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周氏的记载讹误周昂周喁的关系猜想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正规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东汉末年,会稽周氏兄弟表现活跃,频繁参与诸侯混战。

其中长兄周昕为丹阳太守、次兄周昂为九江太守、幼弟周喁为袁绍所署豫州刺史。相关记载见于《吴录》、《会稽典录》、《吴书孙贲传》与《后汉书公孙瓒传》。

笔者曾就周氏兄弟的事迹问题探讨论述,最近萌生了另一种猜想,遂撰小文一篇,权作抛砖引玉之谈。

鉴于周昂、周喁之事迹多有重合,且昂、喁二字含义相近,此二人可能实为一人。换言之,周氏兄弟并非周昕、周昂、周喁三人,而是周昕、周昂(周喁)二人。

本文想就现存史料,探讨周氏兄弟记载重合的可能性。鉴于史料有限,论证过程或许存在不够严谨之处,权当为读者朋友开拓思路。

本文共字,阅读需8分钟

①周喁其人

周喁之名,在不同史料之中写法相异,它往往以“左日右禺”的异体字出现。

从字形推断,它或许是“喁”或“颙”的同音异形字。另外鉴于周昕、周昂的人名书写均从“日字偏旁”,周喁的人名书写,可能也出于类似考虑。

昕、昂、喁兄弟之名均从日,字或以明为辈(周昕字太明、周喁字仁明),名与字相叶。--田余庆《孙吴建国的道路》

有鉴于此,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后文一概写作“周喁”。

周喁其人不见于《三国志》,陈寿对周氏昆弟的记载仅局限于周昕、周昂二人。周喁在史书中的首次出现,似始于东晋虞预的《会稽典录》,而两晋南北朝正是异体字频出的高峰期。

南朝学者颜之推,在《家训》中曾生动描绘这一现象。他称“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可知“专辄造字”这一风气,在北方与江南均长期存在。

尔后坟籍,略不可看。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颜氏家训》

北朝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甚于江南

结合时代背景推断,周喁之名被书写为“左日右禺”,或许便是两晋学者生搬硬造的新字。他最初很有可能不是以这个名字出现的。

②周喁与周昂

周昕、周昂、周喁三人,在不同史料中的记载相互舛谬、事迹重叠、乃至张冠李戴,为后世读者造成了很大的理解障碍。

比如《魏书》称袁绍所署豫州刺史为周昂;《后汉书》则作周昕;《吴录》则称之为周喁。同一时间的同一事件,竟同时出现三种不同记载,可谓离奇至极。

是时,术遣孙坚屯阳城拒(董)卓,(袁)绍使周昂夺其处。--《魏书公孙瓒传》

袁绍遣会稽周喁为豫州刺史,来袭取州。--《吴录》

(袁)术遣(公孙)越随其将孙坚,击袁绍将周昕。--《后汉书公孙瓒传》

为了澄清这一问题,北宋学者司马光、清代学者钱大昕、现代学者田余庆均曾就周氏兄弟的具体事迹展开考辨梳理。篇幅所限,相关论述兹不赘引。

实际上,如果意识到周喁的特殊性以及唯一性,那么很容易发现,周喁这个不见于《三国志》的人物,其事迹并非凭空出现,其事迹记载与周昂存在高度相似性。

(1)文字训诂

昂、喁、颙含义相近,在汉末三国时代亦存在通假现象,经常在不同史料中用以指代相同的人物。

比如曹魏所署益州刺史赵昂,在《蜀书》中便被记载为赵颙。

赵昂妻(王)异者,故益州刺史天水赵伟璋(赵昂字伟璋)妻,王氏女也。--《列女传》

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夏侯)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蜀书先主传》

黄忠斩夏侯渊及益州刺史赵颙(赵昂)

昂、喁、颙均有“仰”之释义,有时也被引申为“仰慕”或“盼望”,因此往往被用作相互关联的人名与表字。以汉末三国为例,何颙字伯求、赵昂(赵颙)字伟璋、邢颙字子昂,皆属此类。

何颙字伯求,南阳襄乡人也。--《后汉书党锢列传》

邢颙字子昂,河间鄚人也。--《魏书邢颙传》

照此推断,周昂被写作周喁,也并不奇怪,至少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2)事迹重叠

如前所述,周喁乃是一个不见于《三国志》的人物,其事迹记载源自《会稽典录》,而该书的成书时间又晚于《三国志》,因此可信度也要打个折扣。

(虞预)著《晋书》四十余卷、《会稽典录》二十篇、《诸虞传》十二篇,皆行于世。--《晋书虞预传》

从可见史料来看,周昂、周喁的事迹几乎完全重合。他们都与曹操关系友善,都曾担任过袁绍所署豫州刺史,也都曾奔赴九江与孙贲作战,最终也均遭许贡所害。

区别在于,陈寿与司马光认为袁绍所署豫州刺史是周昂;钱大昕与田余庆则认为袁绍所署豫州刺史是周喁。其实如果意识到周喁、周昂实为一人,便会轻易化解这一认知困扰。

注:上述学者观点汇总,见卢弼《三国志集解》,文多不引。

③周氏兄弟的表字记载

解释这一问题的另一处线索,是周氏兄弟虽在不同史料中被记载为三人,流传下来的表字却只有两个。

其中周昕为长兄,字泰明(见《檄吴将校部曲文》),一作大明(大明即太明,见《会稽典录》);周喁为幼弟,字仁明。而“次兄周昂”的表字则不见记载。

(周)昕字大明。少游京师,师事太傅陈蕃,博览群书,明于风角,善推灾异。--《会稽典录》

(周)喁字仁明,周昕之弟也。--《吴录》

周昕、周喁的表字得到记载,唯独周昂表字失考,这无疑是令人费解的事情。合理的解释,便是周昂与周喁实为一人,因此周昂(周喁)的表字便是仁明。

换言之,周氏兄弟的行辈与表字,当系周昕为长,字泰明;周喁(周昂)为幼,字仁明。如是而已。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陈寿在《三国志》中仅仅记载了周昕与周昂,却独不见周喁。因为周喁很可能就是两晋学者对周昂的另一种书写方式。

④所谓“次兄周昂”

周昂、周喁之所以长期被视作不同的人物,根源便是虞预在《会稽典录》中把周昂称作“次兄”,还说周喁领兵赴九江助战周昂,将之塑造为两个不同人物,严重误导了后世读者。

后(周喁)与坚争豫州,屡战失利。会次兄九江太守(周)昂为袁术所攻,(周)喁往助之。--《会稽典录》

袁术遣孙贲攻九江太守周昂

其实通过对《吴录》、《典略》、《献帝春秋》、《孙贲传》、《吴夫人传》等相关史料的互文印证,可以发现(长兄)周昕的事迹相对独立;而周昂、周喁的事迹则颇多重合。

比如周昂、周喁均曾担任过袁绍所署豫州刺史,与孙坚战于阳城;之后兄弟二人又跑到九江阴陵县,与袁术部将孙贲争夺淮南,最终二人又“军败,还乡里,为许贡所害”。连结局都一模一样,令人瞠目结舌。

(周昂、周喁)军败,还乡里,为许贡所害。--《会稽典录》

合理的解释,便是周昂、周喁实系一人。这样一切的矛盾记载便迎刃而解。

那么为什么虞预要把周昂记载为“次兄”,并凭空捏造出周喁这一人物呢?

理由不难解释,这是因为会稽周氏在两晋时代一度败落,事迹散佚,不再为时论所重,因此出现了许多舛谬记载。

其实历代学者,之所以鲜少质疑《会稽典录》记载的真实性,很大原因便是因为该书作者虞预,与周昕兄弟同是会稽人,属于乡里之亲。

虞预,字叔宁,征士(虞)喜之弟也,本名茂。--《晋书虞预传》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晋书儒林传》

按理说,两晋时代的学者,记载东汉末年的故事,且执笔者存在地缘方面的优势,史料的可信度应该很高;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因为会稽周氏,由于长期与孙策家族为敌,在建安初年便遭到孙策的血腥清洗,乃至“门户绝灭”。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檄吴将校部曲文》中称“周、盛门户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湮灭林莽,言之可为怆然”,反映的也是这一历史背景。其中周指周昕、盛指盛宪。

周泰明(周昕)当世俊彦,德行修明,皆宜膺受多福,保乂子孙。而周、盛门户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湮没林莽,言之可为怆然。--《檄吴将校部曲文》

周、盛门户为孙策所戮,遗类流离

这一家族自此步入沉寂,在两晋时代的典籍中,会稽周氏已经罕见记载。关于这一现象,田余庆在《孙吴建国的道路》一文中曾有详尽论述,可为参考。

左思《吴都赋》炫耀江东人物之盛,吴、会并重,却未提及周、盛二族,此后典籍亦罕见周、盛家族人物事迹,可见晋时(周、盛)二族已经衰颓。--《孙吴建国的道路》

在虞预活跃的两晋之交,会稽周氏的势力尚未恢复,史家能否获得真实可信的一手史料颇存疑问。再加上彼时江左饱受战火蹂躏,典籍散佚,相关记载出现疏漏,也不足为怪。

另外鉴于“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的风气遗毒,那么《三国志》中的周昂,在《会稽典录》中被误写为周喁,最终被拆分成两个不同人物,也完全存在可能。

⑤小结

如果本文的猜想能够成立,即周昂与周喁实为一人,那么许多史书中的矛盾记载也便可以迎刃而解。

首先便是表字的问题。

周昕字泰明(太明)毫无疑问,周昂的表字之所以不见记载,实系因其与周喁乃是一人,表字仁明。

其次便是周氏兄弟的数量问题。

如果周昂与周喁实系一人,那么周氏兄弟便不再是三人,而是二人,即长兄周昕、幼弟周昂(周喁)。这也吻合陈寿《三国志》的记载,即积极参与军阀混战的周氏兄弟,仅有周昕与周昂,并不存在所谓的周喁。

其三便是周昂(周喁)的事迹问题。

结合《武帝纪》、《会稽典录》等记载,可以基本还原周氏兄弟的生平事迹与行动路径。

初平元年()曹操败于荥阳,赴丹阳募兵,丹阳太守周昕遣弟周喁(周昂)“助魏武兵”,周喁(周昂)自此便“从(曹)公征伐,以为军师”。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魏书武帝纪》

初曹公兴义兵,遣人要(周)喁,即收合兵众,得二千人,从公征伐,以为军师。--《会稽典录》

曹操起兵,周喁从征伐,为之军师

初平二年()董卓西迁关中,袁绍与袁术集团开始内部火并,袁绍任免周昂(周喁)为豫州刺史,与袁术所署豫州刺史孙坚争夺阳城。

术遣孙坚屯阳城拒卓,绍使周昂夺其处。术遣(公孙)越与(孙)坚攻(周)昂,不胜。--《魏书公孙瓒传》

(周喁)后与(孙)坚争豫州,屡战失利。--《会稽典录》

同年()袁术遣孙贲进攻九江阴陵,袁绍再遣周喁(周昂)前往迎敌。

术从兄绍用会稽周昂为九江太守,绍与术不协,术遣(孙)贲攻破昂于阴陵。--《吴书孙贲传》

周昂(周喁)战败之后,逃回会稽老家,“为许贡所害”,就此谢幕。

至于周昂(周喁)的兄长周昕,则一直坚持到建安元年(),始终与袁术、孙策集团为敌。他还在会稽老家替太守王朗作战,兵败,为孙策所杀。

(王)朗大惊,遣故丹杨太守周昕等帅兵前战。(孙)策破(周)昕等,斩之,遂定会稽。--《吴书孙静传》

自此会稽周氏“门户被戮,湮灭林莽”,事迹也流于散佚。在两晋时代,学者已经搞不清楚周氏兄弟的事迹,竟生生造出一个周喁,为后世读者制造了巨大困扰。

诚如开篇所述,本文是根据字形、训诂、事迹比对以及《会稽典录》的写作背景,围绕周昂、周喁二人进行的分析探讨。受限于史料,论证过程或许存在不够严谨之处。不过假设此猜想成立,便能够解释史书之中的诸多矛盾记载,权作抛砖引玉之谈。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