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奉汉室的观念,在黄河流域的影响最大;在长江流域则次之,在凉州、交州、益州、幽州等边地,则再次之。
之前撰文时,我曾提到“皇权的影响,自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弱”的观点。
从事实上看,率先僭号的汉末群雄,皆来自边地。比如幽州的张举、张纯;凉州的宋建;益州的马相与交州的士燮。
至于耳熟能详的阙宣(徐州)与袁术(扬州),僭号自立反而在上述诸人之后。这无疑是因为徐州与扬州,距离中土更近,受到的王化影响更深。
外姓军阀的行为模式,已经充分证明了此观点的适用性与普遍性。
本文主要就“刘姓宗室”的立场变化,来进一步探究“皇权随地域变迁而衰减”的论点。也可以视作对前文的补充。
从事实来看,不仅外姓军阀如此,刘姓本宗亦然。他们并未因为与汉帝源出一脉,就更加忠心;反而因为占据宗室名分,更加迫切地谋求割据甚至称帝。
本文共字,阅读需9分钟
①东汉政府的自救运动
虽然活跃在汉末舞台上的,大抵是二袁、吕布、曹操、陶谦等外姓军阀,乍看之下四海鼎沸,刘氏消亡;但实际并非如此。
与固有印象不同,东汉政府最初曾组织过“救亡图存”运动。
其主要方式是派遣宗室到各州郡,进行武装镇抚。宗室掌兵虽是历朝的忌讳,但总好过将天下拱手让给外姓诸侯。
在东汉政府的最初规划中,兖州刺史刘岱、幽州牧刘虞、陈王刘宠等人,是镇抚关东的核心力量。至于长江流域,则分别派遣刘繇牧扬州、刘表牧荆州、刘焉牧益州。完整控制长江上、中、下游。
以上人物,是位高权重的宗室。
至于一些次等的刘氏疏亲,比如涿郡刘备、淮南刘晔等人,也曾各自组织过流民武装,进行过镇压黄巾或驱逐匪患的运动。这群下级宗室,起兵初期,绝不会有割据自立的思想,大抵还是奉“尊汉”的旗帜。
刘备在乡里合义兵除上述明确见于史书记载者,东汉末期还有大量盘踞各地的中小型刘姓宗亲。不难想象,这类人物出于血脉立场,也一定曾组织过救亡图存、辅弼汉室的行动。只不过影响不大,故不见记载。
②关东地区的刘姓宗室
在前文提到的诸多刘姓宗室中,活跃在黄河流域的军阀,有兖州刺史刘岱,幽州牧刘虞、陈王刘宠、徐州刺史刘备。
这群人物的政治立场,虽然记载模糊,但大抵尊奉天子。
(1)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是酸枣联军的创始人之一,最初与关东诸侯合兵,且尊袁绍为盟主。袁绍还把家属送到东平国(兖州刺史治)为人质,以示笼络。
值得注意的是,在袁绍拥立刘虞为帝的翌年(),刘岱便杀害了袁绍的铁杆盟友乔瑁(东郡太守),还打算把袁绍的家小送到公孙瓒手里。可见其对袁绍僭逆行为的反感。
(袁)绍与(公孙)瓒有隙。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刘)岱议连日不决。--《魏书程昱传》
兖州在中原腹地,受到王化影响较深。刘岱的立场是很明显的尊汉。
(2)幽州牧刘虞
刘虞声名显赫,却鼠首两端。一方面他拒绝接受袁绍、韩馥的劝进;另一方面,却依然与二者合作。
(袁绍)遂推(刘)虞为帝。遣使诣虞,虞终不肯受。绍等复劝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虞又不听,然犹与绍等连和。--《魏书公孙瓒传》
当然,刘虞为了展示自己忠良的一面,也做过不少迎合献帝的举动。比如派遣从事田畴,赴长安朝贡。
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指董卓)作乱,朝廷播荡,四海俄然,莫有固志。身备宗室遗老,不得自同于众。今欲奉使(长安)展效臣节。”--《魏书田畴传》
刘虞遣使朝贡长安,复与袁绍联合方诗铭对刘虞怪异的行为模式,曾有过猜测。他认为公孙瓒桀骜不驯,观兵幽州,因此刘虞不敢接受劝进。这确实从某种角度解释了刘虞“乍前乍却”的矛盾举动。
从刘虞拒绝劝进、而又与劝进者继续合作的行为上看,可能因其辖区(幽州)远离中原,立场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些许动摇。
(3)陈王刘宠
陈国属豫州,也在中原腹地。
刘宠的列传较短,面貌比较模糊。但从刘宠自称“辅汉大将军”,以及“忤逆袁术而被杀”的记载中,不难看出,刘宠对篡汉者的抵触。
献帝初,义兵起,(刘)宠率众屯阳夏,自称辅汉大将军。--《后汉书刘宠传》
袁术求粮于陈,骆俊拒绝之。术忿恚,遣客诈杀俊及(刘)宠,陈(国)由是破败。--《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
考虑到刘宠遇害同年()袁术即在淮南寿春称帝,可知刘宠也是尊奉汉室的人物。
(4)徐州刺史刘备
刘备颇富野心。不过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早期的刘备,也曾秉承过“中兴汉室”的口号。
尤其是在建安四年()受献帝密诏之后,刘备出奔下邳,杀车胄自立,隔空为献帝摇旗呐喊。直到袁绍官渡惨败(),刘备才逃往荆州()。
(刘备)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汉中王劝进表》
刘备、董承与衣带诏可知,至少在建安前期,刘备依然打着“尊奉汉室”的旗号。
综上可知,兖、豫、徐州的刘姓宗室,因为身处中原,所以思维上依然受到“皇权至上的桎梏”。
反倒是远离中原的刘虞(幽州牧),虽然曾出任宗正(典皇室成员管理),但立场上反而最先出现动摇,竟与“劝进者”袁绍联合。
③长江流域的刘姓宗室
益州牧刘焉、荆州牧刘表、扬州牧刘繇,分别占据了长江的上、中、下游。可见东汉朝廷对其寄予厚望。
遗憾的是,他们很快就辜负了皇帝的期待。
(1)益州牧刘焉
刘焉应该是汉末最先出镇的京都宗室。“废史立牧”的计划,最初就是他提出的。
(刘焉)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蜀书刘焉传》
刘焉在益州,遣别部司马张鲁入汉中,断绝斜谷,杀害汉使。又自制伪具(銮服器物),僭拟乘舆(礼制等同天子),俨然一副皇帝派头。
焉意渐盛,造作乘舆车具千馀乘。--《蜀书刘焉传》
虽然诸书均称刘焉“早有异志”,但因为《刘焉传》录在《魏书》之中,可知原稿的最初执笔者,是王沈而非陈寿。因此,关于刘焉野心的记载,需要剔除立场倾向。
广汉董扶私谓(刘)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闻扶言,意更在益州。--《蜀书刘焉传》
诚然,刘焉是个野心家;但这种念头究竟是何时产生的,则有待考证。
实际刘焉与刘虞一样,亦曾出任过东汉宗正(皇室成员事务管理员),绝不是毫无忠孝之心的无赖。
(刘焉)历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蜀书刘焉传》
在刘焉之前,益州有黄巾支党马相、自称“天子”,割据三郡(益州郡、犍为郡、巴郡)僭号自立()。
益州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又是边境地区,是极为合适的割据之所。地缘的封闭性,恐怕是刺激刘焉割据的重要导火索。
(2)荆州牧刘表
刘表与刘焉类似,入主荆州后,也效法僭主,开始逾越礼制,甚至郊祀天地(帝王专属)。
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遂乃郊祀天地,拟斥乘舆。--《后汉书孔融传》
刘表野心最盛的时候,还与刘焉相互揭发,称对方谋逆,乃至兵戎相见。实际双方一丘之貉,均是僭逆罪臣。
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有趣之处,是昔日刘表在中土,砥砺自持,经明行修,是非常典型的儒学名士,有“八顾”之称。
(表)与同郡张俭等俱被讪议,号为“八顾”。--《后汉书刘表传》
但在刘表远离中土,进入长江流域后,便从昔日的党锢名士,逐渐堕落为“自守之贼”。
刘表乍前乍却、阳奉阴违,周旋在曹操与袁绍之间,还美滋滋地自诩“内不背汉室、外不背袁绍”。已经完全看不到昔日的影子。
(刘)表达(邓)羲曰:“内不失贡职,外不背盟主,此天下大义也。”--《汉晋春秋》
刘表心态的转变,恐怕是因为离开了中原腹地,不再受到皇权的影响,因此前后判若两人。
(3)扬州牧刘繇
刘繇是兖州刺史刘岱的弟弟。按理刘岱尊奉汉室,刘繇应当亦如是。不过在出镇扬州之后,其心态显然发生了变化。
在扬州刺史任上,刘繇一方面交结孙策、一方面抵御袁术,完全是一副割据者的派头。而孙策与袁术更加亲近,最终替袁术攻伐,刘繇败死。
在刘繇统治扬州时,众人曾推举太史慈为扬州的军事长官;但刘繇却一口回绝,还说“太史慈名望不足”。
或劝(刘)繇可以(太史)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即慈),许子将(许邵)不当笑我邪?”--《吴书太史慈传》
我若用太史慈,许邵不当笑我邪这实际是劫持众人的门面话。刘繇的本志,大约是想擅权自立。
因刘繇谢幕甚早(),无法完全知晓其政治立场。不过从他在世时的行为来看,也谈不上什么汉室忠良。
如果从地域角度解释,无疑是因为远离中土,受到的“皇权桎梏”大大减弱的缘故。
④小结
在群雄割据的舞台上,存在着一条以“地域”为核心的暗线。即皇权的影响,随着以洛阳为中心的辐射、而逐渐减弱。
这种规律不仅作用于外姓军阀,也作用于汉廷宗室。其实因为宗室挂着“汉皇后裔”的名号,割据起来,反而更加心安理得。
随着地域的偏僻化,宗室们的忠心程度也便逐渐弱化。
身在两京、侍奉天子的宗室,诸如侍中刘艾等人,完全是“大汉纯臣”的模样。
身处关东腹地的宗室,如刘岱、刘宠、徐州时期的刘备等人,则是表面尊奉汉室。
至于远在边境的刘虞,与雄踞长江的刘繇、刘表、刘焉诸人,对汉廷的态度则相当淡漠,更多是在谋求割据。如果考虑到刘虞与刘焉还曾经出任过宗正,那地域的影响也便更加显著了。
其实从刘备的履历变迁中,便可以清楚看到“地域”与“忠诚”之间的关系。
刘备在建安五年()以前,在河北、中原、淮泗地区活动,一直打着“尊奉汉室”的名目。甚至叛逃徐州时,依然不忘“奉天子诏”,始终自诩汉廷忠良。
但在刘备出走荆州(-)以后,远离了中原的风土影响,再加上刘表的潜移默化,便很少再提及“奉迎天子”之类的话语了。除了建安七年()发动过一次北伐战争,之后一直长期蛰伏,重心反倒放在“招揽英才、谋立大业”上面。
在刘备割据益州()之后,因为距离中土更加遥远,已不再受到名教的钳制,便连最后一点儿忠孝之心也看不到了。
建安二十四年()川兵在汉中大破夏侯渊,刘备志得意满地给献帝上表,口气极端猖狂;不仅自封“汉中王”,还在拜表结尾,退还汉廷印绶。从此不再以“汉左将军”自诩,而是正式宣告独立。
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群臣)依假权宜,上臣(刘备)大司马、汉中王……若(献帝)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备)虽赴水火,所不得辞……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刘备上汉帝表》引自《蜀书先主传》
刘备退还左将军印绶,自领汉中王中土的刘备、荆州的刘备、益州的刘备,都是同一个人;但身处不同地域环境,也便滋生出不同的心态。
其实刘备的人生缩影,是东汉宗室、汉末军阀乃至历朝末世枭雄的高度概括。
皇权的力量,依托于军事实力的强弱。因此在王朝末世、政道衰阙的情况下,其辐射范围便逐渐萎缩。最先割据自立的,往往是边境军阀。
中唐之后河北藩镇不拜唐皇,而拜“四圣”(安禄山父子、史思明父子),便是此规律的生动反映。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安(禄山)、史(思明)父子立祠堂,谓之四圣。--《资治通鉴唐纪四十》
因此,扶汉与篡汉、忠良与奸佞,不仅是“个人意志”的体现,也受地域环境的影响。更深一步说,所谓的个人意志,其实也是杂糅了地域色彩的混合产物。
可见个人奋斗终究是渺小的。时代洪流的裹挟下,身处乱世的人物,随之浮沉,又哪有选择的余地呢!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