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其出生大概在公元年左右,生活在动荡的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文学家、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他所提出的文学上的修辞理论,时经一千多年仍被世人认可沿用。而使他载入史册并流芳百世的,当属其三十二岁在定林寺潜心五年作出的《文心雕龙》。同时,也是这一部优秀的作品,最终,使其完成了从一介寒门到为世人所知的转变。
《文心雕龙》是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的命名,则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关于刘勰,在史书《南史》、《梁书》中都有对其寥寥数十字的记载。其中,多为其作品以及为官后的记载,而关于他的祖籍、出生地的记载仅有“东莞莒人”几字。当然,倘若当时属地划分清晰,也不至于到现在对刘勰的出生地争议不断。问题就是,当时正值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口迁移”频繁,故而,就造成了刘勰出生地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解。
那么,又是为什么属地划分不清呢?
自西晋“八王之乱”以来,朝堂政权更迭频繁,上层阶级都忙着争权夺势,无心治国。统治阶层的不稳定,天灾人祸不断,直接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从汉武帝击败匈奴起,部分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生活,虽是偏远地区,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到西晋时期,胡人的数目已达关中、凉州人口半数。
晋朝统治前期,对胡人疏于治理,更是埋下了“五胡乱华”,也就是史册记载的“永嘉之乱”的伏笔。到晋朝“八王之乱”爆发后,塞外的胡人就已乘乱建立非汉族政权,与汉人政权对峙。至公元年,匈奴刘聪攻取洛阳周边郡县,包围洛阳,虏获晋怀帝司马炽,而后,其侄司马邺继承帝位,公元年刘曜兵临长安城下,一年后晋愍帝被杀。
而在晋朝中,名望权利堪比皇权的士族王导、王敦等人,则扶持宗亲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健康。其后,时至南北朝,百余年间,双方之间都是战争不断,汉人的复北之路从未停止。但是,随着汉人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失败,真正收复北地似乎成了一种奢望,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北方汉人南下。
在魏晋时期,就有若干州郡战败沦陷敌方,朝廷不得已便将百姓与士族迁至别处安置,安置点仍然用其旧名的前例,这里就被称之为“侨置”。面对大量南下的流民与士族,东晋与南朝则采取了同样的安置方式。为其设置侨州、郡、县。并且,保留他们的北人籍贯、士族特权,静待回归故土的时刻,可惜的是,他们最终也没能等到这个时刻。
之后,随着战争的推进,流民不断增多,江南地区也无法接纳如此数量的人口进入,此时,朝廷的目光转移到了江淮地区。江淮地区物产丰富,早在三国时期就是曹魏、孙吴的争夺之地,也正因为如此,此地战争繁多,百姓为避战而迁居他地。多年过去,江淮无主之地众多,十分适合屯军以及安置南下游民,于是,江淮成为大多游民寄居之地。
到了南北朝时期,这个地方则先后设立了幽州、并州、永阳、丰国等十余个侨郡侨县。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史书记载:“刘勰,东莞莒人”,才会变得如此难以考证,千百年来争议不断。
南梁时期,东莞共有三处:
一为、安宜往北,称为北东莞
二为、安宜往南,称为南东莞
最后,东莞则是直接指代安宜,且其下治莒县。
而说其祖籍山东的却是无稽之谈,曾经北魏疆土内确有东莞郡莒县,但是,早在晋朝时期就因战败而失去对其的统治。从永嘉之乱到南朝时经百年,为其展开过多次战争,比如:宋文帝继位后,就为收复中原发起过两次北伐战争,但是,都惨遭败北,甚至,失去淮北,“宋失淮北”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关于刘勰,他的事迹更是被记载于《梁书》、《南史》之中。刘勰是山东人的说法完全是不经之谈,所以,关于南梁时期的三处东莞,这里我们有必要着重说一下:
其一,刘勰不应属于北东莞,南朝确实曾在徐州设立东莞郡,但在其属县当中并无莒县。同时,在《梁书·高祖记》中记载,东莞、琅琊二郡皆在朐山之下,被北魏称之为双头郡。但是,在公元年,王寿杀东莞、琅琊两地太守,刘晰占据朐山。
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北东莞不再属于梁。
其二,关于南东莞,在《南齐书·州郡志》中记载:“南东莞郡,散居无实土”。同时,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曾道,“南徐治京口,统郡十六,曰南东莞,治东管县......曰南彭,治吕(莒)县......皆晋南渡以来,侨置于丹阳,吴郡境”,南东莞治下并无莒县。
由此表明,刘勰也并非南东莞郡人。
其三,安宜东莞。在安宜,南朝曾多次设立东莞郡并下辖莒县。最早于公元年,淮南设立东莞郡。公元年,朝廷北伐失败,失淮北而于广陵境内立东莞郡。在《晋书》中记载:“南衮州刺史治广陵,宋侨立新平、北淮阳......东莞五郡。”
其下更是提及“宋失淮北,侨立,领县四:莒、诸、东莞、柏人。”由此皆可见,在宋齐时期境内便有东莞莒县,只是,存在颇为不稳定。
公元年,南朝建立,同时,收复失地淮南,将山阳南境的一半设为东莞郡、阳平郡。东莞属安宜治理。至此,此地的东莞郡莒县一直延续到隋朝。在《隋书》中曾有记载:“安宜,梁置阳平郡及东莞郡,开皇初郡废”。而现在的安宜东莞,则位于金湖县银涂镇境内。
因战乱,刘勰幼时便是孤儿,四处流浪,所幸,被定林寺高僧收留。之后,刘勰也在寺中生活十余年,潜心研学寺内丰富的藏书,并且,在三十二岁时开始《文心雕龙》的撰写,时经五年,终于完成这部足以改变其命运的巨著。
但是,当时的社会,阶层分明,刘勰只是一区区无名之辈,根本无法大展宏图。于是,怀才不遇的刘勰只能带着自己的心血在大街上等待,等待一位“伯乐”,“刘勰鬻书”的典故便是由此而来。最终,他的等待也没有白费,他的事迹吸引了当时被世人推崇的文豪沈约。
沈约看《文心雕龙》后大为震惊,至此《文心雕龙》横空出世。并且,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还曾提及沈约对于东莞郡的了解,这又与《南齐志》、《隋书》相佐证。再加之,刘勰与沈约的相识,到此,我们便可以确认:刘勰乃安宜东莞莒县人。
现今,刘勰的纪念馆则设于南京钟山南麓的定林山庄内。纪念馆分前、中、后三个展厅,以南京“钟山与六朝都城”、“钟山定林寺”、“刘勰与《文心雕龙》”三个展览单元,揭示了刘勰及《文心雕龙》与六朝首都、钟山及与定林寺的密切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