘,他即将以雄武之姿一统北方,也将成为刘义隆的一生之敌。刘义隆即位前后,朝政在徐羡之等人手中仍然保持着较为平稳的运行,待刘义隆帝位稳固后,对徐羡之等人废杀两位兄长仍是心有余悸。这并不是单纯的兄弟之情,而是刘义隆对徐羡之等人侵犯皇权、肆杀宗王的行为感到愤怒和不满,这是臣子对皇权的以下犯上,即使最终的结果是刘义隆因此得以即位,也不能消除刘义隆想要维护皇权的决心。于是,他开始策划清除权臣,独揽大权,这也是他迈向自己远大志向的第一步。刘义隆与徐羡之等人的斗法分为三个阶段:假装是谢晦帝既废,司空徐羡之录诏命,以晦行都督荆湘雍益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欲令居外为援,虑太祖至或别用人,故遽有此授。—《宋书谢晦等传》首先就是即位之初,徐羡之请以谢晦出镇刘义隆的龙兴之地荆州,意图十分明显,就是为了盯着荆州并且在建康出事时能有个外援。刘义隆同意了此事,但他要亲信到彦之接替谢晦中领军的职位,这个职务肩负统领禁军之责,其责不可谓不重。徐羡之等人似乎预感到了刘义隆的打算,碰巧雍州刺史(侨置州,治于襄阳)出缺,而襄阳也是一个重镇,于是他们就举荐到彦之为雍州刺史,刘义隆否决了此事,到彦之得以入京执掌禁军。王昙首画像随后,刘义隆又将亲信王昙首、王华、朱容子皆调入禁军任职,从上到下控制了禁军,拿到了军事主动权。元嘉二年,羡之与左光禄大夫傅亮上表归政。—《宋书徐羡之傅亮檀道济传》到了第二阶段,刘义隆调任亲信的举措引发了朝野内外的议论,朝臣们都觉得新帝有总揽大权之势,从而形成了一个舆论风暴,徐羡之和傅亮有所忌惮,希望交权保命,于是上表归政,请刘义隆亲政。起初,刘义隆还假意挽留,但徐羡之坚辞,故而得以退归家宅,然而徐羡之、傅亮虽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们周围的僚属却坐不住了。徐羡之的侄子徐佩之、侍中程道惠、吴兴太守王韶之等苦劝徐羡之,刘义隆也再次下诏让二人仍摄尚书、中书二省事,于是徐羡之与傅亮奉诏摄任。假装是王华徐、傅、谢三人都能感受到刘义隆流露出的杀机,为了保全家族与自身,他们主动结交王华等人,但是王华等人深知刘义隆维护皇权的决心,在帝、相关系缓和时期竟然进谗言诽谤徐羡之和傅亮,最终让刘义隆打定主意,不再迁延。到了第三阶段,刘义隆决定收网,在此之前,他将一个重要人物拉到了自己的阵营。徐羡之将废庐陵王义真,以告道济,道济意不同,屡陈不可,不见纳。羡之等谋欲废立,讽道济入朝;既至,以谋告之。—《宋书徐羡之傅亮檀道济传》檀道济虽然也参与了废杀少帝与刘义真的图谋,但他本人是不赞同的,而且屡屡劝说徐羡之,可是徐羡之等一意孤行,不仅废了二人,还杀了他们。刘义隆深知此事,表现出对檀道济信任有加的姿态,借此分化了檀道济与其他三人,至此,刘义隆有了禁军和大将檀道济的支持,这场斗争已经一边倒了。很快,徐羡之和傅亮相继被诛杀,谢晦虽在荆州起兵,但并不知道檀道济投靠皇帝之事,还以为檀道济也被杀,当檀道济率兵出现在荆州军面前时,谢晦与全军大惊,荆州军不战而溃。谢晦被俘后斩杀于建康之市。此后数月,徐谢余党发动了小股叛乱,但都很快被平息,至此,刘义隆正式掌控了刘宋朝局。不得不说,年少的刘义隆确有其父雷厉风行的遗风,在政治上表现出了极大的成熟和稳重,即位不到两年就除掉了膨胀的徐傅谢三位开国元勋,胆识和魄力确实不容小觑。文盛武惜,南朝盛世与元嘉草草刘义隆亲政后,承刘裕之政,继续推行土断,促进侨人(因战乱南迁之北方居民)与当地人的融合,取消了大量侨人特权,把他们也纳入征发赋役的范畴。凡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导播殖,蚕桑麻棨,各尽其方,不得但奉行公文而已。—《宋书文帝本纪》刘义隆鼓励农桑,并主张科学生产,农人所务之田当以当地地利为准,种植最适合的作物,除此外,刘义隆命郡县奖励勤于耕作、养蚕的农户并教导正确的农作方法,并将一些特别优秀的农户上报,予以表彰和嘉奖。元嘉一朝,刘义隆常效仿父亲刘裕亲至州府听审或直接问审,并持续整饬吏治,使得元嘉一朝吏治较为清明。在各地遭遇灾害时,刘义隆皆免除当地百姓赋税以抚慰百姓,并努力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在用人上,刘义隆努力维持世家大族、皇族、寒族之间的平衡,拓宽了人才招录范围,使得一部分出身寒族的人也可以入朝为官。后人绘制的《世说新语》故事画刘义隆亦重视文教,在元嘉年间,文学、科技等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比如前文提到的,过继给刘义隆三叔刘道规的刘义庆,他承袭临川王之爵,组织人编撰了《世说新语》,成为文坛盛事。此外,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和范晔最终定稿的《后汉书》相继成书,“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熠熠生辉,刘义隆还亲设了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等医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还有,祖冲之改良指南车,发明“千里船”“水碓磨”,极大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而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成就主要也是在元嘉年间实现的。南朝建康城昔汉氏东京常称建武、永平故事,自兹厥后,亦每以元嘉为言,斯固盛矣!—《宋书文帝本纪》后世修史、观史者众多,虽云刘义隆之过,但也都不否认元嘉时期是整个刘宋乃至东晋南朝最为兴盛的时期,史称“元嘉之治”。可是,辉煌的元嘉之治却也有不少阴影,在元嘉中期,刘义隆重用四弟刘义康主持朝政,其主政期间趁着刘义隆病重着力揽权,诟陷大将檀道济,并在刘义隆同意后诛之,留下了“自毁长城”的千古憾事。刘义康与亲信刘湛把持朝政、清除异己,刘义隆病愈后听闻这些十分不满,最终诛杀刘湛,贬斥刘义康,重新取回了朝政之权。假装是刘义康刘义隆的一生都活在父亲刘裕的阴影之中,他一心想要建立可以比肩父亲的功业,故而励精图治开创了元嘉之治,但这毕竟只是文治方面的成就。相比文治,刘义隆也希望能在父亲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刘宋疆域,进而统一天下,复大汉旧土。劭又谓上曰:北伐败辱,数州沦破,独有斩江湛,可以谢天下。上曰:北伐自我意,江湛但不异耳。—《宋书江湛等传》可惜天不遂人愿,刘义隆在元嘉七年、二十八年两次组织北伐,第一次虽然小败,但未伤及筋骨,但二次北伐时刘宋损失惨重,不仅军事上溃败,还丢失了数州之地,江北地区也因战乱残破。演员唐国强饰演的拓跋焘刘义隆在这场战争中善于微操,他于建康遥控指挥大军,然而往往是“令至而势变”,无数战机皆坐失了,更兼用人不当、举棋不定,最终造成了元嘉之治积累起来的财富尽败于此战。更何况,刘义隆的对手不是刘裕所面对的那些支离破碎的国家,而是一个统一起来的北魏,他们的首领也是北朝英主拓跋焘。正像辛弃疾词中所云“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志向远大又如何,一切脱离实际、罔顾现实的行动都终将失败。可是这个刘义隆是个记吃不记打的人,头年刚刚遭受重创,次年听闻拓跋焘被刺身亡,他再次不顾朝臣阻拦兴兵北伐,这次倒没有前次那么大的损失,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交织,只能无功而返。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北伐的失败既有外力强大的因素,但更与刘义隆的失策息息相关,他枉杀大将、不听良言、用人不当、举棋不定,最终用一次次败绩,葬送了自己三十年的成果。他想要比肩父亲,可却没有御驾亲征的勇气,还不肯将兵权下放给将领,最终导致不该败的败了,有机会赢的也输了,何其悲也。治家不严,优柔寡断终丧命的宋文帝二月甲子,元凶劭构逆,帝崩于合殿,时年四十七。—《南史宋本纪》刘义隆和拓跋焘这两个对手,说起来还真是有缘,同一年以相似的年龄即位,老了老了,拓跋焘头一年被宦官宗爱暗杀,次年刘义隆就被儿子刘劭弑杀,这可真是奇哉怪也。刘劭的母亲是刘义隆的皇后袁齐妫,生来就是嫡长子,身份尊贵,所以早早就立为太子,刘义隆对他十分宠爱,并派遣名师教导他。假装是刘劭虽然刘劭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但从他在元嘉年间的一些政见和即位后的举措来看,他并非是不学无术之人,还是有一定才能的。二十七年,上将北伐,劭与萧思话固谏,不从。—《宋书二凶传》原本父子二人的关系是相当不错的,或许是因为自己童年的不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刘义隆对儿子们总体比较宽容。后来因为刘劭不支持北伐,刘义隆渐渐有些疏远儿子。刘劭的弟弟始兴王刘濬素与刘劭交好,二人私下都犯过一些过错,担心父亲刘义隆知道,于是竟然行巫蛊之术诅咒刘义隆,而刘劭的同母姐姐东阳公主刘英娥也参与其中。后来,刘义隆得知此事,决意废黜太子,可就在这个如此关键的问题上,刘义隆的优柔寡断竟然再一次出现。假装是徐湛之湛之欲立随王诞,江湛欲立南平王铄,太祖欲立建平王宏,议久不决。诞妃即湛之女,铄妃即湛妹。—《宋书·王僧绰传》刘义隆晚年最信任三人,分别是外甥徐湛之(徐羡之的亲侄子,刘裕唯一嫡出子女会稽公主之子)、女婿王僧绰(元嘉初年亲信王昙首之子、妻为东阳公主刘英娥,在事发前已暴死)、吏部尚书江湛。原本刘义隆已经打算好在废黜太子后改立七子建平王刘宏为太子,可是召来三人后,外甥徐湛之劝他立六子广陵王刘诞,因为刘诞是徐湛之的女婿。江湛则主张立四子南平王刘铄,因为刘铄是他的妹夫。这几个人当真是一个人一个心思,都想在未来争取到最大的利益。身为皇帝的刘义隆竟然真的迟疑了起来,此事就悬在这里,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刘义隆真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假装是潘淑妃原本这也是个秘密商议,还不至于走漏风声,刘义隆却再次智商下线,把此事告诉了一个最不该告诉的人。那就是他的宠妃潘淑妃,潘氏深受刘义隆宠爱,在袁皇后去世后执掌后宫,为何说潘氏乃是最不该告诉之人呢?因为他是始兴王刘濬的亲生母亲,潘淑妃得知此事后,知道皇帝在处置太子的同时,肯定也不会放过儿子刘濬,于是提前泄露给了儿子。刘濬转身就告诉了哥哥刘劭,刘劭这才决定铤而走险弑杀刘义隆,并且成功弑君,一代兴国之君就这样落下了历史帷幕,终年才47岁。纵观刘义隆在此事上一系列操作,唯有唐相虞世南所言最佳,“文帝沉吟于废立之际,沦溺于嬖宠之间,当断不断,自贻其祸。孽由自作,岂命也哉”。蔚鸾说:假装是宋文帝刘劭后来也没得好,他的弑君之举引得天下讨伐,刘义隆三子刘骏起兵东进,不久进驻建康,刘劭、刘濬兄弟皆被诛杀,刘骏登基后追尊刘义隆为太祖文皇帝。刘义隆一生都在追逐父亲刘裕的脚步,希望能够成就不亚于乃至超越父亲的功业,可惜他的军事才华远不及父亲,碰到的又是一代英主拓跋焘,可谓时也命也。深究刘义隆军事之败和最后的惨死,都逃不开他优柔寡断、举棋不定的性格,追根溯源,这种性格的养成或许就是因为刘裕当年杀害其母又将其抛弃,导致了他童年埋下了阴影。最终这份阴影又作用到了刘宋的国运上,刘义隆死于子杀父,刘劭又被弟所杀,尔后的刘宋可谓宗室自相残杀不断,大好江山落到了萧道成手中,这或许也是一场大的因果循环。相关文章:宋武帝继母萧太后,母慈儿孝心,人如其名的南朝第一太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