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陶澍遗珍

一组三件

年代:清道光

尺寸:带扣:L:7.4cmT:5.8cm牌:T:7.2cmW:4.7cm墨:T:2cm1W:5.1cm

陶澍绘像

陶澍(年—年),字子霖,号云汀、髯樵,湖南安化人,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湖湘经世派第一人、道光朝重臣。清嘉庆七年(年)进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道光十年(年),任两江总督,后加太子少保,任内督办海运,剔除盐政积弊,兴修水利,并设义仓以救荒年。道光十五年()入觐,赐御书“印心石屋”匾额。道光十九年(年),病逝于两江督署,赠太子太保衔,谥号“文毅”,入祀贤良祠。有《印心石屋诗抄》《蜀輶日记》《陶文毅公全集》等。

道光帝御书《印心石屋》乌金拓

美国领事拍摄两江总督府内景

年冬,55岁的陶澍因政绩卓著入京觐见道光皇帝。道光帝从11月25日到12月16日间共召见陶澍达14次之多,还问到了陶澍的家乡情况。在对家乡的描述中,陶澍特别提到了“印心石”和自己在“印心石屋”寒窗苦读书的故事:资水流经家门处,两岸石壁屹立,如大门一样,下有石门潭,河水清莹透彻,深几十丈。一块很正方的大石,形如方印,从水中突出,故称“印心石”……。道光帝觉得十分有趣,先后亲赐“印心石屋”匾额。一幅较小,字高宽约六寸,前款为“道光乙未嘉平月”,后书“御书赐之”,两方印文为“道光宸翰”、“虚心实行”。另一幅长九尺多,字高各约一尺六寸,前款写“道光乙未腊月”,后书“御书”,引首章为“清虚静泰”,落款印为“慎德堂御书宝”。陶澍认为两幅并赐是莫大的荣耀,特呈“印心石屋山水全图说”,以示谢恩,此图后来被收录于安化陶氏家谱中。年,陶澍回乡省亲,在印心石北崖修建了21米高、共7层的文澜塔,将小幅“印心石屋”御匾临刻于塔内,并将大幅的“印心石屋”四字摹刻在陡峭的南岸山崖之上。现在塔、石、崖相对应,并以石为中心,景色壮观,成为小淹镇一景。陶澍对印心石屋情有独钟,在他任职和所经的名山胜地,都喜欢勒石摩刻“印心石屋”石碑,以诉思乡感恩之情,表清政爱民之志。“印心石屋”石碑,在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区有许多,接近20块,主要分布在长沙岳麓山、江苏、武汉等地。此碑与安化陶澍有直接关系。

民国28年陶叔惠主修《资江陶氏七续族谱》

印心石屋山水全图(与家谱相符)

铭文:“印心石屋之图”“安化陶氏家藏”

湖南安化文澜塔近景

玉带扣选用上等精白玉,正面浅刻湖南安化印心石屋山水全图,远处高峰耸峙,直入云端,松柏苍翠,郁郁葱葱,重檐楼阁掩映其中;烟波渺茫,两岸峭壁陡立,山势险峻延绵,山顶崖岸间树木葱茏,近处虬枝横斜,怪石嶙峋,印心石屋和文澜塔耸立于石门潭间,资江顺流而下,江中有小舟,或行进或停泊于岸,石门潭中凸起“印心石”,方正若印。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出安化山川的神奇境界和耸拔气象,构图错落有致,意境深远,清逸飘渺,宛若人间仙境。背面两菌状钮上分别篆刻“印心石屋之图”和“安化陶氏家藏”。据考证为清代两江总督陶澍家藏爱物,构思巧妙,莹质良工,图文并茂,高贵典雅,堪称佳制杰构。此拍品曾在年“央视鉴宝走进昆山”入围十二强;年12月在“首届宝鼎杯苏帮民间玉器大奖赛”荣获一等奖,可谓实至名归。

“谨言”

“惩忿”

玉牌为白玉质,扁平体。额首饰如意云纹,主体为四方委角式,四周起边框,两面分别减地隐起篆书“谨言”、“惩忿”’,形制大方,规整素雅。谨言,敬慎进言。出自《穀梁传·桓公三年》:“夏,齐侯、衞侯胥命于蒲。胥之为言犹相也。相命而信諭,谨言而退,以是为近古也。”惩忿,克制忿怒。出自《北齐书·陈元康传》:“元康谏曰:‘王教训世子,自有礼法,仪刑式瞻,岂宜至是!’言辞恳恳,至于流涕,高祖从此为之惩忿。

“安化陶氏校书之墨”

墨为碑状扁平体,额首作龙纹,并填金,正面为“安化陶氏校书之墨”,背面为“道光二年制”,侧面为“汪节蓭监造”,均填金粉。汪节蓭,名宣礼,字蓉坞,安徽歙县人,清代四大墨家之一,乾隆中期汪氏崭露头角,嘉庆、道光年间为鼎盛时期。特别是在曹素功墨店迁到苏州后,汪节庵便取而代之成为徽州地区制墨的“一把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5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