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初平元年曹操募兵始末猜想胖咪谈三

许多难以理解的事情,都是掩人耳目的借口。

曹操起兵之初,长期隶属袁绍麾下(-),直到建安元年()南下许县,始独立发展。此处人所共知。

览查诸书,会发现曹操最初所依附者,是张邈而非袁绍。荥阳惨败()之后,才走上与袁绍合流的道路。

荥阳之战后,曹操曾消失数月,远走扬州。《武帝纪》托言“南下募兵”,但实际的募兵成果一无可取,最终仅带回五百士卒。可知募兵是假,串联是真。

(募)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余人。--王沈《魏书》

曹操所串联者,便是扬州军阀陈温与周昕。

从后续事件中陈温与周昕的立场来看,二人很明显隶属袁绍联盟。因此,在曹操离开酸枣的数月时间里,实际是充当袁绍使者,替其广交英雄。

在“募兵”结束之后,曹操也并没有返回酸枣,而是进屯河内。

须知,屯兵酸枣的军阀,是张邈、刘岱、臧洪、乔瑁与袁遗;而驻扎河内的军阀,则是袁绍。

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魏书武帝纪》

换言之,曹操在荥阳惨败之后,便弃张邈而投袁绍。募兵只是幌子,实际是在替袁绍进行政治串联。

本文共字,阅读需7分钟

①曹操在酸枣

屯兵酸枣的军阀,有张邈、乔瑁、刘岱、袁遗、鲍信等人。从私交上看,与曹操均比较友善。

陈留太守张邈,是曹操在洛阳的故交,被称作“奔走之友”。

太祖、袁绍皆与(张)邈友。--《魏书吕布传-附传》

东郡太守乔瑁,是乔玄族子,而乔玄则是曹操的恩公。

(乔)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魏书武帝纪》

兖州刺史刘岱,彼时正与袁绍合作;袁绍甚至以家人相托,以示拉拢。

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魏书程昱传》

山阳太守袁遗,是袁绍堂弟,且与曹操为文友。曹操曾说“成年后能勤学苦读者,只有我和袁遗”。

(太祖曰)“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

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

曹操凭借昔日人脉,在酸枣应该混得还不错。那么,为何他要离开酸枣,转走河内,与袁绍合兵呢?

因为曹操惨败荥阳,败光了自己在酸枣的脸面。

酸枣联军本是为“讨伐董卓”而设。董卓在中平六年()八月进京,曹操在同年十二月逃至陈留,在此兴兵。

需要注意的是,曹操的老家在豫州沛国谯县;而起兵的位置,却在兖州陈留郡己吾县。

(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魏书武帝纪》

可知曹操未曾返回老家,而是就近逃往陈留。无疑是托庇昔日好友、陈留太守张邈。

《世语》此处注释,称《武帝纪》中的“散家财、合义兵”,主要来自卫兹的资助。

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世语》

换言之,曹操是“散别人家的财”来招自己的兵。而卫兹又是张邈部将。可知曹操最初的政治依托,就是张邈。

在荥阳之战()中,曹操轻敌冒进,被董卓部将徐荣打得大败。五千兵勇全数覆灭,卫兹也不幸阵亡,曹操则连坐骑都被射死(见《曹洪传》),仅以身免。

(张)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魏书武帝纪》

因此,曹操回到酸枣(属陈留郡)之后,受尽诸侯的白眼。这也能解释为何曹操在座上慷慨陈词,而诸将置酒高会,根本不搭理他。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邈等不能用。--《魏书武帝纪》

曹操惨败荥阳,士卒尽死

曹操彼时的形象,无异于《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败家仔,是一个“糟蹋干净投资人的血汗钱”的无赖。

因此曹操“南下募兵”,也便势所必至。实际募兵是假,改换门庭是真。

②所谓“募兵”

曹操带领亲旧肺腑,远赴扬州募兵,事见于《武帝纪》、《夏侯惇传》、《曹纯传》与《曹洪传》,可谓大张旗鼓。但实际的工作成果却很不理想。

曹操真正带回中原的兵马,仅有五百;收拢残卒,也不过千余。

其不叛者五百余人。--王沈《魏书》

(曹操)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魏书武帝纪》

穿越半个中国(兖州→扬州)的漫长旅行,仅仅招募到如此可怜的兵员数量,实在匪夷所思。虽然王沈、陈寿等人讳称“遭遇兵变”,恐怕亦有曲笔。

曹操南下的真正意图,是替袁绍联络东南军阀。所联络者,便是扬州刺史陈温,与丹阳太守周昕。

(1)陈温

陈温,一作陈祎。是汉末扬州刺史,在初平四年()死于袁术之手。

(袁)术以馀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魏书袁术传》

考虑到袁绍与袁术的对立关系,陈温的政治立场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陈温的郡望是豫州汝南,与袁绍(汝南汝阳)为同乡。曹操串联陈温,恐怕就是以“籍贯族望”为依托。

陈温字元悌,汝南人。先为扬州刺史。--《英雄记》

曹操从弟曹洪,又与陈温有旧交。曹休的祖父曹鼎,昔日曾官至吴郡太守,而吴郡就在扬州。换言之,曹氏与陈氏,同出豫州,任官地区又相似,应有世交。

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曹)洪善。--《魏书曹洪传》

(曹)休祖父尝为吴郡太守。--王沈《魏书》

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曹洪善

且陈温死后,袁绍遣堂弟袁遗、代陈温为继任扬州刺史。可知陈温隶属袁绍联军。

(陈温死)袁绍遣袁遗领(扬)州。--《英雄记》

总而言之,曹操、袁绍、陈温,无论从籍贯还是故旧关系上看,均有瓜葛。因此游说联合,也便有据可循。

按陈温赠与曹操“二千精兵”的记载,曹操在淮南的活动,颇有成果。

(曹)洪将家兵千馀人,就(陈)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魏书曹洪传》

(2)周昕

周昕是丹阳太守,出身扬州会稽。

此处需要强调一点,会稽周氏兄弟共三人:周昂、周喁、周昕。

兄弟三人均无传,且频繁参与中原群雄的割据活动,因此记载相互舛谬,事迹经常被混淆。

但周氏三兄弟的政治立场,却完全一致。即隶属袁绍-曹操联军。

周昂是袁绍任免的豫州刺史,对抗袁术所置的刺史孙坚。

是时,(袁)术遣孙坚屯阳城拒卓,(袁)绍使周昂夺其处。--《魏书公孙瓒传》

周昕是丹阳太守,曾征发境内的精锐山民,以支援曹操。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魏书武帝纪》

周喁则干脆跟随曹操征战,作为随军谋主。

初曹公兴义兵,遣人要(周)喁。喁即收合兵众,得二千人,从公征伐,以为军师。--《会稽典录》

周氏兄弟追随曹操

彼时()曹操南下,便得到(丹阳太守)周昕的大力支持。

丹阳“山出铜铁、自铸甲兵”(见《诸葛恪传》),民风彪悍,是盛产精兵之地。丹杨武士天下闻名,陶谦亦曾用之招诱刘备,使刘备脱离(青州)田楷而转投徐州。

(陶)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田)楷归谦。--《蜀书先主传》

按周昕赠与曹操“丹杨兵二千”,可知曹操在当地的游说活动,颇为成功。

(曹洪)就(陈)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周昕)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魏书曹洪传》

当然,曹操是否真在扬州招募到数千兵士,实际难于定论。

按《魏书》记载,曹操招募到四千兵勇;而按《让县自明书》的自述,则只招募到三千兵勇。如果按袁绍所见,那不过只有千余兵士而已。

(孤)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让县自明书》

总而言之,曹操南下扬州,其真实目的应该不在“招兵多寡”,而在替袁绍进行政治联络,游说东南军阀。

③小结

初平元年()是关东兵起的第一年,按理也应是最精彩纷呈的一年。但曹操在该年的记载却零散且跳跃。荥阳惨败之后便不见于史书,直到募兵归来,进屯河内。

考虑到曹操自酸枣(张邈等人驻地)离去,却投奔河内(袁绍驻地),可知是有意脱离张邈,意在投奔袁绍。

(董)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袁)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魏书武帝纪》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魏书武帝纪》

因此,所谓的“南下募兵”,实际也带着明显的政治目的。即替新主子(袁绍)游说江南军阀,做武装串联。

从陈温、周氏兄弟后续的政治立场上看,曹操的活动无疑是成功的。这可能也是陈琳《檄文》中“鹰犬之才、爪牙可用”的隐喻。

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袁绍)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方收罗英雄,弃瑕录用,故遂与(曹)操参咨策略,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为袁绍檄豫州》

袁绍谓曹操鹰犬之才,爪牙可任

因为按《檄文》的时间线,此时尚在东郡之战()之前,曹操替袁绍立的功劳,恐怕就是在扬州的“合纵连横”。

中原、河北的土地如此广阔,曹操却舍近求远,跑去千里之外的扬州募兵,可知背后必有隐情。

至于曹操脱离酸枣的直接原因,便是惨败荥阳,败光张邈等人的“天使投资”,因此遭到鄙视,不得不改换门庭。

换言之,荥阳之战()的胜败,促成了袁曹合纵,从而引发了历史的转折。徐荣在无意间推倒了历史的多米诺骨牌,引爆蝴蝶效应,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徐荣,一个出身幽州(玄菟)、仕宦凉州(董卓)、在司隶(荥阳)打败了自兖州(陈留酸枣)而来的豫州军阀(曹操),最终掀起了汉末群雄的重新洗牌,奠定了三国争霸的伟大局面。这是怎样的一种鬼斧神工?

历史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