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物以载文,文以载道。在古都安阳这片土地上,从三千年前在甲骨上契刻的古老文字到历朝历代石碑石刻上的字里春秋,它们载体不同,却都记录着安阳的印记与辉煌。
国家文物局于7月14日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我市七通(方)碑刻入选,分别收藏于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博物馆、汤阴岳飞庙。入选名碑名刻的文物涉及东汉、唐、北齐、明等朝代,名气大、地位高,展现了安阳数千年来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
连日来,记者对入选的名碑名刻文物展开了深入采访,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来了解关于这些文物的故事。
文物会说话七通名碑名刻讲述安阳故事
东汉“子游”石碑
“子游”非子游汉隶书典范
中国文字博物馆主题馆——宣文馆二楼三号展厅内,一截残破的碑刻静静地摆放在展柜内,走近细看,残碑之上,几行古色古香、丰厚雍容的隶书让人眼前一亮,这正是该馆馆藏一级文物,赫赫有名的东汉“子游”石碑。
东汉“子游”石碑
“子游”石碑为东汉元初二年(年)六月刻。此碑是在清嘉庆三年(年),由徐方在安阳县丰乐镇西门豹祠内访得,置洛阳存古阁,后被人窃去。年归姚贵昉收藏,后又转天津王氏之手,又旋归若氏所有。后又辗转至滑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年9月,“子游”残碑从滑县文管所调拨到中国文字博物馆,馆藏至今。此碑是“安阳四残石”之一,旧称“子游残石”,为原碑下半截,高56厘米,宽45厘米,存“允字子游……”等79字,原碑上半截现存于天津博物馆。
碑文书“魏郡邺允字子游”,“子游”为何人?难道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被称为“孔门十哲”之一的言偃(字子游)?碑文中“永初将公徵用”,“永初”为东汉安帝刘祜第一个年号;“元初二年六月卯卒”,“元初”为东汉安帝第二个年号,可见子游为东汉安帝时之贤良方正,而非春秋之人。碑文连叙子游之先世为莒郡太守荆州牧,当为西汉成哀时人,则莒郡之分郡,亦当在其时,可以补《汉书·地理志》之缺。
碑体为隶书,是汉隶体系中境界较高的作品,结字方扁茂密,用笔圆劲浑厚,布局则疏朗有致。康有为评其书云:“‘子游残石’有拙厚之形而气态浓深,笔颇而骏”,开《张黑女墓志》和六朝石刻的先河。
“中国书法史是一个完整的发展历史,从最初的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汉字的笔画产生了一系列的演变,逐步形成。”中国文字博物馆馆员李振洲介绍,“‘子游’石碑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节点位置,在书法艺术上的表现令人惊叹。”(安阳融媒记者张俊军文/图)
北齐薛脩义墓志及盖
颂扬文韬武略
传承书法艺术
北齐薛脩义墓志及盖为国家一级文物,目前收藏于安阳博物馆。7月19日,安阳博物馆工作人员刘晓阳告诉记者:“北齐薛脩义墓志及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
记者观察到,北齐薛脩义墓志及盖篆刻字迹清晰,墓志呈方形,一盒两件。盖为盝顶形(盝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平顶,下接庑殿顶),顶面双钩篆书“齐故司空薛公墓志铭”三行九字。北齐薛脩义墓志记载了薛脩义主要生平事迹,志文34行,满行34字,共字。
北齐薛脩义墓志及盖(安阳博物馆供图)
据史料记载,薛脩义历经北魏、东魏、北齐三个朝代,官拜汾阴县侯、大都督、太子太保等职。墓志记载:“少闲八阵之图,早通六韬之术,在家为孝,笋发寒林,临边为勇,泉飞山石,有仁有智,如珪如璋,惠以养民,忠以忧国。才为梁栋,器成瑚琏。”可见其文韬武略,治国之才能,故为后人传诵。
文物是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关于薛脩义的史书记载,《北齐书》卷二十和《北史》卷五十三皆有其传,文字与墓志互有异同,可资互校互补。《北齐书》和《北史》中《薛脩义》传载:“薛脩义,字公让,河东汾阴人也。”与志文“字脩义,河东龙门人”有异。志文所载志主薛脩义“天保五年(年)十二月安厝于邺城之西南。”但未见史书有载。
志文与史书相同之处可见。《北齐书》记载,“脩义少而奸侠”,魏咸阳元禧王为司州牧时,“用为法曹从事”。志文载,其“年十七召为司州法曹从事,寻转徐州默曹参军,又假平北将军为别将”。《北齐书》载,魏北海王元颢镇守徐州时,为“墨曹参军”。后还河东,在平阳、弘农等郡招募人马得七千余人,“即假安北将军、西道别将”。又因平定劝降叛军陈双炽等,“拜龙门镇将”。与志文相契合。
在书法价值方面,北齐薛脩义墓志上的字体为楷书,撇捺隶意尚足,用字还存篆法,起收方折,用笔厚重,尽显北朝质朴雄强的风貌,但结体已非常接近隋唐楷书。这对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大有裨益。(安阳融媒记者邓娴)
唐代“等慈寺”石碑
见证盖世武功承魏碑启唐楷
公元年,李世民大破窦建德,一战奠定大唐统一基业。为此,李世民下诏修建等慈寺,树“等慈寺”石碑,以纪功业。
“等慈寺”石碑原立于河南荥阳汜水镇赵村等慈寺西山墙外,为汜水八景之一。碑通高4.7米,宽1.53米,碑额3行9字,阳文篆书“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正文楷书而含魏碑笔意,共32行,每行65字。“大跃进”或“文革”时期被毁,残存10块,先后入藏郑州博物馆,年调拨到中国文字博物馆,现有3块于徽文馆二楼书苑英华展厅展示,7块藏于库房。
唐“等慈寺”石碑十块中的一块
“等慈寺”石碑书法颇高。杨守敬说此碑“结构全法魏人,而姿态横生,劲利异常,无一弱笔,真堪与欧、虞抗行”。王澍称其“书法皆绝工……上援丁道护,下开徐季海,腴润跌宕,致有杰思。与‘昭仁寺’碑各树一帜,而不能轩轾”。叶昌炽则称此碑为“中州唐碑之最为脍炙者”。欧阳中石认为,“等慈寺”石碑在风格上承上启下,代表了楷书从魏碑向唐楷的过渡。
“李世民大破窦建德这段历史流传千载、脍炙人口,‘等慈寺’石碑作为此段历史的见证,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中国文字博物馆馆员李振洲向记者介绍,“此碑为唐代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撰文。内容字体属于楷书,但带有很强的魏碑气魄,可以窥见中国楷书书法从魏碑发展到唐楷的痕迹。因此成为研究唐代历史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安阳融媒记者张俊军文/图)
东汉“正直”石碑
“正直”扬名于州里隶书楷化成“隶楷”
“正直是以扬名于州里”,一千多年前,古人对“正直”的褒扬和追求被刻录在石碑上流传至今,这正是东汉“正直”石碑带给我们的震撼。
本次公布的全国古代通(方)名碑名刻文物中,汉代以前的碑刻仅块,全省是15块,我市占两块,东汉“正直”石碑就是其中一块。该碑原名正直碑,东汉安阳残石,制刻年月不详。原石埋于安阳县丰乐镇(今安阳县安丰乡)西门豹祠内,清康熙年间(年~年),建坊时毁为柱石,嘉庆三年(年)徐方访得。后存安阳文化馆又转到滑县文物管理所。年滑县文物管理所调拨给中国文字博物馆,现存于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楼展厅,是该馆馆藏一级文物。
东汉“正直”石碑拓片
此碑亦是“安阳四残石”之一,旧称“正直残石”,该残碑呈现不规则形,似为原碑底部,中间有一个为后人所凿直径约33厘米的圆穿孔;残文8行48字,其中部分字残缺不全,其字体与“子游”碑不同,已经显露出了明显的楷化的痕迹,可以称之为“隶楷”或者“新隶体”。字体似尹宙碑,规整、结构严密,笔画雄健有力。浑朴恣肆、遒劲凝练、饱满爽利的书风契合汉隶时代的书风。清康有为对其有较高的评价。
“正直”石碑所体现的正直文化思想是经历几千年岁月沉淀的民族文化基因。从先秦时期《诗经》《尚书》直到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直思想贯穿始终。中国文字博物馆工作人员赵娜告诉记者:“‘正直是以扬名于州里’是东汉‘正直’石碑的菁华和精神所在,古人在上千年前就告诉我们要不畏强势,不凌弱势,敢做敢为,要能够坚持正道。”(安阳融媒记者张俊军文/图)
北齐西门君之碑颂石碑
治邺故事代代传一代名令受称颂
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家喻户晓,被历代传颂。北齐西门君之碑颂石碑也对时任邺城县令西门豹的事迹进行了记载。7月19日,记者对北齐西门君之碑颂石碑的情况进行了相关采访。
北齐西门君之碑颂石碑又名西门豹祠堂碑,原在安阳县丰乐镇(今安阳县安丰乡)的西门豹祠。乾隆四十四年,彭光一任知县,将此碑移置于县城隍庙。民国元年(年)夏,范寿铭出守彰德,访得此碑时,惜已折为数段,委弃藩溷,翌年移之于新创建的安阳古迹保存所(文昌宫),并砌以瓴甓,以蔽风雨。盖于年又移至县东街的萧曹庙。后佚。年夏,维修萧曹庙时出土。旋迁至昼锦堂院内,后移交于安阳博物馆。
北齐西门君之碑颂石碑(安阳博物馆供图)
北齐西门君之碑颂石碑四面刻字,刻立于北齐天保五年。由于年份较为久远,几经辗转,碑身已断裂不全,今存上下两大块。对邺城文化有比较深入了解的民间历史学者赵运刚告诉记者:“原碑从收集的不同时期有关资料拓片可辨,虽然部分字迹残缺,但碑体基本完整。”
赵运刚介绍,北齐西门君之碑颂石碑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碑阳文篆书西门君之碑颂,“临事簪笔听神,民吏不敢而欺”,记载西门君的事迹。碑阴刻官吏题名,“散骑常侍赵郡王州都督勃海高叡、平东将军别驾从事史魏郡穆子容”等,所列官名足以补史乘之阙。碑左侧刻撰文、书、篆者衔名。碑右侧刻“大齐天保五年岁次甲戌”,此乃立石时间。
关于书法价值,赵运刚介绍,该碑的字体方整茂丽,宽博劲挺。而北齐年代的书法特点变古劲为丰腴,波磔亦不用折刀头,竟与正书相距不远。该碑文的字体对研究历史朝代的书法演化过程及年代特征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安阳融媒记者邓娴)
岳飞撰文《满江红·怒发冲冠》碑
宋词传佳话激扬爱国情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7月18日下午,几位外地游客站在岳飞庙刻有《满江红·怒发冲冠》的碑刻前,轻声吟诵着这首词。
岳飞撰文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碑在汤阴岳飞庙二殿西墙上,高厘米、宽49厘米。碑上落款处有“右满江红词乃宋少保岳鄂武穆王作,天顺二年春二月吉日,庠生王熙书”三行字。《岳飞庙志》记载,这是明代碑刻,一直存于岳飞庙中。“这通碑刻是目前《满江红》石碑中最早的实物资料。”汤阴县岳飞纪念馆办公室主任申悦霖说,关于王熙,明清《汤阴县志》上记载:“王熙任山东泗水知县,元侍御公辅五世孙,居官廉慎,不为子孙营产。”
岳飞撰文《满江红·怒发冲冠》碑拓片(汤阴县岳飞纪念馆供图)
岳飞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在文学修养上也颇有造诣,32岁时就被封为节度使,是南宋大将中最年轻有为的一位。汤阴县岳飞纪念馆馆长许云超说:“岳飞一直以收复中原为己任,不曾想后来朝廷命他中途退兵,一天,雨后初歇,岳飞登楼远眺,情怀激越,思绪万千,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
“《满江红》与岳飞的爱国精神融为一体,是妇孺皆知的爱国名篇。一直以来,岳母刺字与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前来拜谒的人,《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代代相传。”汤阴岳飞文化促进会会长王春杰说。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精忠报国’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新时代,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对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申悦霖说,岳飞精神是一面爱国旗帜。岳飞庙自建成之日起就担负着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使命,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文博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新兵入伍、老兵退伍都会在这里举行仪式,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曾到这里开展廉政教育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安阳融媒记者高倩)
董其昌撰文《汤阴县重修宋忠武岳鄂王精忠祠》碑
撰文忆英雄传承报国心
在精忠柏掩映下,明代书画名家董其昌撰文的《汤阴县重修宋忠武岳鄂王精忠祠》碑依然光彩照人,引得游人驻足。董其昌撰文的这通碑刻有何价值?
据《岳飞庙志》记载,明景泰元年(年)以来,无数名人墨客来到岳飞庙,写下了许多歌颂岳飞的作品。天启二年(年),汤阴知县杨朴对岳飞庙进行整修。整修结束后,董其昌写下了《汤阴县重修宋忠武岳鄂王精忠祠记》。董其昌撰文的《汤阴县重修宋忠武岳鄂王精忠祠》碑,碑高一丈、宽三丈,碑文共个字,扼要记述了重修岳飞庙的概况,从忠、虚、整、廉、公、定、选能、不贪功八个方面对岳飞作出了评价。
董其昌撰文《汤阴县重修宋忠武岳鄂王精忠祠》碑拓片(汤阴县岳飞纪念馆供图)
“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专家史树青先生鉴定,确认这是董其昌的真迹碑刻。”汤阴县岳飞纪念馆办公室主任申悦霖说,董其昌是明晚期著名的书画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可以说,在岳飞庙的近块碑刻中,这块是最珍贵的碑刻之一。
汤阴岳飞文化促进会会长王春杰说,董其昌书法造诣极高,其真迹碑刻本身就极具价值。再者,这通碑刻概述了岳飞的一生,内容非常丰富,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朝廷的官方态度,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史料支撑。“明代中晚期,由于长期征战,明朝统治者为立善战楷模鼓舞士气,推崇岳飞的忠勇而多次修缮过岳飞庙,所以当时的石刻居多,且规制颇大。”民间历史学者赵运刚认为。
“这通碑刻为我们刻画了岳飞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我们要深入挖掘现有资源,让更多人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申悦霖说。(安阳融媒记者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