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拓跋氏历经三代的汉化改革,在保

前言

拓跋人在东晋政权经历淝水之战后再次宣布独立,并且相较于之前拓跋势力的发展过程来看,此次拓跋部族在首领拓跋珪的率领取得了明显更快速度的发展。不过在拓跋珪宣布独立之初,拓跋势力所面对当时的北方政局还是非常复杂和危险的,毕竟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拓跋人要想在这个混乱的时代继续发展和存活下来的话,必须要制定一个完善的战略计划。

因此出于与自己同出一族的鲜卑慕容氏的信任,拓跋珪向其抛出了橄榄枝,尽管需要向后燕称臣纳贡,但是毕竟自己有了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保护伞,这为其今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可能。拓跋珪率领族人在帮助后燕取得北方草原霸主地位之后,自身实力也在常年的战争中得到了不小的提升,因此拓跋珪不再甘心受制于后燕统治者,此时在战略计划上又出现了巨大的变动。

《魏书》载:帝左右于桓等,與諸部人爲逆以應之。事泄,誅造者五人,餘悉不問。遣行人安同、長孫賀使于慕容垂以徵師,垂遣使朝貢,并令其子賀驎帥步騎以隨同等。

崔浩

拓跋珪开始率领拓跋军队和民众公开与后燕政权反目,并在与后燕的争霸战争中笑到了最后,由此北魏政权成为了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新一代霸主。公元年,北魏在完成北方统一之后,中国历史也进入到了南北朝阶段。纵观北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汉族势力对其帮助是非常之大的,也正如此,北魏自拓跋珪时代起就非常注重拓跋民众的汉化改革,早在拓跋珪刚刚称王之时,就已经任用汉人进行部分方面的汉化改革。

北魏政权在北方地区的统一基础逐渐稳固之后,北方原来混乱的少数民族割据势力也逐渐平息,由此进入了一段久违的和平发展阶段。拓跋珪在率领拓跋人民进入中原地区之后,为了学习汉族先进的文明以及摆脱原来落后的部落联盟,开始了大规模的汉化改革。这种汉化改革被继任的拓跋嗣、拓跋焘继承下来,并且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北魏的封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也遭遇了保守势力的反对。

束发易服

拓跋珪时期北魏政权的汉化政策

拓跋珪在称王宣布脱离前秦统治之后,就非常注重对于汉文化的吸收,因为早在50年前,拓跋首领什翼犍时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汉化发展基础,尽管很薄弱,但是这种汉化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却在统治集团的上层被广为接受。由此拓跋珪早期进行的汉化政策也是得到了众多高级部落首领的支持和默许的。在消灭后燕政权,拓跋人进入中原之后,拓跋珪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汉化改革。

在拓跋部落征战中原的过程当中,就已经和众多的汉族人民产生了频繁的交流与互动,拓跋人对于汉人这种与众不同,却又充满先进性的生产生活方式赞叹不已,由此基层部落民众对于这种汉族农耕文化的向往,为拓跋珪进入中原后的汉化改革推行奠定了群众基础。公元年,拓跋珪称帝之后,便开始将原来的都城迁到了更靠南的平城,以便和汉族民众和文明有更多的接触机会。

北魏官员雕刻

与此同时,拓跋珪将众多的汉人,特别是距离平城较近的山东地区的将近40万余民众迁移到了平城生活。这种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在当时来说是非常罕见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拓跋珪对于汉化改革以及对于汉族文明吸收的极度渴望。也说明了,在那个时代进行移民政策是促使各民族、各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式。

《魏书》载:賴大漢之興,改正朔,易服色,協音樂,制禮儀,正聲古禮,粗欲周備。歎其薄德,無以易民視聽。博士曹褒覩斯詔也,乃上疏求定諸儀,以爲漢禮。

在拓跋珪称帝以后,他的思想便已经在汉族政治观念的影响产生了剧烈的变化,他不再认为自己是原来拓跋部落的首领,或者说是少数民族首领,他开始以中原地区的皇帝、最高统治者自居。这种思想上汉化转变足可以说明拓跋珪本人是非常注重对于汉族文明吸收的。拓跋珪还相应地设置了一套汉人官制,制定符合汉人规定的礼仪制度、律法,让那些拓跋族大臣身着汉服,梳理汉人发饰。

北方士族

拓跋焘时期北魏在经济方面的汉化改革

拓跋珪时期除了在政治、文化以及民俗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之外,在社会经济方面,特别是农业生产的推广方面的改革是非常突出的。前文所提出的强制性迁移山东汉民前往北魏都城平城定居,主要目的除了加快拓跋人民与汉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之外,另外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将汉族的农耕文明在拓跋部落之中推广。

《魏书》载:太祖遣救訥,麟乃引退。訥從太祖平中原,其後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不聽遷徙,其君長大人皆同編戶。訥以元舅,甚見尊重,然無統領。以壽終於家。

拓跋珪为此还解散了拓跋部落远离极具部落联盟特征的组织,要求他们放弃原来的部落聚居方式,改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耕种模式。后来著名的八部大人制就是在此时出现的,这些部落领袖的职能已经从原来的率兵打仗转变为劝课农耕。拓跋珪死后,明元帝拓跋嗣延续了其劝课农桑的政策,并且进一步完善了与之相适应的赋税征收、土地分配、户口登记等方面的措施。

发展农耕

北魏政权再次出现封建化高峰的是在拓跋焘掌权时期,拓跋焘即位之后任用了著名汉族士人崔浩、道教领袖寇谦之进行了更为深化的汉化改革,此次改革深入汉族文明之骨髓。在使得北魏少数民族汉化程度实现质的飞跃的同时,由于汉化改革操之过急,并没有注意到那些保守势力的利益,因此也遭遇了北魏拓跋贵族以及保守大臣的强烈反对。

经济方面,拓跋焘在继续推进拓跋珪、拓跋嗣时期的土地制度和农业耕种方式的同时,在赋税征收方面进行了新的规定。赋税征收的原则就是不欺凌弱小,保护脆弱的小农经济,再加上当时北方柔然频频入侵,对于当时平城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拓跋焘更是一次次发布诏令劝课农桑、与民休息。

鲜卑部落

拓跋焘在汉族官员帮助下对于经济、文化的改革以及保守势力的反对

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拓跋焘主要听从了北方士族崔浩的建议,在继续推行汉化管制改革的同时,对于当时北方遗留的世家大族进行了全方位地拉拢。当时的范阳卢氏、博陵崔氏、渤海高氏等等全部进入到北魏政权的核心统治集团。此外,拓跋焘在不断提拔汉族官员的同时,还进一步打压了北魏政权中的鲜卑贵族和高官势力,就这样,汉族官员逐渐成为北魏政权组织的重要代表。

文化方面,拓跋焘深受当时著名的道家领袖寇谦之的影响,自其登基之日起,拓跋焘就非常尊重寇谦之,甚至尊其为国师。在寇谦之道教思想的强烈影响下,拓跋焘将道教定为了北魏政权的国教,与此同时他还加强对于传统儒教的重视,修建了大量以儒学为教育原则的学校,修建太学祭祀孔子。

鲜卑贵族壁画

拓跋焘时期进行的汉化改革更加激进,这种犹如暴风雨般的改革犹如旱地惊雷一般震惊了众多的拓跋人民,特别是鲜卑贵族和高级官员、尤其是拓跋焘一而再再而三地削弱鲜卑官员的势力,同时将鲜卑人笃信的佛教极力打压,由此引发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公元年,汉化改革的主力崔浩被鲜卑官员加上国史案的帽子,崔浩被杀,同时众多的汉族官员和贵族皆以连坐之名处死,此次改革最终失败。

《魏书》载:真君十一年六月誅浩,清河崔氏無遠近,范陽、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皆浩之姻親,盡夷其族。初,標等立石銘刊國記,浩盡述國事,備而不典。

崔浩被杀

评价

北魏初期的汉化改革过程经过了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以及太武帝拓跋焘三代君主的努力,最终使得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过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三代君主在对待汉族先进政治文明、经济文明以及文化思想的态度都是非常认可的,因此这是北魏建立初期汉化改革政策得以顺利推行的原因。

三代君主的汉化改革政策从其程度上来看,我们也能发现这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拓跋珪时期的主要汉化改革集中在摆脱拓跋人民落后的氏族部落社会发展形态,学习汉族人民先进的农耕文化以及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主要针对经济这一块进行改革。明元帝继承了拓跋珪的经济汉化政策,但是并没有做出较大的突破。

拓跋焘时期的汉化改革已经冲破了物质的局限,向更为深入的政治、思想文化迈进。其以士族代表崔浩作为汉化改革的总参谋官,使得北魏政治焕然一新,拥有了一个全面的政治体系。以道教领袖寇谦之作为全国文化思想的重要改革领袖,使得鲜卑民族不再是原来那种笃信虚无缥缈、乱人心神等原始宗教信徒,他们开始不断学习儒学思想,笃信道教。

不过拓跋焘时期这种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根本就没有将那些势力强大的鲜卑贵族和官员的利益放在眼里,最明显的就是拓跋焘听从崔浩的建议提拔汉族官员,打压鲜卑势力,这就使得众多的鲜卑贵族和官员十分痛恨崔浩及其改革。于是就引发了保守集团的疯狂报复,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参考文献:《魏书》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