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传奇父子,父亲苏绰乱世英才,六条

北魏永熙三年(年)八月,孝武帝元修因试图剪除权臣高欢未遂,被迫从洛阳来到长安,投靠时任关西大都督宇文泰。十月,高欢在洛阳另立十一岁的元善见(孝静帝),并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十二月,宇文泰杀孝武帝,另立元宝炬,改元大统。北魏从此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东、西魏分立之初,东魏的国力占据明显优势。作为西魏的实际掌控人,宇文泰穷则思变,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在这场变革中,一个名叫苏绰的人“尽其智能,赞成其事”,扮演了关键性角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出自武功苏氏

《周书·苏绰传》记载:“苏绰,字令绰,武功人。魏侍中(苏)则之九世孙也。累世二千石。父(苏)协,武功郡守。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

武功设县始于战国秦孝公时期,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汉时移治今扶风县境,北魏太和年间又在此设置武功郡(西魏废)。武功苏氏是一个兴于两汉,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达到鼎盛的中古世家,西汉名将苏建、苏武父子被尊奉为先祖。

苏武牧羊画像

古往今来,中华文化崇尚家国一体,这一特点在人才培育和传承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武功苏氏之所以成为一个绵延千年、贯穿中古的望族,就与其人才辈出密不可分。

公元前年,西汉名将卫青率六路大军出征匈奴,时任右将军的苏建是其中的一支。苏建先胜后败,只身逃回。有人提议可将这位败军之将处死,以树立卫青作为大将军的威望。卫青不赞成这种靠杀人树威的做法,将苏建送交朝廷处置。汉武帝刘彻让苏建出钱赎罪,免于一死,废为平民。苏建后来复出担任代郡太守,死在任上。

卫青的这一德行不只是挽救了苏建的性命,而且还为武功苏氏的崛起提供了机缘,这个家族后来也出现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就是苏建的次子苏武。苏武于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出使匈奴,被扣19年,在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回归。汉宣帝时赐爵关内侯,卒于神爵二年(前60年)。汉宣帝追念其功,令画其像于未央宫麒麟阁。武功苏氏由此振兴,自强不息,绵延千年。

苏武忠贞不屈、不辱使命的事迹,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被后世奉为精忠报国的楷模。苏绰显然受到了这种家传文化的影响,又续写出一段新的传奇。

苏绰画像

■与西魏权臣宇文泰的风云际会

苏绰踏上仕途有些偶然。《周书·苏绰传》记载,在他的堂兄苏让赴任汾州刺史时,西魏丞相宇文泰亲自饯行,临别时他询问苏让,家族中有没有才能出众的子弟,苏让举荐了堂弟苏绰。苏绰因此做了行台郎中。他的才干很快显现出来,行台各曹一旦遇上疑难事项都找他咨询,拟出的公文也交他修改完善,受到广泛赞誉。不过,高高在上、日理万机的宇文泰,对此并不知情。

有一次,宇文泰跟尚书仆射周惠达商议政务,周惠达一时应答不上来,便提出让他先去咨询一下。他将苏绰叫来,说明事由,让苏绰帮着拿主意。回到宇文泰那里,周惠达按苏绰的点拨作出回答。宇文泰感到很满意,忍不住追问这是谁出的点子,周惠达据实作答,并乘机将苏绰夸奖了一番。很快,苏绰的职务得到提升,担任了著作郎。

又一次,宇文泰带着公卿大臣去昆明池捕鱼,行至汉代“仓池”遗址,他问了一些有关“仓池”的问题,无人能够应答。有人提出可以问一问苏绰。于是苏绰被叫到宇文泰跟前,并一一作出了回答。宇文泰非常高兴,又问以“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苏绰依然对答如流。二人骑着马,并排而行,边聊边走,不知不觉来到了昆明池边。此时的宇文泰完全沉浸在跟苏绰的交谈中,没有令人下网,而是一面继续与苏绰说话一面往回走。

宇文泰画像

这次谈话一直持续到晚上。宇文泰“问以治道”,“卧而听之”,苏绰为其“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听着听着,宇文泰突然觉得躺着不合适,从榻上起身,“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等到天明,他仍感意犹未尽。上朝时,他告诉周惠达:“苏绰真奇士也,吾方任之以政。”当即将苏绰任命为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

苏绰自此登上西魏政坛的前台,成为宇文泰的得力助手。史载,他“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所谓“朱出墨入”,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书写时用红、黑二种颜色来区别出、入,其功能作用应当具有核算的性质,通过这种记录方法,可对诸如户籍人口、土地田亩、赋税收入等,进行动态更新与管理。也有人解释为朝廷发出的公文使用朱色,下面的呈文用黑色,并戏称这是最早的“红头文件”。联系后面的“计帐、户籍之法”,本人倾向前一种解释。

这项改革措施,旨在为当时进行的改革服务。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宇文泰推出了恢复均田制、改革役制和平均赋役、督课农桑等“二十四条新制”。

苏绰还具备相当的军事才干。大统三年,东魏丞相高欢兵分三路向西魏发起攻击。西魏将领大多主张分兵迎敌,唯独苏绰支持宇文泰的用兵方略,即集中兵力攻击东魏大将窦泰所部。西魏军因此获得大胜,窦泰自杀。高欢望河兴叹,只好退兵。

高欢卡通形象

大统四年,宇文泰加苏绰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封美阳县子,邑三百户。后来又加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二百户。

■他的一道奏章成了朝廷诏令

大统七年(年)九月,苏绰迎来了自己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稍前所上的一道奏章,深合宇文泰“革易时政,为强国富民之法”的意旨,这位西魏无冕之王下令,以朝廷诏令的形式颁发施行,史称“六条诏书”。

在这道奏章中,苏绰总结历代兴衰,针对西魏现实,竭尽平生所学,提出了六条强国富民的措施:一曰先治心,二曰敦教化,三曰尽地利,四曰擢贤良,五曰恤狱讼,六曰均赋役。《周书·苏绰传》全文收录了它的内容,现综合归纳如下:

其一,先治心。苏绰认为,“治民之本,先在治心”,心为“一身之主,百行之本”,“心不清净,则思虑妄生;思虑妄生,则见理不明;见理不明,则是非谬乱;是非谬乱,则一身不能自治,安能治民也!”所谓治心,不仅仅是“不贪货财”,而且还要“心气清和,志意端静”,“心和志静,则邪僻之虑,无因而作;邪僻不作,则凡所思念,无不皆得至公之理。”他指出,治心要先治己,“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为人君者,必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躬行仁义,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礼让,躬行廉平,躬行俭约,然后继之以无倦,加之以明察。”

宇文泰影视形象

其二,敦教化。苏绰认为,“天地之性,唯人为贵”,人性“随化而迁”,“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浇伪者,则浮薄。浮薄者,则衰弊之风;质直者,则淳和之俗。衰弊则祸乱交兴,淳和则天下自治。”然而在“民不见德,唯兵革是闻;上无教化,惟刑罚是用”的乱世,是无法施行教化的,唯有“比年稍登稔,徭赋差轻,衣食不切,则教化可修矣。”

其三,尽地利。苏绰认为,“人生天地之间,以衣食为命。食不足则饥,衣不足则寒。饥寒切体,而欲使民兴行礼让者,此犹逆坂走丸,势不可得也。”“夫衣食所以足者,在于地利尽。地利所以尽者,由于劝课有方。”“夫百亩之田,必春耕之,夏种之,秋收之,然后冬食之。此三时者,农之要也。”对于如何劝课农耕,他指出,“夫为政不欲过碎,碎则民烦;劝课亦不容太简,简则民怠。善为政者,必消息时宜而适烦简之中。”

其四,擢贤良。苏绰认为,“上至帝王,下及郡国,置臣得贤则治,失贤则乱”,针对自魏晋以来“州郡大吏,但取门资,多不择贤良;末曹小吏,唯试刀笔,并不问志行”的积弊,他指出“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将求材艺,必先择志行”,“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他特别强调省官的重要性,指出,“善官人者必先省其官。官省,则善人易充,善人易充,则事无不理;官烦,则必杂不善之人,杂不善之人,则政必有得失。”他还提出了区分官吏优劣的具体标准。

西魏、东魏分立示意图

其五,恤狱讼。苏绰认为,“赏罚得中,则恶止而善劝;赏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民无所措手足,则怨叛之心生。”一方面强调应当慎用刑罚,“与杀无辜,宁赦有罪;与其害善,宁其利淫。”另一方面又指出,对“深奸巨猾,伤化败俗,悖乱人伦,不忠不孝”的人,则可“杀一利百”。

其六,均赋役。苏绰认为,所谓平均,应当是“不舍豪强而征贫弱,不纵奸巧而困愚拙”,赋税征收“若斟酌得所,则政和而民悦;若检理无方,则吏奸而民怨。”派遣徭役则要杜绝“令贫弱者或重徭而远戍,富强者或轻使而近防”的情况出现。

将一位臣属的个人奏章直接转化升格为朝廷政令,这已经是一个创举。为了让政令得到全面落实,宇文泰又配套了强力手段,史载:

(宇文)泰甚重之,尝置诸坐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针对两晋以来“文章竞为浮华”的流弊,大统十一年(年),宇文泰又让时任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的苏绰作《大诰》,对公文文体作出了改革。

东、西魏玉璧之战遗址

■积劳成疾,天夺英才

宇文泰对苏绰的信任和重用,可以说到了世所罕见、难以复加的程度。史载,当他外出离开京城长安时,经常预先签署好空白的诏书,以备苏绰遇事相机决断。回来之后,向他禀报一下就可以了。士为知己者死,苏绰辅佐宇文泰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书·苏绰传》记载:

(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绰尝谓治国之道,当爱民如慈父,训民如严师。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

大统十二年(年),一代名臣苏绰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时年49岁。他是累死的。他的辞世让宇文泰感到极度悲伤。在料理丧事时,有件事让宇文泰感到十分为难。他对公卿大臣们说:“苏尚书平生谦退,敦尚俭约。吾欲全其素志,便恐悠悠之徒,有所未达;如其厚加赠谥,又乖宿昔相知之道。进退惟谷,孤有疑焉。”

官员麻瑶进言说,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也很节俭,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他去世后齐侯不夺其志,只赠车一辆。提议仿效这一故事。宇文泰采纳了这个建议,只送了苏绰一车布。事后,他还为此将麻瑶提拔使用。

宇文泰影视形象

出殡那天,宇文泰率文武百官徒步为苏绰送行。他亲自在灵车后面执卮祭奠,念叨说:“尚书平生为事,妻子兄弟不知者,吾皆知之。惟尔知吾心,吾知尔意。方欲共定天下,不幸遂舍我去,奈何!”说到伤心处,手中的卮失手掉落到地上。安葬时,又祭以“太牢”之礼,并亲自为苏绰撰写碑文。

■功在当代,泽被后世

就在苏绰去世的这一年,东、西魏之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玉璧之战。玉璧位于今山西稷山县境内,北界汾河谷地,西界黄河峡谷,东、南为涑水河环绕。东魏丞相高欢原本希冀通过这一战役打开西进的通道,亲率大军攻城,但遭遇西魏守将韦孝宽的顽强抵抗。两军在此缠斗50天,东魏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仍然未能突破城池,被迫撤兵。

此时的高欢也因忧劳而成疾,退兵至晋阳(今山西太原)便一病不起,于次年正月在此病逝。《北齐书·神武纪下》记载了在此期间发生的一个故事:

是时西魏言神武中弩,神武闻之,乃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作《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北朝乐府《敕勒歌》,诞生于晋阳,源于玉壁之战。千百年来,伴随着《敕勒歌》的传唱,高欢这位接受胡化的汉人,被誉为草原之鹰。

然而,这是一只折翼的鹰。他跟宇文泰都起自行伍,都有超人的胆识才干,都是将君王置于股掌的枭雄,但在战略眼光方面,他要逊于宇文泰一筹。在此仅举一例。《北齐书·杜弼传》记载:

(杜)弼以文武在位,罕有廉洁,言之于高祖(即高欢)。高祖曰:“弼来,我语尔。天下浊乱,习俗已久。今督将家属多在关西,黑獭(宇文泰字)常相招诱,人情去留未定。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我若急作法网,不相饶借,恐督将尽投黑獭,士子悉奔萧衍,则人物流散,何以为国?尔宜少待,吾不忘之。”

同样是整肃吏治,当杜弼指出东魏文武官员“罕有廉洁”时,高欢却以“天下浊乱,习俗已久”来推脱。接下来,他说出担心肃贪会招致武将投奔宇文泰、文士投靠南朝萧梁,尽管也有一点道理,但如此任由贪腐肆行,绝非治国之道。

宇文泰墓(陕西富平)

这个反面例子,折射出历史上西魏兴起、东魏衰弱的必然性。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立,建立齐国(史称北齐),是为齐文宣帝。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在堂兄宇文护的支持下,代西魏称天王,建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年,宇文泰第四子周武帝宇文邕灭亡北齐,统一北方。后来取代北周的隋朝,于年灭亡南方的陈朝,使得南北分裂四百年的古代中国,重新归于大一统。

从东、西魏实力的消长,再到北齐为北周所灭,都可以溯源于宇文泰实行的变革。在宇文泰、高欢这两个强人去世后,周武帝宇文邕继续推进改革,励精图治,而齐文宣帝高洋在立国不久便迅速蜕变,北齐与北周的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最终覆灭在所难免。宇文泰获得成功,又离不开苏绰这位英才的辅佐。

大而言之,苏绰作为西魏宇文泰改革的重要设计者和执行人,在西魏的迅速崛起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也对促进古代中国的再度统一产生了影响。小而论之,苏绰秉持的治国理念和协助宇文泰制定的政策措施,有相当一部分为后来的隋唐王朝所接受和沿袭。譬如,他创立的计帐、户籍之法和对九品中正制的全面否定,就得到了隋文帝杨坚的高度认同,催生出了封建科举制度。不仅如此,他还直接为隋王朝培养了一位经世之才,此人便是他的儿子苏威。

有关苏威的事迹,下篇文章再作介绍。

注:文中未说明出处的加粗引文,均引自《周书·苏绰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