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在青海,有很多地名被冠以“马厂”或“马场”的名字,比如乐都的马厂乡、民和的马场垣,还有更多关于“马”的地名,像湟中的骟马台、贵南的过马营等等。作为全国四大牧区之一,马在青海似乎是司空见惯。历史上,青海至少有过三大“名马”,并且各自演绎出一个个传奇故事。
青海骢:哥不是个传说
青海骢是被写入史书的青海名马,但其诞生却被赋予神话色彩。据《隋书》记载:吐谷浑有青海,中有小山。其俗至动辄方牝马与其上,言其龙种。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日行千里,故世称青海驹。
《北史·吐谷浑传》的记载也相差无几: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也。
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青海骢是典型的“千里马”,是在青海湖的海心山诞生的,是吸收了天地精华自然受孕的龙种。正是因为身世过于传奇,青海骢被不少人解读为是骏马的代名词,而非一种马的特指。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青海骢这个马种呢?
我们不妨走进历史,寻找青海骢的蛛丝马迹。从目前的史料记载来看,青海骢始于吐谷浑时期。吐谷浑是青海历史上的一个古老国家,也是一个游牧民族,自然和马息息相关。
历史上,唐太宗特别喜欢马,他自己的陵墓中,就有他生前所爱的6匹骏马的壁画。唐太宗不仅爱马成癖,还有一套识别良马的本领。在虎牢关战役中,窦建德军中有一个叫王琬的,骑着隋炀帝的御马出来挑战。唐太宗一看,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一匹真正的良马,命令将士们冲入敌阵,将王琬连同骏马一并擒获归来。唐太宗给这匹马取名黄骠骢,晚年还带着它远征,不幸中途死亡。唐太宗非常哀伤,命乐工创作了《黄骢叠曲》,来慰藉自己的情怀。
唐太宗还留下了一些咏马的诗篇,其《咏饮马》云:“验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从此篇“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诗句中不难看出,青海骢确实存在。
唐初,吐谷浑和大唐多有交集,甚至还迎娶了唐朝的弘化公主。青海有历史记载以来,就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吐谷浑原是辽东鲜卑族慕容部落移牧青海而来,在这个过程中,吐谷浑吸收羌、鲜卑等民族的养马知知识,养马技术日渐成熟,马匹成为和中原交易的主要产品。唐朝在赤岭,也就是现在的日月山开辟茶马互市,足以说明了这一点。赤岭是青海湖的门户,青海湖的青海骢肯定就在交易之列。
浩门马:马踏飞燕几千年?
在很多城市都有一个雕像,特别是旅游城市,那就是马踏飞燕。马踏飞燕别称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东汉铜奔马在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毫无疑问,马踏飞燕是国宝,出土后引发强烈轰动,也引发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