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史德有亏

中国历来官方承认的正史,共24部,合称“二十四史”。如果加上民国柯劭忞的《新元史》或再加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则有廿五或廿六史。这26部主流纪传体史书中,素以司马迁之《史记》、班固之《汉书》、范晔之《后汉书》、陈寿之《三国志》为典范,号称“前四史”。

于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收获了历史上极高的人气。

然而,本文认为:陈寿史才有余,史德不足。

陈寿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少好学,师从同郡谯周。蜀汉后主时,历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其时宦官黄皓专权,众臣大多曲意逢迎。陈寿不愿屈从,故屡遭贬谪。

当然,不依附黄皓的朝臣并非仅陈寿一人,还有姜维等。再则陈寿本身也有行为不检点等毛病。如年轻时父亡守丧期间,即因生病让婢女伺候服药,遭到乡党非议;晚年又以母亡不归葬,再遭贬议……因此其师谯周曾劝他为人处世“宜深慎之”。

西晋建立后,大臣张华认为他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于情理不至于贬废。于是推举为孝廉,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在此期间,他最大的贡献便是历时十年,著成《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后人合为“三国志”。

书成,即受时人好评,认为陈寿善于叙事,“有良史之才”。

但是,在《三国志》成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致使后人认为他“史德有亏”。

陈寿著《三国志》

一是索米轻亮。

三国魏名士丁仪、丁廙因党附曹植连同家中男丁并为曹丕所杀。到西晋年间可能有“漏网之鱼”或嗣子在世,并且家底不薄。据说有一次,刚从创作“三国志”的冥思苦想中脱离出来的陈老师,也许一时贫饿难耐,竟跑到丁家拉赞助:“去弄个千把斛米来给我,马上为尊公写一篇优质传记。”丁氏不答应,陈寿便不为他们立传,是为“索米”。

这则故事出自《晋书·陈寿传》。笔者认为:丁氏为曹魏外家亲,丁仪、丁廙又曾名噪一时,虽遭诛戮,但显系曹丕以私怨冤杀。现既已去魏入晋,其事迹可抑可扬。立传与否,确实决定权在于主编大人。陈寿如能在《魏书》中为丁氏立传,并美言几句,极有可能以此平反,丁氏子孙咸鱼翻身也说不定。但丁家就是一毛不拔,陈老师只得悻悻而归,自然《魏书列传》也没有他家的份,连力赞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后封列侯的丁仪之父丁冲以及曹操原配丁夫人亦均甚少提及。

“轻亮”说的是陈寿之父曾任马谡参军,马谡以失街亭被诸葛亮所杀,其父也连带受髡刑;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则一向轻视陈寿。所以陈寿在为诸葛亮立传时,便批评他“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系因临敌应变的将略“非其所长”,并评论诸葛瞻“美声溢誉,有过其实”。这些话表面看或许真有那么点回事,但有没有夸张,作家一枝笔,全凭良心说。比如: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几次北伐,战绩也还不算难看的,古今几人做到?诸葛瞻确曾举措失当,但如真的是绣花枕头一无是处,刘禅如还让他带兵迎敌?黄皓破坏力真有那么大,为何举朝文武都跟他穿同一条裤子?若真是十恶不赦,诸葛瞻是否具备与他对抗的实力和时机……等等。

诸葛亮

二是多所回护。

陈寿作《三国志》到底会不会夹带私货,单看他对老师的描述即见一斑。

其在《蜀书》为谯周立传毫不避嫌,极尽溢美之能辞。如称他“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以儒学见礼,时访大义,辄据经以对”,评价他“词理渊通,为世硕儒,有董、扬之规”。还有“以术知之”的本领,能预测司马昭某月将逝,其本人近年将死等等。总之是个半儒半仙式、既博学又神秘的人物,然而后人也从未见过谯老师有什么惊天的著作。

那么,《三国志》还有没有别的“夹带私货”呢?

读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可谓五味杂陈,原先我们所崇拜的史家陈寿值得指摘的地方太多了。其书卷六《〈后汉书〉、〈三国志〉书法不同处》一则列举两书在表述方式的差别,如陈寿《魏书·武帝纪》称“天子以公领冀州牧”,范晔则在《后汉书·献帝纪》直书“曹操自领冀州牧”;陈书称“汉罢三公官,置丞相,以公为丞相”,范书则直称“曹操自为丞相”……这个脸呀打得啪啪的,可惜陈公长眠地下不知道。

同书《三国志多回护》一则更是让人惊掉眼镜。如司马师废魏少帝齐王魏芳,别的史书记得清清楚楚,《三国志·魏书》却颠倒黑白:“太后之令,极言齐王无道不孝”。高贵乡公曹髦以讨司马昭为成济所弑,前人亦多备详载,《魏书》仅以“高贵乡公卒,年二十”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身为晋臣,为司马氏回护倒也罢了。但提到曹魏,陈寿也照样回护乐此不疲。如徐州牧陶谦以杀曹操父嵩,曹操征陶谦,“所过无不屠戮,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陈寿在《魏书》中对此绝口不提。魏破蜀兵,大书特书;蜀破魏兵,则多不提,“专以讳败夸胜为得体”,搞得魏国是他家蜀汉是别人家一样。

不独本纪如此,列传也多所回护。如官渡之战,《武帝纪》中明明已说因张郃、高览等降曹导致袁绍军大溃,到了《张郃传》却变成了由于袁绍军溃,张郃怕“郭图之谮”不得已投降曹操;汉献帝伏皇后遇害一节,明明是华歆奉曹操之命为之,《魏书·华歆传》却对此绝口不提……不知陈老师是领到张郃、华歆后人的“千斛米”,还是另有隐情。

对于老陈的这种写法,赵翼直言相指:“自三国志魏纪创为回护之法,历代本纪遂皆奉以为式,延及旧唐书、旧五代史犹皆遵之”,可见陈寿在这方面业已丧失了作为一名史家应有的操守,同时也为后世开了一个极其不好的头。古人云:“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见史家对误国奸臣的震慑力。我们无法苛责古人,但史家作为特殊文字工作者,良心的天平切不可失衡。这一点,陈寿当然无法跟司马迁比。

《三国志·魏书》

三是改汉为蜀。

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四说:“陈寿作《三国志》,创立先主、后主之名,常璩《蜀志》因之。以晋承魏统,义无两帝。……况改汉为蜀,亦出寿笔。当时魏已篡汉,改称昭烈为蜀,使不得附汉统。”

作为蜀人,忘本便是陈寿最大的不该。《三国志》中,篇幅最少的便是蜀书,即使为关羽、张飞等名将立传也是惜墨如金,远没有他老师谯周传记的字数多。

而三国鼎立,本来互不统属。陈老师却撇开以沿袭汉朝为志的蜀汉,尊魏为正统:记魏国皇帝为纪,蜀国和吴国的皇帝只称传,不称纪。如记刘备为《先主传》,刘禅为《后主传》,孙权为《吴主传》,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而且还将并未称帝的刘焉、刘璋父子二人传记放在刘备前,与其说是断代史,不如说巴蜀地方志。

至于魏国,则连从未称帝的曹操也给他写了《武帝纪》,简直拿汉献帝当空气。接续其后的为《文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在称呼上,连赵冀也看不下去了,说他“称操曰太祖,封武平侯后称公,封魏王后称王;曹丕受禅后称帝。而于蜀、吴二主则直书曰刘备、曰孙权,不以邻国待之也”。有时还抓住一切机会贬低孙、刘势力,如《武帝纪》:“刘备以徐州叛,太祖(曹操)东征之”,《文帝纪》:“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夏侯曹传》:“(孙)权后果有贰心”等……尊贬抑扬,一览无遗。

更主要的是,陈大哥还发明了“蜀”这个词。刘备以汉室宗亲称帝,本国号汉,以示沿续汉朝,陈寿却偏偏改称为蜀。如此一来,刘备建立的王朝便不再成正统了。

有时文人挺能让人惊喜的。这一“天才”的发现,顿令以魏晋为正统自居却苦于刘备称汉者找到了理论依据,司马家想必眼睛一亮,大腿一拍,赞赏有加。以致今天,我们为避免不必要的混乱,也只能按传统习惯称刘备之汉为蜀或蜀汉了。

三国电视剧的“蜀”字旗

不过遗憾的是,陈寿著成《三国志》一书,实际上并讨不到任何好处。留下人生污点不说,索米不成徒增笑料,轻亮更成父老话柄,到晚年则叠遭贬斥,其书也是在死后经朝臣上奏才得到官方承认的。

早知如此,倒不如当初做个能真正留芳百世、让人无所挑剔的良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