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陈寿,是三国时期蜀汉到西晋时著名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政治家。他年轻的时候极为好学,还曾经跟随同郡的著名学者学习,潜心研究儒学之道。在蜀汉时期更是担任过卫将军主薄等官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
在那个时候,宦官掌控着朝政,而朝中的大臣们为了保全自己都选择服从。只有陈寿因为不肯屈从于宦官的统治,所以多次遭到贬斥。等到蜀汉政权降服于西晋之后,他也侍奉在西晋皇帝身旁,还曾经担任过太子中庶子。但他的仕途生涯注定是坎坷的,他的性格便决定了如此,他多次受到贬斥,还遭到旁人的非议。
在西晋灭亡吴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之后,陈寿便把自己全部的心思放到编史上来,写下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这本书详细的记载了汉朝末年到晋朝初年百年来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和《史记》等书被称为前四史。
范頵曾言: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遭到贬斥,引人妄议
陈寿出生在四川南充一带,自小便刻苦学习,还曾经跟随同郡的人一起学习儒家思想,对于《史记》《汉书》等史学著作更是尤为喜爱,研究甚透。在这些文学作品的熏陶之下,陈寿掌握了其中的要点,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凭借着华丽著称。
在成年之后,他接受了家乡太守的邀请,出任卫将军主薄一职。在当时,蜀汉政权的权利都被宦官所牢牢的掌控着,而其他的大臣们为了能够保全自己,极力的逢迎,整个朝堂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身性正直的陈寿自然不愿意依附于此等小人的统治之下,他便公开在朝堂上与他唱反调,结果便与众人所想一样,他遭到了贬斥。恰好遇到了陈寿的父亲去世,在他守孝期间,他由于生病让自己的婢女伺候他服药,却被来访的人看到了,因此便有人在背后议论他。
举为孝廉,编写史书
景耀六年,蜀汉政权覆灭,许多蜀汉旧臣遭到了杀害,陈寿却因为多年没有得到重用而逃过一劫。西晋大臣张华十分欣赏他的才华,认为虽然他行为有不检点的地方,但于情于理也不应该被贬除。于是便推荐他为孝廉,让他再次回到了朝堂,不久之后又外出调任阳平县令。
任职期间他曾经编写了《诸葛亮集》,上交给皇帝之后得到了夸赞,至此之后便开始了他的编写史书之路。在当时,其实社会上也有流传的史书,都是那些颇有才华的人所写,但在陈寿认为这些书的语言文字都不适合流传后世,他自己就收集了巴中一带的历史,编写成了《益部耆旧传》十篇。他上交给了上司之后,他的上司立马呈现给了朝廷,立马就得到了皇帝的赞扬。
这陈寿是晋国的臣子,而这晋朝是在魏国之后才得到天下的,因此他所编写的《三国志》被魏国称为正统书籍。当时的《魏书》虽然特意为曹操编写了本传,但仍然有许多欠缺,于是陈寿就在《魏书》的基础上如实的记录了三国以来的历史发展,描述了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为后世研究此事奠定了基础。
仕途坎坷,屡遭非议
由于他编写史书的才华出众,张华准备再次举荐陈寿担任中书郎一职。但却由于朝中有人记恨张华,从而厌恶陈寿,便特意让吏部改任他为长广太守。陈寿也不想外出就职,就以侍奉母亲的缘故拒绝了。好在在镇南将军离开京都镇守荆州之前,曾经将陈寿举荐给皇帝,因此被授职为治书侍御史。
却无奈母亲在这不久之后便去世了,他遵守母亲的遗言,将母亲埋葬在洛阳,却因为此举再次遭到了人们的非议。他的好友也曾经劝说他,说他凭借才华必然能够名扬天下,但经常遭到诋毁,这实在是不幸,一定要谨慎行事。陈寿也有听从,在这之后对于为人处事方面的道理研究颇深。
结语
著名学者崔浩曾经这样评价陈寿:有古良史之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王廷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作为一名政治家而言,陈寿多次在政治场上遭遇打击,因此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政绩。但是作为一名史学家,他编写出来的《三国志》弥补了东汉末年以来历史的缺失,为后世的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依据。
参考资料
《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
《华阳国志·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