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卷一二五《乞伏国仁载记》:乞伏国仁陇西鲜卑人也。在昔有如弗斯、出连、叱卢三部自漠北南出大阴山,遇一巨虫于路……俄而不见,乃有一小儿在焉。时又有乞伏部,有老父无子者,请养为子,众咸许之……年十岁,骁勇善骑射,弯弓五百斤,四部服其雄武,推为统主,号之为乞伏可汗托铎莫何。托铎者言非神非人之称也。其后有祐邻者即国仁五世祖也。泰始初率户五千迁于夏缘,部众稍盛。鲜卑鹿结七万余落屯于高平川,与祐邻迭相攻击。鹿结败,南奔略阳,祐邻尽并其众,因居高平川。
这一段叙述乞伏氏的源流和他们的移徙经过很详细。关于神话方面我们可以不论,总之这个部落是自漠北南逾阴山而到达高平。《魏书》卷九九《鲜卑乞伏国仁传》云:“鲜卑乞伏国仁出于陇西,其先如弗,自漠北南出。”魏收所根据的和《晋书·载记》同为《十六国春秋》,可是却有些异点:第一,《魏书》明确如弗即乞伏氏之先,《晋书·载记》三部并列,又别出乞伏部,似乎三部与乞伏氏的关系很偶然;第二,《魏书》但称如弗,没有“斯”字。
《元和姓纂辑本》卷二《脂韵》期氏条下引《西秦录》云:“乞伏氏与期引氏自漠北出阴山。”多出了一个期引氏,考《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支韵》斯引条引《西秦录》云:“有乞伏氏与斯引氏自漠北出阴山。”《通志·氏族略》同,又《氏族略》出连氏条引《西秦录》云:“乞伏国仁之先如弗与出连、斯引、叱灵二部(按二当作三)自漠北出阴山。”
则《姓纂》之期引为斯引之误,而《载记》“斯”下又脱“引”字,《十六国春秋纂录》本正作“其先有如弗、斯引、出连、叱卢三部”,但假使如此,就该作四部,为什么又同作三部呢?我以为当从《氏族略》所引《西秦录》如弗下又脱一“与”字,但《氏族略》又误以三部作二部。如上所述,《十六国春秋》或《晋书》原文应作:在昔有如弗〔与〕斯〔引〕、出连、叱卢三部自漠北南出大阴山。
如弗自即乞伏,乞伏一作乞佛,在音韵通借上是否可以符合,我不敢有所论列,但《魏书》与《氏族略》引《西秦录》并云如弗为乞伏国仁之先,可以说明这一点。
从《十六国春秋》以后各书都称乞伏氏为鲜卑。可是《北史》卷八四《孝行·乞伏保传》云:乞伏保,高车部人也。
虽然本传屡称伏保,似乎单姓乞氏,但姓乞者照《古今姓氏书辩证》所举只有见于《通鉴》的一人,仍可能为乞伏之省,我认为乞伏保乃复姓乞伏,与西秦同姓。《北史》卷九八高车传云:高车之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
这个泣伏利应即乞伏的异译。《载记》上称与如弗同出阴山的部落有一个叱卢部(《氏族略》作叱灵),今按《通典》卷一九七称高车十二姓之二曰“叱卢氏”。虽然《北史》和《魏书》的《高车传》都作吐卢,我想“吐”字是“叱”字之误。
《北史》卷九八《蠕蠕传》称:“初高车叱洛侯者叛其渠帅,道社仑破诸部落。”这个叱洛侯应即叱卢之异译,《晋书》卷一二五《乞伏国仁载记》称:“建威将军叱卢乌孤跋拥众叛保牵屯山,国仁率骑七千讨之,斩其部将叱罗侯。”叱罗亦即叱卢,叱罗侯又即叱洛侯。
此外在《魏书》卷七四《尔朱荣传》见敕勒叱列步若,《北史》卷四八《尔朱荣传》见西部高车叱列杀鬼。敕勒即高车,高车部中的叱列应即是叱卢氏,由此可见叱灵、叱洛、叱罗、叱列均是高车十二姓叱卢的异译,《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虽分列叱卢、叱罗、叱列,那只是同部别出之故。
《晋书》卷一二五《乞伏国仁载记》:以其将乙旃音埿为左相,屋引出支为右相,独孤匹蹄为左辅,武群勇士为右辅。
按《北史》卷九八《高车传》十二姓之三曰“乙旃氏”,是乙旃也是高车姓,《魏书·官氏志》称“献帝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则鲜卑自有此姓,但二者之间当有关系,《周书》卷二《文帝纪》魏恭帝元年(公元年)“茹茹乙旃达官寇广武”,蠕蠕中间高车族人很多,这个乙旃达官应是高车人。
屋引氏据《元和姓纂辑本·屋韵》下云:“屋引氏,代人,随魏南徙河南。”所谓代人不一定即是拓跋同族,考《北史·高车传》云:“弥俄突遣其莫何去汾、屋引叱贺真贡其方物。”莫何为酋长号,去汾疑俟分之误,与屋引叱贺真为二人之名,可知高车中有屋引氏。
乞伏国仁开国之初,左右相都有高车族之嫌疑,我想绝非偶然。
西秦国内还有个煊赫的姓族翟氏。《晋书》卷一二五《乞伏干归载记》见冠军翟瑥,后为吏部尚书;又见主客尚书翟勍,乞伏炽磐时为相国;同卷《乞伏炽磐载记》见冠军翟绍,后为左仆射。翟氏是丁零大族,曾经在五胡时期率领部众活跃于太行东麓。丁零即是敕勒,亦即高车之同族(塞外的敕勒由于用高车之故而得名),翟和狄在古代可以互通,《北史·高车传》称高车为古赤狄之余种,狄氏是六个氏族之一,丁零之翟显即高车之狄。《晋书》卷一二九《沮渠蒙逊载记》称蒙逊袭狄洛磐于番和,可见秦凉区域内丁零狄氏还拥有部众(但狄氏也有入于羌族的)。
如上所述乞伏及西秦将相大臣的姓氏好几个都有高车族的嫌疑,我们虽然不应仅仅从姓氏上来考虑种族关系,何况西秦将相还有若干可以确知为汉、羌、鲜卑诸族人,但至少可以说明乞伏各部内是包含高车或丁零的。
这样一个包含高车或丁零及鲜卑、羌族的部落(或部族),我以为可能是资虏。《三国·魏志》卷三○注引《魏略·西戎传》云:资虏,本匈奴也。匈奴名奴婢为“资”。始建武时匈奴衰,分去,其奴婢亡匿在金城、武威、酒泉北、黑水西、河东西,畜牧逐水草,抄盗凉州,部落稍多,有数万,不与东部鲜卑同也。
其种非一,有大胡,有丁令,或颇有羌杂处,由本亡奴婢故也。当汉魏之际,其大人有檀拓,死后,其枝大人南近在广魏。今居界有秃瑰,来数反,为凉州所杀。今有邵提,或降来,或遁去,常为西州道路患也。
这一段中特别提出不与“东部鲜卑同”,即因其亦称为鲜卑,我们知道照当时习惯匈奴及其别部称胡,鲜卑及其别部称虏,此称为资虏,即把他们当作了鲜卑。资虏种族不一,有大胡、丁令与羌,这与西秦乞伏氏的情况相同,《魏略》说资虏分布虽在凉州,而金城、苑川(兰州与靖远)一带恰是乞伏氏活动之地;乞伏氏从姓氏上、地域上皆与资虏相合,因此我们的推测也许不致与事实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