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有关三国的作品,往往会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什么错误呢?就是时常性的将刘备建立的汉政权说成蜀政权,看过一些穿越小说,回到三国时期,整天说我蜀汉怎么怎么,或者说我蜀国如何如何,甚至一些影视作品里出现“蜀”的旗帜,但是这都是胡扯,假如回到三国时期的四川,你说蜀汉蜀国,那轻者别人不知你说什么玩意,重者则直接将你送官判刑,至于以蜀为名的旗帜,根本是不存在的。
(假如看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出现蜀的旗帜,那基本都是演义,不符历史的。)
为什么呢?因为三国中刘备建立的政权是汉政权,是继承西汉东汉之后的汉,当时刘备国号就是一个“汉”,根本没有什么蜀汉,更不用说什么蜀国了,这蜀汉是日后别人加上去的,当时根本没有这种叫法,就好像什么后唐南唐,也都是一个国号“唐”,南唐后唐这些只是后人为了记忆方便加上去的称呼,你要是穿越回去说现在是后唐,那就是要被人砍头的。
(刘备还有诸葛亮一直想建立和光复的是汉朝,而不是蜀,这点是基本历史常识)
一般后人称呼国号相同的政权,会寻找其中的特点,比如说西汉东汉,就是一个京城在西边的长安,一个京城在东边的洛阳,当然也有更简单的称呼为前汉后汉的,那就是以朝代次序为名。而三国中刘备建立的汉政权被称为蜀汉,这是因为三国志中,陈寿在描述刘备政权的时候,写的是《蜀书》,三国志影响大,后来的历史书和小说演义都延续了他的命名方式,一般称其为蜀汉了。
不过呢,陈寿这样做是刻意如此,为什么呢?《三国志》中,其他两个政权都是以国号为名《魏书》《吴书》,唯独蜀汉明明是以汉为国号,陈寿却写《蜀书》,为何?
(三国志是人写的,人写的自然有倾向,即便孔子和太史公司马迁都免不了,何况陈寿。)
一来,假如写《汉书》,这与班固的《汉书》重名,当然,这不是最关键的,毕竟还可以做《季汉书》之类,但是陈寿不敢写啊,虽然说陈寿是出名的史学家,而且《三国志》写的确实很好,但是陈寿毕竟是个人,而且其品德嘛,根据遗留的史料看,陈寿的品德也只能说一般,要他违抗当权者写史是不太现实的,而且陈寿还是蜀汉降臣,本来就战战兢兢过日子,能以降臣的身份写史书都不错了,还指望他举着已经灭亡的大汉旗帜更不现实。
所以呢,陈寿在《三国志》中将曹魏列为正统,这并非是讨好曹魏,毕竟当时曹魏也灭亡了,而是讨好司马氏,因为司马氏是从曹魏手中得到禅让的,假如曹魏不是正统,那司马氏也不是了,所以陈寿一定要把曹魏列为正统,而后世史学家没有这个忌讳,就有些是反对这点的。
另外陈寿做了更关键的一点,就是把刘备政权历史的史书命名为《蜀书》,不以国号命名,这也是煞费苦心,因为虽然蜀汉灭亡的时候,还是曹魏当权,但是司马氏已经掌握了实权,要是按国号为名,总免不了司马氏灭汉的说法,而司马氏作为汉朝就兴盛的大士族,并不想背负这种名声,而改成《蜀书》,就变成了曹魏或者司马氏灭蜀,而不是灭汉了。
(这种命名方式其实是错的,但是我们都习惯了。)
为了作实《蜀书》,陈寿还刻意把刘备之前的蜀中刘焉刘璋父子写进去,按理说这两位根本没有建国,和后世刘备政权完全没有关系,按蜀书的写法,《魏书》第一章也应该把曹操起家之前的兖州牧刘岱加进去,《吴书》第一章也要加进孙策之前的扬州牧刘繇了。所以说《蜀书》不管是命名还是起始人物都完全和其他史书甚至《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完全相悖。只是为了迎合当时当权者司马氏,当然,这点的好处就是能够不受妨碍的广传天下了,据说当时不少人想写或者写了有关三国的史书,但是看了陈寿的《三国志》都放弃了,不单是陈寿的文笔好,陈寿的脑子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