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卓所亲爱,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中平六年()董卓上洛,翌年()西迁长安。为笼络人心,其麾下心腹,未居高位,“但为将校”而已。
胡三省注:将校为“中郎将”与“校尉”。
可知除董卓的“前将军”外,其余凉州大将,官止中郎将。
如果再结合卓自领司空,而未设将军幕府;可知其执政初期,颇为克制权欲,试图与关东门阀媾合。
在演义小说的渲染下,卓军将领知名者、当以“飞熊军帅”李傕、郭汜为首。
实际彼时李、郭官止校尉,飞熊军也从未存在过。
本文主旨是介绍凉州系将领。类似专题,方诗铭等学者之前已有论述。故本文会补充部分人物(主要是卓姻亲),并对比“关中将校”在董卓死后的官阶变化,权作一家之言。
关中军的主要构成,来自董卓自领的凉州系,并夹杂有幽州系;还有上洛之后招募的丁原余部、即并州系。
并州非董卓嫡系,本篇不再赘述。仅针对凉州系与幽州系,即随卓上洛的“关中旧部”进行叙述分析。
本文共字,阅读需13分钟
①董卓亲属
董公之强,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承、璜以为鲠毒。
凉州系内部、地位最高者,无外乎董卓的骨肉至亲。
即卓兄子董璜,卓弟董旻,卓婿牛辅,与联宗董承。
董旻董旻是董卓同母弟,以卓字仲颖,旻字叔颖可知。
注:卓兄董擢字孟高。以表字看,大约是庶出的异母兄。庶长为孟,嫡长为伯。
董卓上洛前,弟旻在京都担任“奉车都尉”。即充当“任子”(即人质),制衡在外领兵的大将。
(吴)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董)旻攻杀苗,弃其尸于苑中。--《后汉书何进传》
刘焉牧益州时,其子刘璋亦在长安充任“奉车都尉”。颇疑此职有隐藏属性,多为任子所充任。
时焉子范为左中郎将,诞治书御史,璋为奉车都尉,皆从献帝在长安。--《蜀书一刘二牧传》
璋为奉车都尉,从献帝在长安卓本西凉武夫,受封并州牧后并未赴任,反而进屯河东,窥视洛阳。
注:董卓领并州牧的条件、是交归兵权于皇甫嵩。就汉末的部曲制度,是不可能实现的。故卓未去并州赴任。
“十常侍之乱”皇帝北狩邙山。董卓一介外藩,却能抢在诸公卿之前劫持天子;恐怕董旻实际充当了兄长在京都的耳目,与卓多有勾连串通。
董卓上洛,旻迁“左将军”。此为重号武职,应该是董卓自领司空后,由胞弟继任高阶军职,以为屏障。
董旻的“左将军”,也是董卓死前、关中军集团内部的最高武职。卓死,旻并被戮。文多不载。
董璜董璜是董卓兄子,其父董擢为卓兄。以擢表字(孟高)而论,似为庶出异母兄。
董卓上洛,璜出任侍中,为天子近臣。其实就是充当董卓在天子身边的耳目,取代之前“奉车都尉”董旻的功能。
卓弟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子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并列朝廷。--《魏书六董卓传》
类似情况,还有曹操上洛,荀彧任侍中。
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魏书十荀彧传》
同时,董璜典兵,为中军校尉。
此官职似为西园职,上一任中军校尉是袁绍。绍与卓不睦,出奔关东,纠合义兵。璜夺其位。
卓死,璜亦伏诛。
牛辅牛辅是董卓女婿,任中郎将。
以目前材料看,似乎是“无特殊前缀”的中郎将,也比较符合史书所言“卓部曲不居高位,但为将校而已”。
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后汉书董卓传》
西迁之后,中郎将牛辅屯驻陕县。横亘在长安和洛阳之间,一方面拱卫西京,一方面抵御关东军破关来袭。
从牛辅在洛阳时期配合董卓进击西河白波贼;以及长安时期牛辅遣先锋大掠陈留、颍川,且战果辉煌来看,辅麾下应典重兵。
注:李傕、郭汜等人皆隶属牛辅。
初,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典兵别屯陕,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略陈留、颍川诸县。--《魏书六董卓传》
黄巾余党郭太等复起西河白波谷,转寇太原,遂破河东,百姓流转三辅,号为“白波贼”,众十余万。卓遣中郎将牛辅击之。--《后汉书董卓传》
注:白波贼帅杨奉后在关中军任职。可见白波军应被牛辅所败。
注:张邈屯陈留,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皆关东军成员。牛辅的军事行动应该是针对二人展开。
牛辅的生活方式极为腐败,且迷信神怪。卓死,辅营夜叛,辅携金珠财物出奔。道为胡赤儿所杀。
注:所谓“胡赤儿”(亦作“胡车儿”),即少数民族护卫;可见牛辅麾下,与其泰山类似,皆重用羌胡。
董旻、董璜、牛辅,三人皆董卓骨肉至亲。初平三年()卓死,三人亦伏诛。
董承董承是孝灵皇帝生母董太后侄,与灵帝平辈。本出冀州河间国。
灵帝崩,大将军何进与骠骑将军董重争权,进诛重;董后幽死。董承遂投靠董卓,与卓联宗,以求庇佑。
注:类似《红楼梦》刘姥姥女婿王狗儿、和王熙凤家联宗。
董卓本凉州陇西临洮人,与承非亲非故。但亦重用董承,使之隶女婿牛辅麾下。
董承放纵恣睢,关中军的恶行,多有参与。导致当时人即混淆董承的出身,将其与董璜、董旻并称。
近董公之强,明将军目所见,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董)承、(董)璜以为鲠毒。--《献帝起居注》
②凉州系将校
李傕、樊稠及郭汜开府,与三公合为六府,皆参选举。
凉州系大将,有李傕、郭汜、张济叔侄、樊稠、杨定叔侄、胡轸、段煨、贾诩等。
其余人物,尚有李蒙、王方疑似凉州出身。
若即若离者,有马腾、韩遂。但二人与关中军貌合神离,故不算在内。
李傕、郭汜李郭并称。二人在兴平二年()反目前,情意甚笃,往往并称。
李郭皆隶中郎将牛辅麾下,为校尉。实际在董卓亲属死伤殆尽之前,二人职位相当微贱。
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典兵别屯陕,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略陈留、颍川诸县。--《魏书六董卓传》
注:傕有二侄:李利、李暹。但董卓之世,二人似乎尚未发迹。
李傕是北地人,郭汜是张掖人。与董卓“少游羌胡”类似,二人也习于夷风,多与羌胡交结。
傕,边鄙之人,习于夷风,今又自知所犯悖逆,常有怏怏之色。--《献帝起居注》
董卓暴虐,李傕、郭汜并为羽翼就战斗力而论,郭汜明显高于李傕。
郭汜,一名郭氾,小字郭多。是边地“偷马贼”出身,可见其游侠无赖,是典型的“亡命奸臧”。
李傕曰:郭多,盗马虏耳,何敢乃欲与吾等邪?必欲诛之。--《献帝起居注》
李郭反目后,郭汜曾以数百精兵,奇袭李傕,大破万余部众。可见“盗马虏”郭多,轻侠悍勇,远胜李傕。
董承曰:郭多有数百兵,坏李傕数万人。--《献帝起居注》
注:郭汜之名,恐怕本为“多”。同时代类似情况者,有杨丰本名阿若,臧霸本名奴寇,尹礼本名卢儿。皆贱人贱名,发迹后重取雅号。
后世类似情况者、还有明太祖朱元璋,本名重八。皆如此类。
李郭皆凉州无赖,靠着董卓亲属死伤殆尽的契机,攻陷长安,把持朝政。
二人一改董卓旧制,连表面文章都懒得再做,从军前小校一跃而成都督、将军,开府摄政。可谓贱人发迹、沐猴而冠。
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汜为后将军、美阳侯。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傕、汜、稠擅朝政。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屯弘农。--《魏书六董卓传》
樊稠樊稠是凉州人,疑似金城出身。
注:稠与金城韩遂相友,被遂称为“与足下州里人”。但未知是否同郡。
稠悍勇而能得众人死力,攻陷长安,稠有力焉。关中军秉政,樊稠升任右将军,亦开府。
稠果勇而得众心。--李贤引注《献帝纪》
李傕嫉贤妒能,对樊稠尤其猜忌。设酒,因醉杀稠于座上。
胡轸胡轸是“凉州大人”。为董卓麾下大督。孙坚北伐,轸与吕布率部抵御。
轸为大督护,布为骑督。胡轸地位可见一斑。
初坚讨董卓,到梁县之阳人。卓亦遣兵步骑五千迎之,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英雄记》
胡封胡封是李傕部将,刺杀樊稠的行刑人。
稠果勇而得众心,疾害之。醉酒,(李傕)潜使外生骑都尉胡封于坐中拉杀稠。--李贤引注《献帝纪》
以胡封的姓氏和出身考量,大约与“大督护”胡轸存在亲属关系。仅为猜测。
杨定杨定与胡轸并称,皆“凉州大人”。卓死,关中军擅权长安,迁后将军。
胡文才、杨整修皆凉州大人,而司徒王允素所不善也。--《九州春秋》
杨定还有个身份,是“白波帅”杨奉的叔父。
但杨定本出凉州,而杨奉作乱并州西河;未知二人的叔侄关系,是“确有其事”还是“仅为联宗”。
兴平二年()献帝东奔,杨定随驾护卫,乏粮军溃,定走荆州,从此失去记载。
杨奉杨奉是李傕部曲,本为西河白波谷黄巾余部,应为郭泰(郭大贤)旧部,寇掠太原、河东,史称“白波军”。
白波军的活动范围,恰好处在洛阳和长安之间。
董卓上洛是中平六年()八月,翌年()二月便急匆匆迁都长安,恐怕亦担心白波军与关东军合纵,断己归路。
以杨奉后来在长安政府任职的记载来看,董卓与牛辅对白波军的军事行动应该颇为成功,至少招安了杨奉。
至于白波故帅胡才、李乐、韩暹等人,则未随奉归附。依然在地方割据。
注:献帝东奔,看杨奉“驰召河东白波故帅”记载可知。见《魏书六董卓传》,文多不载。
杨奉悍勇,为曹操所惮。想必与麾下羌胡锐士亦有关联。
太祖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魏书十四董昭传》
杨奉归降关中军,或许有其叔父杨定的关系。李郭秉政,奉为兴义将军,献帝东归,迁车骑将军,后为曹操所逐,遭刘备诱杀。
张济、张绣张济是武威人,董卓生前亦为校尉。
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典兵别屯陕,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略陈留、颍川诸县。--《魏书六董卓传》
卓死,李郭破长安,张济迁中郎将,累迁至镇东将军。献帝东奔,济为骠骑将军。后乏粮,南奔荆州,死于流矢。
济从子张绣,在关中军伪政府担任建忠将军。从济南奔,济死,降刘表。
段煨段煨是武威姑臧人。“凉州三明”之一段颎的族兄弟。
注:凉州三明,即皇甫规、张奂、段颎。
董卓西迁,段煨屯华阴(地处长安和弘农之间),作为抵御关东军的先遣护卫。
段煨在董卓生前官至中郎将,与卓婿牛辅平级。可见其位阶远盖李傕、郭汜等人。
注:煨在建安元年()反正投诚后,相关记载依然为“中郎将”,竟无所升迁,最终靠斩杀李傕才获封安南将军。大约在李郭秉政期间(-),段煨仕途颇受压制。
献帝东奔,煨供奉饮食。因与董承、杨奉不睦,遭诬陷谋反,未随驾从行。魏武迎天子于许县,招安段煨。煨使人攻杀关中军余部,诛李傕。
建安三年,遣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讨李傕,夷三族。--《后汉书董卓传》
贾诩贾诩是武威姑臧人。“长安之乱”的首恶元凶。诩多谋善断、冷酷无情,人所共知,不再赘述。
董卓生前,诩为讨虏校尉,地位似略高于凉州诸校(李郭张樊)。看日后张绣“执子孙礼”即可见一斑。
绣无谋主,亦愿得诩。诩遂往,绣执子孙礼。--《魏书十贾诩传》
李郭乱长安(),欲酬报贾诩,迁其为三公,三辞乃许。后为尚书,典选举,又领宣义将军。
献帝东奔,诩心知不妙,亦奔华阴,依附同乡段煨。
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讬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魏书十贾诩传》
煨畏恶贾诩,诩复奔南阳,从同郡张绣。建安二年()策动“宛城事变”,杀曹昂、典韦;官渡之战()说绣降曹,归顺魏武。
诩为段煨所恶,奔张绣贾诩名声极坏,仅因助曹丕夺嫡有功,竟迁太尉,居三公之首。孙权闻之,大笑。
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荀勖别传》
注:三公须由门阀家族出身、年高德劭之道德楷模充任。贾诩小人,亦为公,作笑天下。
③幽州系将校
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出虏掠,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生禽颍川太守李旻,烹之。
关中军内部,幽州系成员不多,但地位极为重要,战斗力颇为可观。
典型代表是徐荣和公孙度。
注:关于公孙度是否应划入董卓阵营,尚存疑。仅做参考,特此说明。
徐荣徐荣是幽州玄菟人。今朝鲜平壤、在三国汉季即隶属玄菟郡。
徐荣在董卓麾下,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战斗力堪称天字一号,被当今读者戏称为“大牌儿克星”。
董卓生前,荣为中郎将。与卓婿牛辅,和“凉州三明”家族出身的段煨等同。可知其地位之高。
讨伐关中联军(),徐荣先登,屡获大捷,先后重创曹操、孙坚。
荥阳战役,徐荣打得曹操一身伤损,操身中数箭,连战马都被射死,骑着曹洪的马才狼狈遁走。
(魏武)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魏书一武帝纪》
孙坚则被徐荣打得全军覆没、仅余数十骑;丢下常戴的赤巾帻,亡命鼠窜,险些死在荣兵刀下。
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吴书一孙坚传》
长沙太守孙坚亦率豫州诸群兵讨卓。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出虏掠。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后汉书董卓传》
徐荣以幽州出身,为凉州诸将所不容。董卓在,尚能和解优容,卓死,荣被同僚出卖,战死沙场。
王允闻之,乃遣卓故将胡轸、徐荣击之于新丰。荣战死,轸以众降。--《后汉书董卓传》
注:徐荣是幽州人,胡轸是凉州人。临阵者李傕、郭汜亦凉州人。
看胡轸“以众降”即可知其观望自保,无心力战。可知徐荣之死,是遭凉州系排挤所致。
卓死,徐荣在长安。奉命迎战李傕、郭汜。接战,同行大督胡轸临阵倒戈,荣阵亡,一代名将就此落幕。
公孙度公孙度是幽州辽东襄平人。与徐荣同州。
注:襄平,即今辽宁辽阳。
公孙度在“州里人”徐荣的保举下,得以出任辽东太守,之后在此割据。度自号“平州牧”,子孙又僭位“燕王”,建元“绍汉”,鼠首于魏、吴之间。
辽东公孙氏历经祖孙三代四人(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渊),最终被司马懿剿灭。
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度为辽东太守。--《魏书八公孙度传》
览查公孙度仕宦履历,大部分时间幽州做官,未知其是否前往洛阳、长安接受董卓任免。
题外话多说一句,公孙度所牧“平州”,即今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侧。不属于汉末十三州(或称十四州)之内,是公孙度自己编纂捏造的“莫须有”辖区。
公孙度又遣兵渡海、袭击青州东莱,即今山东半岛最东侧,置“营州刺史”(亦不在汉末十三州内)。
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郡,置太守。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魏书八公孙度传》
理由很简单,汉末“三互法”下,本州人不能牧本州。
如同孙权不得为杨州牧;袁绍、袁术、曹操不得为豫州牧;公孙瓒不得为幽州牧;董卓不得为凉州牧一般。
公孙度既然不得牧幽州,索性自己编一个“平州”,自作家门。其实“平州”和“幽州”又有何区别呢?不过是幽州东侧罢了。
不得不说,他脑洞开得挺大,比我还大。
注:公孙度极端迷信,以谶文“孙登当为天子”自诩。自称“公孙度字济升,升即登,故孙登即公孙度”云云。与李傕“性喜鬼怪之事”相似。
④小结
总而言之,董卓麾下的关中军(其实初上洛时称“凉州军”更准确),内部也确实存在派系高低。
董氏姻亲凉州同乡幽州旧部并州系
注:本文不涉及并州系,相关分析会在之后文章详述。
这与曹魏政权内部的位阶高低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核心原则无非是:
宗室姻亲老乡先归顺者后归顺者
董卓在世,虽放纵不仁,尚能矫情自饰,与公卿虚与委蛇。
卓死,牛辅又败;李傕、郭汜等下级军官一夜乍富,凶形毕露。遂自相彪炳,加官进爵,乃至窃据天位。
昔日的军前小校,一跃而成车骑将军、司隶校尉;最终出现“合为六府”的可笑景象。
因凉州、幽州地处边鄙,民风悍勇,不习书传;故派系之间的相互碾压,“表现方式”亦远比中原军阀要血腥残暴。
看董卓治洛阳、李郭治长安、以及同为凉州出身的“保皇党人”皇甫嵩对董卓旧部的清洗手段,即可见一斑。
皇甫嵩攻卓弟旻于郿坞,杀得母妻男女,尽灭其族。乃尸卓于市。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后汉书董卓传》
旻、璜等及宗族老弱悉在郿,皆还,为其群下所斫射。卓母年九十,走至坞门曰:“乞脱我死”,即斩首。--《英雄记》
注:车骑将军皇甫嵩,凉州安定人。“凉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规之侄。览其手段,酷暴程度不逊于卓。
皇甫嵩屠灭卓家无论是《魏书六》还是《后汉书董卓传》,当中但凡涉及“关中军阀”的下落,基本都是“三族皆灭、无复遗类”。
在驱逐并州系、幽州系之后,凉州系内部就开始相互残杀,如同炼蛊一般。
当然,关中军的残杀火并,没炼出哪怕一条蛊王;只是把关中地界彻底摧毁,化作厉鬼横行的炼狱焦土。导致长安、三辅、东至弘农、南至武关,彻底成为“妖穴魔窟”。
看《魏略勇侠传》可知,李郭治下的关中,已经出现了成规模的“啖人贼”;数十人集体行动,用绳索穿刺良民手掌,牵去烹食。读之触目惊心。
兴平中,三辅乱,(鲍)出与老母兄弟五人家居本县,以饥饿,留其母守舍,相将行采蓬实。初等到家,而“啖人贼”数十人已略其母,以绳贯其手掌,驱去。--《魏略勇侠传》
《三国志》所述“二年间、人相啖食略尽”可谓不虚言。
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魏书六董卓传》
董卓狼戾贼忍,尚知克己内敛,表面尊崇公卿。治下虽然混乱,尚未出现成规模的“食人魔”。
到了李、郭时代,昔日肥沃的关中大地,彻底化作无间地狱。为祸一方的关中将校,死走逃亡,宗族夷灭,可谓天道循环,果报不爽。
凉州军阀横行关中时,乃不知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