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法并重法中寄情浅析唐书尚法的形成

清朝书法家梁巘曾在《评书帖》中这样评价历朝书法特点:“晋尙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尚法,是唐代书法的主导倾向,这与崇尚“天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唐朝能够形成以“尚法”为主的书法特征,既离不开魏晋书风的历史传承,同时也与唐朝独特的社会风貌息息相关,我们如果要研究唐代书风,就要从历史的角度为切入点进行细致的考察。

以下,本文将从历史的发展轨迹出发,从魏晋书法美学的诞生,到隋唐“尚法”书风的形成,按照不同的历史年代分阶段进行历史考察。

一、“唐书尚法”的早期发展1、魏晋书风转变

在中国书法史上,书风有过两次大的转变,第一次发生在汉朝,第二次则发生在魏晋,这两次书风大转,都与文字书写的变动有关。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文字书写,曾有过几次较大范围的革新,第一次重大革新即发生在汉朝时期,新诞生的隶书取代了先秦时期小篆的正体地位,中国古代文字书写正式进入“今文字”时代。

根据考古可知,早在战国晚期隶书就已经出现,虽然当时小篆仍然为文字书写的主体,但隶书已经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加以不断进行改造,从这时起,中国古文字便开始从抽象转为正体,等到汉朝之际隶书被正式确定为官方书写正体,从此揭开了中国文字新篇章。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等到了东汉时期,传统的小篆已经逐渐被淘汰,新兴的隶书书写体衍生出行书以及楷书,这都为下一次的书风大转变做了足够的铺垫。

汉末三国年间,书法家为了追求隶书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将汉字书写结构中的撇、捺、侧、提等笔画进一步完善,使得文字整体看上去更为严整美观,在当时,这类字体由于规矩整齐,被称作是字体中的楷模,于是被命名为楷书。

这时的楷书,从整体上来看结构平整,仍然具备汉末隶书的遗风,虽然看起来颇为美观,但经由魏晋时期的几位书法家进行书写实践与改良,楷书的行文风格变为更为精美,即“斜划紧结”的“今妍”面貌。

将书法审美从“古质”转向“今妍”的先驱,当属魏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中国历史上的“书圣”王羲之,经过他的革新与推广,楷书、行书以及草书,均形成了以“今妍”为主的新面貌。

魏晋书风,自此成为中国古代书风发展史上绕不过去的不朽丰碑,魏晋时代,政治上的黑暗铸就文化上的辉煌,等到魏晋结束,中国进入南北朝大分裂时期,书风又是如何发展转变的呢?

2、南北书风融合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中国南北之分自古有之,南北以秦岭淮河为一条粗略的分界线,虽说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但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历史含义。

举个例子,在不同的古代历史阶段,民众对南北的行政区域划分各有不同。从先秦时期秦始皇统一全国,直至两汉覆灭,这一时期的南北划分,主要指的是北方的中原与南方的吴楚越。

等到魏晋年间,由于五胡乱华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南北划分则变成了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以及南方的宋齐梁陈各个王朝。

由此可见,直到公元年杨坚以隋国公的身份改元开皇,并在八年后灭掉南方的陈朝以后,古代中国这才彻底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天下分裂、南北对峙的局面。

在这数百年的时间里,南北双方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使得南北文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如果将其体现在书法领域上,概括来说就是北方“古质”,南方“今妍”。

南北朝近二百年的历史,新书风的主流仍在南方,这一时期的南北文学交际往来,南方始终占据优势地位,南风北渐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这是因为,宋齐梁陈等王朝从始至终都自诩为正统王朝的继承者,加强自身文化推广是南方王朝乐此不疲的事情。

对此,北魏孝文帝展现出了颇为宽大的胸襟。对于南方文化,北方表现出一副乐于接受的模样,甚至孝文帝都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江南多好臣。”正是因为北方王朝统治者都对南方文化展示出一副欢迎的态度,在南北朝时期,双方文学互相渗透互相借鉴,南北双方的书风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融合。

隋朝时期的《龙藏寺碑》,就是南北朝书风交融的结果。现代书法史论家朱关田先生也曾多次将“南北书风融合”,看作是开启唐代书法盛况的一个重要前提。

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的双方文化交流,以及隋朝一统天下后对文化交融带来的积极作用,都促进了唐朝书风走向一个新的高峰。

二、“唐书尚法”的正式诞生1、“尚法”书风形成

基于南北方书风的不断融合统一,等到隋朝一统天下以后,隋代楷书在一开始便发展得颇为成熟。从整体结构上来看,既拥有庄严的结构,又包括柔软的笔画,上文提到的《龙藏寺碑》表现的尤为突出。

《龙藏寺碑》,开皇六年刻,现藏于河北正定龙兴寺内,从书法结构来看,《龙藏寺碑》兼具隶书与楷书的用笔特点,用笔饱含古意,点画圆润劲挺,将北朝注重峻拔的书法特征,以及南朝笔意中的优点完美结合,足以体现出隋朝时期南北双方的书风已经高度融合。

隋朝虽然是一个短命王朝,但就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隋朝楷书的发展越来越法度化、规范化,不仅加快了书法风格的进一步融合,同时也为唐朝“尚法”书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初唐四家”,即唐朝初年的四位大文人,他们分别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这四个人,以王羲之的书法为宗,融合南北书风各自的特点,初步确立了唐朝楷书工整有序、刚柔并济的法度。

除此之外,政治上的大力推动,同样是造就“唐书尚法”的一大因素,我们都知道,唐朝初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开明,这与当朝统治者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举措息息相关。

唐太宗即位以后,力争打造一个励精图治,创新求强的社会,这不仅需要当朝统治者付出应有的努力,确立民间文化风格的主基调同样非常重要。

六朝时期政治黑暗文风妩媚,与当时的社会要求并不相符,因此,唐太宗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新书体,即笔法精湛、书风飘逸、极具中和之美。

在《论书》当中,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道:“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由此可见,文字上的骨力,被看作是书法好坏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从李世民开始推广新书体开始,唐朝楷书便开始展现出南北融合书风的特点,并将其发展到了极致。

点画形态灵巧多变,但又符合“法”的规范性特点,以欧阳询、虞世南为首的唐代书法家,他们的书法作品中既带有北方书风的刚健厚重,又涵盖南方书风的丰润灵活,使得唐朝尚法书风自此走向完善。

2、意法并重、法中寄情

“唐书尚法”是当今学界主流思想,但认为唐代书法既“尚法”又“尚情”的人同样有不少。如何正确理解唐代书法艺术思想的本质,辨清“法”与“情”的侧重,还要从盛唐时期开始说起,毕竟,经济政治上的高度辉煌,使得唐书法度也随之掀开了新的篇章。

如果说何人的作品能够完全体现出“唐书尚法、意法并重”的特点,当属人称“癫张狂素”的张旭、怀素,他们二人,开创一种全新的唐代狂草,将唐朝书法彻底带入以“法”与“情”并重的全新高度。

据史料记载称,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鹜,千变万化,写起字来一气呵成满眼是“意”。看起来虽然非常狂躁,但细品下来却发现丝毫不失法度,一笔一画皆有规矩。

由此可见,从初唐到盛唐,唐代书法既重视骨力、意法并重,又强调“尚清”、追求豪迈,如果说“尚法”是唐代书风的主流,那么“尚意”、“尚情”就是其中的分支,虽然同时存在,但却并不能影响“唐书尚法”的主体地位。

结语

从历史角度来看,“唐书尚法”上承魏晋书风,下启“宋书尚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为宋代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文化角度来看,“唐书尚法”的形成与完善,使得书法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书法从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直到今天仍然广泛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

参考文献:

隋代书法对唐代尚法书风的前导作用

晋隋之际南北文学融合研究

隋唐朝代更迭期楷书书风融合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4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