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逢南北朝乱世之中的文人们,要么倚杖门阀趋炎附势,在夹缝中生存:要么另辟蹊径,过着超凡脱俗,躬耕自足的隐居生活。而凭借才思敏捷出名的谢脁,又如何在乱世中立足呢?
谢朓出身名门贵族,与山水诗人谢灵运同为陈郡谢氏一族,世代高门甲族,故以甲族资格的太尉行参军为起家官。
谢朓少有文才,《南齐书》本传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先后做过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随王萧子隆的文学(官名),又是“竟陵八友”(竟陵王萧子良的文人集团)之一。
谢朓大约在永明元年(年),便“解褐入仕”。永明前、中期,他担任是多为闲职,过着轻裘肥马,广结诗友的贵族生活。
永明十一年(年),齐武帝萧赜病逝。因为太子早亡,所以萧赜在遗诏中,将政权托付给堂弟萧鸾及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然而萧鸾为了篡夺皇帝的宝座,正酝酿着政变的阴谋。他一方面扫清篡帝的障碍,另一方面启用文名卓著的谢朓,借用谢氏家族的声威,加强自己的势力。同年冬,萧赜的长孙萧昭业即位。由于介入了萧子良和萧昭业叔侄之间的矛盾,“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被诛,不久萧子良也忧惧而死。这无疑为萧鸾篡位提供了机会。
建武二年(年)夏日,谢朓出任宣城(今属安徽)太守,实现了他“凌风翰”“恣山泉”的愿望。他既舍不得放弃衮衮公服,又想远离血的现实,只得追求一种“仕隐”的境界。《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一诗中显现出来的就是感激皇恩安于荣仕和远隔嚣尘畏祸全身的这种矛盾心理。在宣城任上,谢朓将他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数量和艺术的高峰。因又被后人称为“谢宣城”。
谢朓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山水诗创作。谢朓以其清逸流丽、工细自然的诗笔,描写了以宣城为中心的皖南山水,对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作了新的开拓和发展,给后来的唐诗以良好影响。
谢朓和谢灵运合称“二谢”,都善于模山范水,以山水诗见长,但二人的诗境和诗味却有别。谢灵运的山水诗多少还受玄言诗的影响,总带点玄理,仍然带有一些玄言色彩;谢朓山水诗则抒发了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已被消除殆尽。谢朓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他浮沉于政治旋涡之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因此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对于宦途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
谢朓在“竟陵八友”中诗歌成就最高。他在西邸创作的诗歌,题材比较狭窄,除了游宴应酬之外,就是咏物,如《咏风》《咏竹》等。这类咏物诗虽略有寄托,但主要是求其形似。还有不少是模拟汉魏晋宋的乐府民歌。这部分作品虽然不曾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但表现闺情,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自从随府赴荆州以后,他的诗歌创作有了新的开拓,特别是经历了政治风波,出任宣城太守以后他的诗歌无论内容或者形式,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表现山川之美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还创作了诸如《赛敬亭山庙喜雨》《赋贫民田》等诗歌,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谢朓在世时已被誉为当世最出色的诗人。沈约说:“二百年来无此诗。”谢朓是南齐一代山水诗的代表,开拓了自轩窗中观赏山水的新空间,词汇与技巧为其后的何逊、阴铿等诗人所借鉴,不少诗评家认为谢朓诗已具有唐诗风格。谢朓在宣城时,与友人合作联句,每人作4句,续成一首长诗。联句源出晋朝,谢朓的作品使联句更普及。
然而。天不假年。这样一个才思敏捷的文人,被卷入政治纷争中。永元元年(年),江祏等人便联合始安王恶人先告状,诬告谢朓欲谋反。东昏侯是个糊涂皇帝,便将谢朓再次打入大狱。不久他就死在狱中,年仅三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