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城的东起点平谷区长城资源概貌

经审议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即将进入实施阶段。大家对北京的长城了解多少呢?北京文博后续将陆续推出北京六区长城资源介绍,带大家一起了解北京.77千米长城。

平谷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地处燕山山脉南麓与华北平原北端的交会处,也是京津冀三省市的交界处,堪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桥头堡”。

平谷区山水格局分析图

别看平谷区在北京的最东边,却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多年的上宅文化(年上宅遗址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的黄帝文化、多年的建置史、多年的道教史。

平谷,因其地形而名。据《长安客话》记载:“平谷在盘山西,故称盘阴,本古渔阳郡地。汉初封卢绾于此,绾亡始置县。四周皆山,中则平地,因以平谷名。”《平谷县志》中亦记载“自古建置都邑,必因山河之形势。平谷南、东、北三面环山,层峦叠嶂,资为屏藩。泃水、洳河映带左右,萦回境内,汇于西南,洵天然之疆界”。

考古研究显示,平谷设城可能早于汉代。三四千年之前,因为华北平原河道稠密,湖沼密布,不易通行,因此沿着华北平原靠太行山、燕山山前的高地便成为一条连接东西至山海关的道路。秦始皇东巡碣石,路线即咸阳——邯郸——东垣(今石家庄)——蓟(今房山)——无终(今蓟县)——碣石。从蓟到无终的路线就经过或毗邻平谷。历史上的平谷处于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区,是辽西古道的重要节点,在华北和东北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中起到过重要作用。

01平谷区长城资源总况

依托地势地貌特点,长城从平谷区东北红石门进入,然后沿山脉向西向北回转后,蜿蜒向北进入密云区。在国家文物局认定的长城资源中,平谷区内分布有北齐和明代两个历史时期的长城。长城墙体段,其中,北齐长城1段,明代长城段,总长度50余公里,约占北京长城总长度的10%。

平谷区长城分布及重要段落示意图

平谷区的北齐长城位于明代长城内侧,全部为石材干垒。明代长城墙体中约33千米为石材砌筑,其它约18千米为山险(指在地势险要之处,与墙体共同构成防御体系的山体、河流、沟壑等自然地物),另有少量的砖长城和山险墙,山险占平谷区长城墙体总量34%!是北京六区中利用山险防御最多的区。在平谷像八达岭长城那样砖砌的墙体极少,这也足以说明平谷区山势的险峻。石、砖、山险、山险墙等多种建造方式,体现了古代防御工事与自然地形地貌的巧妙结合,山险为障,以崖为墙,呈现了长城营建的基本理念:就地取材、用险制塞,以及长城修筑的智慧。

平谷区长城墙体以及敌台大都呈现为遗址形态,保存了长城初建时的整体走向和格局,现存长城遗存70%以上轮廓可辨认,50%以上轮廓基本清楚。但是,完整的关堡几乎没有,多数城堡仅存少量城墙,长城保护面临挑战。目前,平谷区还没有以长城为主题的开放景区,黄松峪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和北京市四座楼自然保护区内有长城分布,可以参观。

02北齐长城

平谷区内北齐长城分布在山东庄镇桃棚村。桃棚村周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要冲之地,不仅有北齐长城,据传辽代萧太后曾派人在附近放马,元末也曾驻兵镇守。同时这里也是北京地区著名的抗日根据地,是平谷第一面党旗升起的地方。

桃棚村北齐长城

(块石干垒,已坍塌)

(引自:中国长城遗产网)

这段北齐长城所处地势较明代长城要低,因明代没有沿用而得以保留至今。现存的石砌墙体倾圯十分严重,5座北齐时期的烽火台大部分是碎石堆状。据《北齐书》载,北齐时期分别于天保三年()、天保六年()、天保七年()、天保八年()、河清二年()、天统元年()六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参考《北齐长城考》和《中国历代长城发现与研究》的研究成果,北齐长城共有5道,分别为北齐西线长城、北齐外线西段长城、北齐内线长城、北齐南线长城、北齐外线东段长城。平谷区这一段应属于外线东段长城,北齐时自下口(今南口)修至山海关段,但是具体建造年代较难断定。

北京市长城文化带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工作都提出了要对北京长城资源,特别是早期长城资源家底再做梳理,届时北京早期长城资源的面貌会更加的清晰。

北齐长城整体走向及平谷北齐长城

位置示意图

(引自《中国历代长城发现与研究》P)

03明代长城

明长城环平谷谷地北面和东北,墙体大都修建在高陡的山梁上,护卫着南面的平原地带,属于明代京师正东防御区。该段明长城是进入北京境内的最东起点,也是唯一京津冀三省交界的长城区段,与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和天津市蓟州区的交界点在平谷区东端的红石门村以东。以此为分界,向西延绵近10余千米的长城墙体是北京市与河北省的省界线,长城向东是河北省与天津市的省界线。

红石门长城“一脚踏三省”界碑

北京明长城多属蓟镇管辖。然而,不同的时期因防御的需求,蓟镇辖区范围有所变化。尤其是在明嘉靖时期,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御,形成统一的军事指挥系统,由蓟镇分设昌镇。昌镇东连石塘路蓟州界,自怀柔慕田峪向西接紫荆关真保镇界。平谷区长城位于慕田峪以东,仍属蓟镇管辖。此时的蓟镇之下又分三协,三协之名始自嘉靖末年,以四路为一协,石塘、古北口、曹家寨、墙子路为西协;马兰路、桃棚、喜峰口、太平寨为中协;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寨、山海关为东协。平谷区境内明长城段,属西协墙子路和中协马兰路管辖。其中,西北部的长城属墙子路下“镇虏营”管辖,东北部长城属马兰路下“将军石营”管辖。

马兰路下“将军石营”管辖的红石门至黄松峪段长城呈现特殊的“几字形”空间布局特征,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地势,选址布局因地制宜、蜿蜒灵活,沿长城墙体分布彰作里关、将军关、黄松峪关3个重要关口,把持要冲,关口两侧敌台密布,关口以内设城堡,屯兵列守,拱卫关口,形成严密完整的军防体系,是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中的典型案例之一。此段长城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的建造技术,该段长城的建造技艺曾被罗哲文先生称为“干碴边”,俗称“毛石干垒”,即直接用自然的毛石块材垒砌筑墙。“干碴”的垒砌技术看似构造简单,然而能达到结构稳定且坚固持久却实属不易,其中不仅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也反映出明代长城建筑选材和构筑技术的高超工艺水平。基于此,在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中,将马兰路长城规划为五片重点组团之一,同时它也是近期公布的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的五片重点区域之一,承担了未来展现北京长城历史文化景观,弘扬当代中华文化强国精神的重要角色。

马兰路长城资源分布图

平谷区红石门段长城修缮前(年)

平谷区马兰路长城以北的四座楼长城也小有名气。四座楼长城得名于四座距离相近的砖砌敌台(现存三座)。该敌台建于明代隆庆三年(年)至万历元年(年)之间,年三座敌台进行了修缮。四座楼长城所处山体非常陡峭,除四座敌台之间有墙体连接外,周边均为山险,是山险集中分布区。与山险对应的沟域内则适合生长核桃树,其中著名的“四座楼”文玩核桃也因产于此而得名。

平谷区四座楼附近山险

04结语

本期平谷区的长城就先介绍到这里,下一期将继续介绍与四座楼长城相接的密云区长城,那么它们会有哪些不一样的特点呢?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6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