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9728824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章咪佳见习记者刘玉涵通讯员刘杨唐诗,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最大公约数。在“青山行不尽2——唐诗之路艺术展”开幕一周后,3月12日,中国美术学院与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手推出的线下公教活动“我在唐诗之路读唐诗”,再次由一场以诗会友,以诗唱和的雅集,让这颗诗歌的种子生根、发芽,延续至未来,延伸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诗路高世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唐诗之路,诗性心灵的发源之所“唐诗之路”不仅仅是一个展览。对我们来说,这更是一个长期的行动:通过我们非常熟悉的、从小就学习的唐诗,通过重走唐诗之路,回到艺术创作的本质——诗意的生发、诗性的生发。今天在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之间,很多人就那么过去了,但是当时,诗人在其中或者抒发愁绪、感物兴怀,他们心性旷达,心神悠远。在情和景的触动之中,一个人的情致被打开,产生了非常有创造性的产出:这种产出对唐代诗人来说是文字的方式、诗的方式;那么在今天,我们有这么丰富的媒介、这么丰富的工具,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去产出。我希望今天的年轻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通过“唐诗之路”,能够回到中国文化中最好的那个部分,与之接通、同频共振,展开心灵、兴发诗性。什么意思?通俗地说,就是激发创造力。创造力不是凭空而来的,有许多不一样的创造力激发路径,而唐诗给我们的是另一种路径——感物兴怀。起兴,并不是从虚无中存有、展开的,而是在跟世界内外之间的交互之中、心灵的往还之中,突然生发、生长出来,像植物一样生长出来。我们的创造力是一种生生不息之道。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传统,是创新的传统,绝不是故步自封的。中国人以前并不是文弱、保守、内敛的,陆游西山刺虎、辛弃疾冲到军营带着几万人南下、李白壮游天下……中国人以前进取的精神、创新的意志在唐诗之中有非常多的案例。所以展览中选取的作品,也不完全是柔弱文雅的,包括国画都是比较纪念碑式的,比较雄强的,希望把这些情怀和豪放之气催生出来。《礼记》里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哪里来的呢?这是刻在商汤的洗脸盆里,汤王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一种“日日新”的精神、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精神品质。这次展览我们还和公共教育联系在一起,和第二课堂连在一起,把诗教和美育打通。这一点可以长期做下去。唐诗之路在今天,是今天的现实。古人的诗意都沉淀在今天的现实、现场里面。我们的创造、创新,是在历史中的创新。这次展览在最后的影像部分,平淡里面是有内涵的,会生发一种感动,这是日常生活的史诗。在今天,这是像浙江、杭州这样比较善好的中国社会场景中才会有的。只有在心气比较高的社会,在文明的上升期,才会有眼前的一切都是一首诗,才会产生这样的诗心。钱伟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学者一个更丰富、更全面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唐诗之路上最有名的一首诗,李白他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去过天姥山的人都知道,这座山和李白写的天姥山完全是两回事,感觉李白在吹牛。甚至李白有没有去过天姥山,也不确定。所以我认为李白这首诗,其实是“《离骚》”。屈原通过《离骚》表达他自己对君王的一种感念和思想,李白写这首诗同样也是这个逻辑,是假托了天姥山这个意向,来回应他在玄宗身边作翰林供奉的那段岁月。所以再读这首诗,李白其实不是写那些风餐露宿的神仙,这个神仙住在金银台,这金银台就是皇宫。所以神仙是什么样的神仙呢?云之君,天上的神仙是皇帝。他在回想当年在皇宫里陪伴皇帝的生活,只不过他假托写成了神仙的经历。那么“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就是陪伴皇帝的岁月,如烟霞般消失。那么最后诗人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人认为李白前面写的梦幻情景和这句话一点都没有关系。但如果你把这段情景当成是李白离开唐玄宗后这五年来的人生经历,就好理解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正是假借一个梦幻情境,表达了生命中的一个情结。所以李白这个人,除了我们看到的放荡不羁的情怀,他还有这样的一种深情,这是他之所以能够既入世又出世的原因。我们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李白的这首诗,可以看到一个更丰富、更全面的李白。兰宇冬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学者山水里有一台挖掘机,你觉得突不突兀我一直在研究山水诗,研究中国诗歌,看了“唐诗之路”大展后,有很大的惊喜,因为我觉得这次展览我看到的不是很简单地去重现唐诗的原生状况,而是艺术家已经走进了和过去唐代诗人相同的情境里,他们都在解决他们内心的一些问题。我们今天不是简单地在复古,而是在做对现实的回应。为什么唐诗之路会成为由古至今都非常重要并且非常特别的一条路?它似乎是和现实利益和物质完全没有关系的,它关乎一种内心需求的东西,这是它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可能有宗教之路,而中国人,由诗歌来记录这条路线,用诗的方式来寻求这种类似的自我超越。我们今天又回到了那个现场,但是现在做出的呼应又不是简单地重现当初诗人是怎么走的。特别是我看到高世强老师的多媒体影像,印象非常深:因为我们以为山水好像就是和世俗世界相距离的,让我们心灵保持纯净的山水,但是这里(高世强作品)有挖掘机,我们很难想象挖掘机怎么出现在山水里?就像我们今天看到中国传统山水里绝对不会出现高楼大厦,山水是隐世。但是今天的艺术家为什么会把挖掘机带到这里面呢?大家看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很突兀?你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你觉得突兀,是什么原因,如果你觉得不突兀,又是什么原因。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去作诗?这个世界很多元,诗不是每个人的必需,但是我们为什么喜欢诗歌呢?可能是要去捕捉世界上和我们有联系的存在,这可能是每个人自己感受到的一种艺术。石连坤中国美院书画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雅人深致”,生活需要唐诗的陶冶唐诗之路和唐诗带给我们很多艺术创作的灵感。当我们重新站在这条路上行走的时候,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和古代的诗人去对话,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感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可能是浙东唐诗之路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李白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奇绝奇幻的文字表达,展现了非常高的艺术魅力。最后他写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表现了他孤傲的风骨。从艺术和品格上,都能带给我们非常强烈的震撼。读唐诗,能给我们带来更深层的感受。钱伟强老师经常讲到四个字,叫“雅人深致”。就是只有作为一个高雅的人,有着这种深致的情感,才能写出那么动人的作品。就像唐诗,当我们往里面深入挖掘的时候,会发现它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反复诵读这些经典的作品,它在每一个阶段都能给你不同的感动。这个是我们的诗歌、我们的传统文化独有的特性,沉浸其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好的陶冶。对于一个事物、景物或者人物,我们会做出更加深入的思考,去挖掘它背后的内涵,去提高自己领悟的能力。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很需要唐诗的。现代人生活节奏都非常快,常常接受一些比较快速、比较片面、甚至没有营养的信息。但是当我们沉浸在唐诗的意境当中,去探寻、去游走、去欣赏的时候,能够获得更多精神上的提升。对于提高艺术鉴赏力和文化感知力来说,唐诗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和切入点。高利唐诗是一种生活的表述关于今天还需不需要唐诗,我先给一个我自己感觉比较新鲜的答案:我们的现在生活还是需要唐诗的。其实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唐诗不仅仅是一个形式,它的精神已经贯穿到我们的文化基因当中。我现在在带高一,上个学期我们讲了一个诗歌的单元,就是鲁大东老师讲的,诗不仅仅是用来吟诵的,而且是用来唱的,而且不仅仅唱原诗,我让同学们学了唐诗宋词以后把它重组,重组以后用自己的方式去唱。第一,把唐诗怎么划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我现在写一些格律诗,毫无疑问我是离不开唐诗,唐诗是格律诗词的一个高峰,如果你想写的好,必须向它致敬。第二,唐诗用在现在不仅仅是一种诗的产生,更是一种生活的表述。包括我们的诗学,包括我们文化的传统精神,我认为我们的传统精神不是保守,而是与时俱进的,就像《礼记》当中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唐诗也是这样。比如说我和我的学生做唐诗活动的时候,我觉得你写唐诗是对唐诗精神的一种传承,在你生活当中有唐诗可能更重要。比如说现在有些女同学喜欢穿汉服,那么汉服的样式,包括汉服的风格,其实都是从唐诗当中出来的,这是其一。其二,现在很多孩子比较喜欢古风歌曲,它最好的灵感就来源于唐诗。再比如说,很多孩子喜欢那种有品质的生活,比如说喝茶、装饰包括书房各方面的部署,这些灵感也来源于唐诗。我们可以把唐诗的传承看作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同时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生活格调和生活方式的传承。所以说,唐诗在我们现在的影响,不仅仅是精神,也是物质和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做好,唐诗就会始终在我们的身边,尤其是用精神的方式和文学的方式传承的,以生活的方式和以传统文化的方式传承,我想这是我们现代生活离不开唐诗的原因。诗歌胡可先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唐诗的世界,一个五彩缤纷的园地唐诗是唐代特殊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精神产物,它是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集萃。政治开明、思想解放、国力强盛、武功显赫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唐朝气象恢弘的时代精神,撼动了唐代诗人的心灵,触发了诗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心态映射到诗歌上,表现出一种昂扬上进的气象,也体现了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活力与创造力。学习唐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荡涤胸中的块垒,陶冶高尚的情操,驱除功利的困扰,提升精神的境界。唐诗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园地。王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描绘的是长安的大明宫,当时的政治中心,这是一个国际型的大帝国。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描绘的是西域边塞的风光。这是一个荒寒无比的地方,但诗篇仍然表现出了开阔、宏达的境界,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在浑厚深闳的景色中,融入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对时光流逝发出的深沉感慨,读起来仍然充满了壮志激昂的崇高感,诗人对生命的体悟在诗里流动。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既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也是对生命虔诚地憧憬和期待。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作者写的是登楼,同时也是精神境界的升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表现爱情的坚贞。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达友情的真挚。这些都是唐诗精神的表现。唐诗通过唐代诗人的生活状态的展示,展现了中华民族奋发上进的精神,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是中华文化最值得珍视的瑰宝。唐诗是唐代诗人创造的永恒的精神财富。唐朝各个阶段,都有诗人在浙江诗路上留下伟大的诗篇——初唐的王勃有“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采莲曲》),描写采莲女的生活状态。盛唐的伟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第一名篇。杜甫在《壮游》里描述:“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没有比这越地女子再美的了,没有比这剡溪美景更叫人流连的了。浙江人贺知章返乡时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偶书》),引起无数回乡人的共鸣。王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西施咏》)写出了西施的形态美貌,同时写出了西施的命运。在现存描写西施的一百多首诗歌中,这是最好的一首。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把浙江建德的山水描写得日木三分,引人入胜。中唐一流大诗人白居易,元稹,李绅,他们都做过浙江高官,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春天的西湖真是美不胜收!当他去外地做官时候,他对杭州的印象仍然是最深切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忆江南词》)元稹“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满眼来。”(《以州宅夸于乐天》)描写浙江的风景,表现出对这里秀丽山水的热爱。浙江人读这些诗句倍觉亲切。中唐诗人孟郊是湖州德清人,他的名篇《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每一个远行人动容。晚唐诗人杜牧从长安到湖州做刺史,在《将赴吴兴游乐游原一绝》中说“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气象恢弘,感慨深沉。许浑到浙东漫游时,从天台向天姥山游历的过程中写道:“行尽深山又是山(《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岭次天姥岑》),吸引后人领略人生的真谛。这些在浙江诗路上留下的名篇,展现了诗人昂扬、奋发、明朗、阳光的精神状态,形成了唐诗特有的精神风貌,展现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唐诗给我们丰富的精神营养和有益的启示。唐诗是现代人学习知识,陶冶心情,加强审美能力的途径,对不同年龄段读者都会有启发。少年读骆宾王《咏鹅》,孟浩然《春晓》,李绅《悯农》,能感受审美,陶冶情操。青年读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老年吟咏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杜甫“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首》)“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旅夜书怀》),韦庄“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与东吴生相遇》),能够获得自我勉励。不同年龄都能在唐诗中找到学习的对象,精神的依托。尚佐文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杭州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读唐诗,为人生描上中华文化的底色学习传统诗词有什么用?放在科举时代,这个答案多半是为金榜题名。但是在今天,读写诗词的意义作用,肯定不是在应试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词尤其是唐诗?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一是为人生描上中华文化的底色。作为传统文学体裁,诗词是中国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枚钻石,其中唐诗更是成为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张金名片。唐诗内容丰富,饱含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民生艰难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