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刘备究竟是仁德之君,还是个伪君子

刘备的“伪君子”之论由来已久。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的仁义形象自古深入人心,在演义中,刘备实在是个仁义之人,行人处事处处以德服人,和曹操的“奸雄”形象完全是两个对立面。以至于鲁迅点评演义时就说到:刘备之德近乎伪!

这本是鲁迅评价演义中刘备形象的评语,又被某些好事之人引到史书上去,给史书上的刘备也定一个“伪君子”的评价,这就颇有些不学无术了。时至今日,刘备的“伪君子之论”在网络上愈演愈烈,甚至一些历史教授都将此奉为真相,令人咋舌。

蜀主刘备画像

刘备在《三国志》、《华阳国志》均有传记,陈寿在《先主传》末的评语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加上刘备在史书中的种种故事做参考,刘备的“弘毅宽厚”并非简单的溢美之词,而是可以找到相关故事来对应,这是可以肯定的。

实际上,历史上的刘备并非简单的人物,评价他的为人,肯定要看他一贯的行事作风,而他的行事作风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来分析,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风格,值得细细玩味。

第一,刘备起兵至得徐州之时(-)

在历史上这段时间里,刘备是投奔了同门师兄公孙瓒,然后被安排到青州工作,跟随刺史田楷平定地方,刘备先是做了平原县令,后升为平原国相。

话说平原国中有个名叫刘平的人,对刘备心怀不服,便收买了一名刺客前去刺杀刘备。刘备初见刺客,只把他当成普通宾客一贯以礼相待,殷勤周到,交往之下,居然把这位刺客感动得心悦诚服,主动向刘备坦白自己的身份,再告辞而去。

《魏书》评价此时的刘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大家要知道,这《魏书》乃是曹魏帝国的官修史书;显而易见:连敌对势力执笔的史书都能对刘备做出正面评价,可见此时的刘备确实是以“仁义”著称,并非浪得虚名。

刘备从平原到徐州的这段时间里,还结交了名士陈纪、孔融、郑玄。多年后,刘备还曾当着诸葛亮的面回忆往事,对自己能和郑玄、陈纪坐在一起,谈论治国之道,颇有炫耀之态。

《华阳国志》:丞相亮时,有言公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语赦也。若刘景升、季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

也正是因为刘备的口碑好(百姓称赞),形象好(待人以礼),人脉多(结交名士),所以徐州牧陶谦在临终前,和幕僚们商议,同意把徐州交给刘备继承。

按照《献帝春秋》的记载,刘备接管徐州后,是派陈登前往袁绍处汇报的,袁绍还回复说:“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由此可见,刘备早年在青徐一带积极养名富有成效,并得到了袁绍等人的肯定。

第二,刘备投许都至得诸葛亮之时(-)

建安元年(),刘备被吕布算计,失了徐州,不得已决定投奔曹操主持的许都朝廷。

在这段时间里,刘备和曹操的关系相处融洽,曹操迫切需要刘备这样的一个榜样来为自己扬名,展示给天下人看:大家看看!刘备曾经是我的敌人,我都能对他化干戈为玉帛,证明我的胸怀是何等宽大啊!

——为此,曹操甚至拒绝程昱等人提出“趁早除掉刘备”的建议,曹操的坚持也换来了官渡之战前,贾诩带着张绣一起投下了重要一票,这也是后话。

从另外一方面看,曹操和刘备两人都以吕布为仇敌,建安三年()末,两人合力在下邳城擒杀吕布,可以说,他们的“友好关系”达到了顶点。

《三国志·先主传》说下邳战后,曹操“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这是曹操的一厢情愿地示好;而在暗地里,刘备却跟董承勾结在一起,试图除掉曹操。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

刘备为何与曹操分道扬镳,具体细节不得而知,从史书记载刘备的话来分析,刘备是把曹操当成乱臣贼子看待,如果把曹操的诚意款款看成对刘备的恩义,刘备对曹操则是虚情假意,那无疑是刘备背弃了曹操。

但是以“刘备标榜效忠天子”的角度看,刘备的所做所为就是“正义”的,毕竟曹操这种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再看白门楼下,吕布向刘备求情而不可得,气得大骂刘备“大耳贼最叵信”。可见刘备恩怨分明,他的“仁义”是给值得交往的人,而不是一味地做圣母白莲花。

相对于曹操的好运气来说,刘备在早年可真算是一个“霉气包”:投奔公孙瓒,公孙瓒垮掉;联合董承,董承完蛋;投奔袁绍,原本绝对优势的袁绍也输掉了“官渡之战”,末了,刘备逃亡至荆州,成为刘表的北藩。

刘备在荆州荒废了六七年的光阴,甚至有了“髀肉之叹”,虽然人生无常,但刘备还是得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诸葛亮。

电视剧《三国演义》刘备请得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在加盟之初,便给刘备献上了流传千古的“隆中对”,其中就涉及夺取荆州、益州作为帝王基业的构想。当时的荆州之主是收留刘备的刘表,益州之主是刘璋,正所谓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这两位刘州牧也都是汉室宗亲,并且论及血统,还比刘备强了很多。

讲道理,诸葛亮是无法预见刘表会在明年()去世,这也就意味着,诸葛亮是希望刘备能够夺了同宗的基业,但是刘备打心底是做不到的。

曹操南征荆州之时,刘备带着下属仓皇逃窜,在路过襄阳城下时,诸葛亮又提醒了刘备一下:干脆夺了襄阳。刘备叹口气,回答说:“我不忍心啊!”对此,诸葛亮也只能摇摇头,继续跟着刘备逃亡。

在刘备逃亡的故事中,笔者也注意到早先某些人解读出刘备“携民渡江”,是出自裹挟百姓之意,认为刘备是用百姓的血肉之躯来抵挡曹操追兵的攻击。这实在是冤枉了刘备,其中逻辑甚至经不起推敲。

若刘备想用百姓的血肉之躯来换取逃亡时间,他为什么不自己撒开脚丫子先跑呢?自己先跑到江陵不就安全了?何必要多此一举玩什么“裹挟百姓”呢?有这个必要吗?

而实际在史书上,明确写了有人劝刘备抛弃百姓,先跑路的,刘备回答说:“要成大事必须以人为本,如今这些百姓归附于我,我怎么忍心丢弃他们而去呢?”

《三国志·先主传》: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所以要我说,在这个时间点的刘备,还是对“仁义”二字念念不忘,不肯夺襄阳,不肯弃百姓,他以为把“仁义”坚持下去,就能成就大业。

其实成就大业哪有这么简单!

第三,赤壁之战至得益州之时(-)

赤壁之战后的刘备行了三次运。

第一次,刘琦病逝。

刘备推举刘表之子刘琦为荆州之主,结果第二年(),刘琦病逝了,刘琦的政治遗产就被刘备名正言顺地继承了,刘备籍此笼络荆州人,不肯投曹操的荆州人自然云集刘备麾下。

第二次,孙权示好。

当时的荆州还有周瑜驻军,刘备处处受到周瑜的掣肘,同时还需要仰仗孙权的接济。

刘备想去见孙权求得更多援助,诸葛亮认为此行太危险,没必要亲自去,刘备大大咧咧,根本没放心在心上,执意还是去了。

果然,周瑜私下向孙权进言,提出应该趁机把刘备软禁起来,以绝后患。幸运的是,孙权没有听从周瑜的这个建议,甚至答应了刘备的请求,同意借地给刘备,一同对抗曹操。

此后,刘备坐镇公安,夺取荆南四郡,势力得以发展壮大。

第三次,周瑜早逝。

建安十五年(),周瑜病逝,年仅三十六岁。从此,刘备在荆州也再无掣肘,“隆中对”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已经达成。下一步就是夺取益州。

此时的刘备仍然不肯主动夺取益州,孙权甚至也对益州有想法,派孙瑜率军入蜀,结果半路上被刘备拦下,刘备说:“孙将军如果执意要去打益州,那我就去深山隐居。”孙瑜见状,只能罢兵。

建安十六年(),好运再次降临到刘备身上:益州牧刘璋居然主动请刘备入蜀,让他去对抗汉中张鲁。

《九州春秋》上说刘备开始还不肯去夺益州,表示自己不能失信义于天下。结果还是被庞统说服了。

《九州春秋》: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

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其实并不高,要知道刘备按“隆中对”来发展,则肯定要拿下益州的;至于怎么拿?难道等着刘璋也跟刘琦一样早死吗?这肯定不现实,刘备对此也很纠结。本年的刘备已经是五十岁的老人了,他不能继续等下去,守株待兔是蠢人才做的事。

笔者以为:按照隆中对的设计,先前又有“髀肉之叹”的刘备完全没有必要在此刻表示不愿意。刘备是有心主动拿下益州的。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就自我标榜以“仁德”处世,并以曹操残暴为反例。——可能罗贯中就是取材于此,创作出刘备和曹操这两人的对立形象。

言归正传。

刘备带兵进入益州后,刘璋与刘备在涪县相会,把酒言欢。在酒宴上,庞统就私下提议:“趁机拿下刘璋,接管益州。”刘备又拒绝了:“我们才刚刚进入蜀地,还没有收买人心,不可以做这种事。”善于出谋划策的庞统也只能摊摊手。

电视剧《三国演义》刘备与刘璋把酒言欢

在这个时间点里,刘备的内心和行为是矛盾的:他既想仁义,又想得益州。套用电影《让子弹飞》里的台词,庞统是教刘备跪下来,就能挣钱,刘备只想站着把钱给挣了。

刘备对夺取益州的犹豫不决,时间拖延下去,也让事情发生了转机:张松等人勾结刘备夺取益州的阴谋暴露,刘璋宣布断绝与刘备的来往,刘备这才彻底放下思想包袱,正式向刘璋宣战。历时一年多,才抵达成都城下,刘璋出城投降。

非常遗憾的是:精于谋划的庞统没能活到刘备拿下成都的这一天。

第四,经营益州至逝世(-)

建安十九年(),刘备拿下益州后,又去攻略汉中,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退兵后,刘备返回成都,登基自称汉中王。“隆中对”的规划已经达成,蜀汉帝国的雏形也已初具规模。

这时候的刘备已不再是寄人篱下的小角色了,而成为了有问鼎天下势力的一方霸主,所以他的行事作风也不同以前。

为了敛财,采用刘巴的建议,发行“直百钱”变相搜刮民间财物;

为了立威,仅仅是酒后失言的彭羕居然被处以极刑;

为了让刘禅能顺利登基,借口义子刘封不救关羽等罪名,将刘封诛杀。

再有,刘备称王后,借口张裕占卜不准,将其诛杀泄愤。其实陈寿都明写了:张裕是之前嘲弄过刘备,还有就是他私下说了刘备失去益州等扰乱人心的话。张裕下狱之后,诸葛亮都曾出面解救,可是刘备不听,回了一句:“芳兰生门,不得不锄!”

诸如此类,可见此时刘备开始尝试用权力诛杀异己,再也没有继续以“仁义”的姿态来装点门面。

再看曹操,曹操诛杀的人也有很多,和此时的刘备比起来,两人行事也是颇为相似;但真要较真起来,曹操还是心狠一些,毕竟连许攸、娄圭这些功臣都下得了手,这一点,刘备是没有的,刘备只杀核心团队之外的人。

例如,糜芳在荆州向孙权投降,导致荆州失陷,关羽身死,刘备对糜芳的兄长糜竺可以说是念及旧功,并未问罪。

也可以这么说,刘备虽然已经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但他的心中还是有一个“义”字,所以他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不顾群臣的反对,执意讨伐孙权,替关羽报仇。

夷陵之败后,刘备得知驻守江北的黄权无奈率军投魏,有人提议按照法律办事,应该追究黄权妻子和子女的罪责,刘备摆摆手说:“是我辜负了黄权,黄权没有辜负我。”

《三国志·黄权传》: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

这比起“对于禁当面原谅,背后羞辱”的魏文帝曹丕来,刘备还是够义气的。

结语

刘备的行事作风,总体来说,是从早先的江湖义气,到大业已成时的帝王之气。“仁”字只不过是他早先行走江湖,谋生处事时的手段,这也确实为刘备带来了好名声,吸引了不少豪杰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在荆州时,刘备仍然单纯地认为仅凭一个“仁”字,便可成就大事,可实际哪有这么简单!可是他在荆州名望越高,身边的人才越多,他也就越受到刘表的忌惮。

在襄阳城下,刘备面对诸葛亮的点播,仍然不肯放弃自己的初心,直到在庞统的引导下,为了拿下益州,终于撕下“仁”字,摆脱道德的束缚,终于壮大自己,成就蜀汉帝国一方基业。

游戏中的蜀汉群臣像

早年在徐州时,下邳陈登就认为刘备是个人杰,他曾对人说:“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以,真要说刘备是个“伪君子”,倒不如说他早年伪装了自己“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的英雄本色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