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中平六年()董卓上洛,因为“废少立献”而构衅关东豪族,导致大量洛阳名士出走,逃至关东。
在流亡关东的名士中,当以袁绍、袁术、曹操等人最为著名。尤其是曹操,其流亡始末过于传奇。
按记载,曹操先在成皋县杀害故人吕伯奢,又在中牟县被逮捕,机缘巧合下逃到兖州陈留,并在此兴兵。
注:《三国演义》顺序相反,还将陈宫杂糅进剧情,实际是杜撰之言。
实际结合《三国志》及诸书引注,可以大抵还原勾勒出曹操流亡关东的始末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曹操从洛阳出奔时,并非孤家寡人、轻骑瘦马,而是带了一票宗族心腹。其中至少包括曹洪、曹纯与夏侯惇三人。
换言之,曹操与吕伯奢家族火并当夜,诸夏侯曹氏均有参与。这也能解释为何曹操一介亡命徒,居然可以与地方豪强大打出手,还能“连斩八人而去”。
本文共字,阅读需9分钟
①曹操出奔洛阳之始
董卓在中平六年()八月上洛,九月废少帝刘辩,同月又杀何太后,悖逆如此。
洛阳官僚畏惧董卓,因此大量出奔关东,以求地方藩镇或宗族的庇护。曹操便是其中一员。
曹操出奔时,并非孤身一人,至少携带了三位亲戚子弟,即曹纯、曹洪与夏侯惇。
虽然《魏书武帝纪》并未提及上述诸人,但从诸人列传中不难窥见线索。
(1)曹纯
曹纯是曹仁同母弟,即曹操从弟。
按《英雄记》记载,曹纯十八岁为黄门侍郎,二十岁“随太祖至襄邑募兵”。
(曹纯)年十八,为黄门侍郎。二十,从太祖到襄邑募兵。--《英雄记》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记载。
因为曹操赴襄邑募兵,当在中平六年()十二月。襄邑县属兖州陈留郡,恰好吻合《武帝纪》的时间记载。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属陈留),是岁中平六年也。--《魏书武帝纪》
黄门侍郎、中书侍郎、散骑侍郎都属于清贵的游散官职(有政治地位而无具体工作),在魏晋被称作“清途”(高起点入仕),都属于京官系统。
由此可知,曹纯入京为黄门侍郎,当在中平四年()。
换言之,曹操离开洛阳时(),共在洛阳的曹纯必然弃官,跟随曹操一起出奔,因此才能赶在中平六年()十二月“随太祖在襄邑募兵”。
曹纯随太祖在襄邑募兵需要特别强调一点,曹操起兵前,并未返回老家(豫州沛国谯县),且按照豫州沛国在兖州东侧的地理位置看,曹操也不可能有时间返回豫州。
有趣之处,是曹纯的同母兄曹仁,此时尚在徐州做强盗,并未跟随曹操起兵。
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魏书曹仁传》
曹纯的年资履历虽然远胜其兄,但因为壮年早亡(卒年四十),故声名事迹不如曹仁显赫。
(2)夏侯惇
夏侯惇在《魏书》的缺载情况比较严重,早年事迹多遭毁弃。关于这点我之前另有论述,本文便不再展开。
夏侯惇的早年履历,除了“年少杀人”的记载,便是“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副官)”。
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魏书夏侯惇传》
实际夏侯惇亦是跟随曹操出奔洛阳的人物之一。线索与曹纯相同,便是赴(陈留)襄邑募兵。
彼时的陈留太守是曹操故交张邈,而陈留土著典韦,便是张邈麾下军健。典韦又被夏侯惇赏识,最终借调到自己手下。
(典韦)属(张邈)司马赵宠,后属夏侯惇。--《魏书典韦传》
曹操在陈留郡襄邑县募兵,而同年()年底起兵于陈留郡己吾县。而典韦恰恰就是陈留己吾人。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魏书武帝纪》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魏书典韦传》
二人相识,当在此时()。即诸夏侯曹氏随曹操出奔关东之际。
典韦为夏侯惇军司马更重要的佐证,便是翌年()荥阳大战,曹操被徐荣击败,士卒尽死,不得不携带夏侯惇赴淮南求助于扬州刺史陈温。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魏书武帝纪》
可见夏侯惇是最早跟随在曹操身边的亲信之一,也能解释为何“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
(3)曹洪
曹洪与夏侯惇相同,亦参与了荥阳之战(),且因为曹操战马被流矢击毙,让马于主君,徒步护卫。
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魏书曹洪传》
曹操在中平六年()九月之后逃出洛阳,同年十二月逃至兖州陈留(),翌年()正月与关东诸侯会师陈留酸枣县,二月董卓迁都,联军发动了荥阳之战。从如此紧密的时间顺序上看,绝不存在曹操返回老家(豫州沛国)招募宗族子弟的可能性。
且曹洪因为伯父曹鼎曾出任尚书令,年轻时通过裙带关系,当过一任蕲春县长(属荆州江夏郡)。和堂兄曹操一样,都算体制内的人。
(曹)洪伯父(曹)鼎为尚书令,任洪为蕲春长。--王沈《魏书》
由于曹洪早年的记载完全散佚,很可能他在中平六年()之前也升任京官(类似曹纯),因此才能跟随曹操一同出奔关东,并参与了最初的“革命事业”。
这也能解释曹丕得势后挟私报复,欲杀害曹洪时,卞太后痛骂曹丕是个白眼狼,称“非子廉(曹洪表字)无以至今日(做皇帝)”,搞得曹丕满面羞愧,不得不作罢。
会卞太后责怒(文)帝,言“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魏略》
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曹操出奔洛阳时,至少曹纯、曹洪、夏侯惇三人随其通行。
②二袁、张邈与曹操的牵扯
曹操出奔始末,与袁绍、袁术、张邈等人均有牵涉。
(1)张邈
张邈是董卓上洛之初()任免的陈留太守,也是支持曹操募兵的核心人物。曹操发动荥阳之战时的五千兵马,便是张邈部将,陈留孝廉卫兹所赞助。
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世语》
实际“太祖赴襄邑募兵”,参与人除了诸夏侯曹氏,应当还有卫兹。卫兹本人便是陈留襄邑人(见《魏书卫臻传》)。
张邈与袁绍、曹操私交甚笃,在洛阳时被称作“奔走之友”。陈留成为军阀起兵的大本营,盖源于此。
(2)袁绍
袁隗(二袁叔父)是董卓在洛阳的政治同盟,因此董卓能够矫情忍性,提拔袁绍、袁术兄弟。后来因为“废立问题”的立场冲突,袁绍弃官逃亡,而董卓采用安抚策略,授袁绍为渤海太守。
需要注意的是,渤海在冀州,袁绍离开洛阳、赴任途中必定经过陈留。
按《程昱传》记载,袁绍起兵之初,为了拉拢兖州刺史刘岱,曾将家属妻小放在刘岱处做人质。
(刘)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魏书程昱传》
而袁绍的妻族高氏,恰恰出身兖州陈留。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高)幹,袁绍甥也。--《魏书高柔传》
从刘岱欲将袁绍家属送交公孙瓒的时间节点(年冬)来看,袁绍至少在初平二年()以前便将陈留高氏质押给刘岱。
照此推算,袁绍将家属从陈留带走的时间,很可能便是离开洛阳、途经兖州陈留之时()。正好太守张邈是袁绍的故交,更好办事。
(3)袁术
袁术与曹操大约是同时出奔,且在路上相互残杀。这点常常被人忽略,实际结合《魏略》与《魏书后妃传》的记载,不难还原事件始末。
按《曹真传》引注,袁术在“兴平末年与太祖攻劫”,杀曹真之父曹邵。
兴平末,袁术部党与太祖攻劫,太祖出,为寇所追。--《魏略》
问题是兴平末年()袁术早已逃到扬州淮南,同年遣孙策渡江。而此时曹操正忙于平定兖州的叛乱。可知记载有误。
按方诗铭考订,“兴平”当作“中平”。中平末年()恰好是曹操与二袁逃离洛阳的同年,逻辑自洽。
更重要的是,袁术行凶失败之后,还托人带口信回洛阳,说曹操已经被贼人害死了。当然,袁术自然不可能说自己便是贼人。
及董卓为乱,太祖微服东出避难。袁术传太祖凶问,时太祖左右至洛者皆欲归,(卞)后止之。--《魏书后妃传》
曹操东出避难,袁术传其凶问按《武宣皇后传》记载,董卓谋逆,曹操“微服避难”,结果被袁术谎称“已经遇害”,导致留在洛阳的曹氏亲戚,人心惶惶,纷纷打算逃回老家。
彼时还是小妾的卞氏,对众人分析了一番道理,制止了骚乱。
(卞)后止之曰:“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还家,明日(曹操)若在,何面目复相见也?”--《魏书后妃传》
当然,从“卞氏与太祖左右俱在洛阳”的记载,不难看出,上节提到的夏侯惇、曹纯、曹洪等人,其实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只不过已经跟随曹操先行一步了。
③吕伯奢之死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三国演义》的名句,将曹操的奸险卑鄙,刻画得入木三分。
其实此话也并非纯粹的杜撰,史源出自东晋学者孙盛的《杂记》,原文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杂记》
至于演绎作品中杂揉进的“中牟县令陈宫私放曹贼”便是很典型的小说家之言了。因为中牟县在成皋县以东,距离陈留一步之遥。曹操不可能半路折回中牟西边的成皋,这相当于自寻死路。且陈宫投曹当在初平二年(),彼时()尚未登场。
实际的时间顺序,是曹操于成皋县杀人在先,于中牟县被捕在后。
曹操流亡路线曹操与吕伯奢一家的血腥冲突,史源极多,可知确有其事。
被杀的吕伯奢一家,从记载来看,无疑是当地豪族。因为吕家可以“豢养宾客”,绝非寻常门第。
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王沈《魏书》
实际以曹操的权门子弟身份,也不可能结交布衣白丁。
按王沈《魏书》,曹操“手刃数人”;按郭颁《世语》,曹操“连斩八人”。乍一看似乎曹操是个绝世高手,关羽吕布所不及也。
太祖手刃击杀数人。--王沈《魏书》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世语》
甚至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也对此信以为真,还引用曹操“舞手戟于张让之庭”的记载来佐证其“武艺出众”。
曹操过吕家,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实际这些不过是魏晋史家的附会之语,不足为凭。因为曹操在吕家展开火并时,根本不是单打独斗。曹纯、曹洪、夏侯惇等人与曹操同行,必然参与了此次砍杀事件。
夏侯惇有胆烈,年十四便敢当街杀人,就因为受害者“辱骂其师”,便抽刃斩之。
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魏书夏侯惇传》
曹纯是首任虎豹骑督,白狼山之战()督张辽阵斩单于蹋顿,当阳之战()虏获刘备二女,亦为一时悍将。
曹洪在翌年()的荥阳之战中“让马于曹操”,徒步作战,可谓轻悍忘死,与夏侯惇相似。
曹操年轻时也学过几手三脚猫功夫,少时曾“抽刃劫新妇”(见《世说》),又曾在中常侍张让家里挥舞手戟为威吓(见《异同杂语》),还参与过镇压颍川黄巾(见《武帝纪》),也算见过大世面。
在与诸夏侯曹氏的血腥厮杀中,吕伯奢一家未能占到便宜,最终被连斩八人,几乎灭门。
虽然关于曹、吕交恶的原因,诸书各执一词,但重点是,曹操行凶(自卫)之际,身边实际云集了夏侯惇与曹纯、曹洪等一众高手。绝非单纯凭借曹操的个人勇武。
④小结
“吕伯奢之死”是曹操出奔关东的插曲,故借此展开论述。
其实从《魏书》记载的“曹操从骑数人,过成皋吕伯奢”便可看出,那几位“骑兵亲随”中,无疑囊括了夏侯惇等人。吕氏轻敌冒进,招致灭门大祸,可谓咎由自取。
(曹操)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王沈《魏书》
就董卓上洛时()的政治空气来看,中央纲常崩毁,地方群雄割据,且黄巾之乱虽平,叛军余党犹在。曹操作为一个曾参与过镇压民乱的中级军官(西园校尉),不可能不了解路途的险恶;如果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只怕刚走出洛阳就要被贼人所害。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袁术就曾充当过这个无耻的贼人角色(前引《魏书后妃传》)。曹操能从袁术的魔爪中脱险,想必也少不了宗族兄弟的帮助,比如曹邵就不幸遇害。
实际彼时()的袁术,也不过是流亡大军的一员,穷途末路还想着自相残杀,也难怪陈寿要骂其“放纵”。
袁术奢淫放肆。--《魏书袁术传》
至于河南成皋的惨案,虽然起缘莫衷一是,但无疑丰满了曹操的形象,使其“冷酷无情”的一面,得到了更为强烈的佐证。
在尸横遍地的血腥中,诸夏侯曹氏唯有凄怆长啸,之后投身于黎明之前的无尽黑暗中。
(操)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杂记》
枭雄人物的过往,大概总是如此不堪。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