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老人常说:森林中最可怕的不是毒虫猛兽,而是瘴气,因为人遇到瘴气就意味着走不出森林了。那么,瘴气到底是什么呢?它为何如此可怕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瘴气瘴气自我国古代就有记载,而且许多人认为瘴气是南方的“专属”,但其实不然,即便是在青藏高原也有瘴气,比如在《魏书·高宗纪》就有这样的记载:
“八月,西征诸军至西平,什寅走保南山。九月,诸军济河追之,遇瘴气,多有疫疾,乃引军还。获畜二十余万”
这是北魏时期,文成帝兵分两路去讨伐吐谷浑时走到西平(今青海省西宁市)遇到瘴气的记载,当时许多士兵都生病了,在之后的《南齐书·河南传》中,对吐谷浑的瘴气有了症状的描述:
“地常风寒,人行平沙中,沙砾飞起,行迹皆灭。肥地则有雀鼠同穴,生黄紫花;瘦地辄有鄣气,使人断气,牛马得之,疲汗不能行。”
此时,瘴气可以让人呼吸困难,牛马得了非常的疲倦很难走路,从这些记载看,青藏高原地区的瘴气应该就是如今的高原反应,只是因为古人对高原反应缺乏认知,所以认为是瘴气所致。
当然,除了青藏高原的瘴气外,古代对瘴气记载最多的确实是集中在南方,因此才有了“南方多瘴气”的说法。不过,瘴气在古代并不是单指某一种现象或者疾病,而是泛指所有的疾病(未知),这一点从南宋时期的《岭外代答》中的记载就可以看出来了:
南方凡病皆谓之瘴
可见,瘴在南宋就成为了许多疾病的代名词,包括但不仅限于疟疾、脚气、中毒、出血热、黄疸等等。不过,这并不是瘴气,一般情况下,瘴气泛指那些人在深山中遇到的可以让人出现中毒或者生病症状的现象,所以,我们还是干点科普该干的事,不了历史,从科学的角度来聊一聊狭义上的“瘴气”是如何产生的?
狭义的瘴气是如何产生的?瘴气主要在南方的一些人迹罕至的山区之中,而狭义的瘴气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环境相关。南方许多山林属于亚热带气候,这里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热,除此之外,南方的降雨比较多,在热的基础上又多了湿,湿热的环境是一些细菌繁殖的天然温床,尤其是在山林之中,一旦空气湿度和温度持续的较高,一些细菌就会疯狂地繁殖,从而导致空气中的细菌含量大大增加。
除了细菌外,湿热的环境还是病毒和霉菌的温床,实验表明当湿度超过70%时,病毒的存活率以及活性会增强,同时霉菌的繁殖速度也会明显的增强,因此,人一旦进入到这种环境中,是极容易被细菌、霉菌,甚至是病毒入侵,从而导致身体出现异样的,这就是狭义上的瘴气产生的原因之一。
第二:动植物相关。从古代的一些记载看,南方的瘴气多见于深山之中,而且是低洼处比较的多,这种瘴气的形成就与动植物有很大的关系了。我们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的本质就是说经常处于运动状态的事物不容易受到侵蚀,从科学的角度说,流水不腐的原因是流动的水会使得水底不断进入充足的氧气,从而使得水底中的微生物高度活跃,从而将水底的一些死掉的有机物分解掉。
而山林中低洼处的瘴气其实就是与“流水不腐”恰恰相反,在这些地方,一些动植物死去之后,往往会浸泡在低洼处的一些水坑之中,而水坑中的水本身是不流动的,这样动植物在分解时就相当的慢,要经历了一个逐渐腐败的过程。
尤其是动物,动物的尸体在腐败时,会产生尸胺(恶臭味的主要来源,呈白色的糊状)、腐胺等极难降解且具备毒性的物质,这些物质一旦进入水中(植物缓慢腐烂同样会产生一些有害的物质),就变成了瘴水,一旦在湿度和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进入空气中,就成为了瘴气。
因此,狭义上的瘴气一方面与空气的湿度和温度较高适合一些致病菌繁殖有关,一方面与一些东植物腐烂后产生的有害物质有关,而这两种瘴气一旦被人过量的吸入,都是可能导致产生一些疾病的。
如今为何很少听到人遇到瘴气了?瘴气从近代就很少听到了,这其实与两个方面的原因有关:
第一,许多疾病都已经有了名字了。以前的人会将许多不知名的疾病列为瘴,但是如今随着医学的发展,许多疾病都已经有了起因和学名,所以,人们也就知道了大多数的疾病与瘴气无关。
第二,环境的变化。狭义的瘴气产生需要具备上面说到的几个条件,但是如今环境变化太大了,瘴气反而难以形成了。首先是山林的砍伐,这使得一些原本被密集的植被覆盖的地方暴露在了流动的空气中,这样湿热、空气难以流动的环境就少了。
其次,如今的野生动植物在人类的破坏下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一点从我国大多数野生动物都成为保护动物就可以看出来了,较少的动物量使得动物尸体也相对的比较少,也缺少了瘴气形成的主要“原材料”,所以,在以上两个原因下,即便是南方地区,在如今也很少听到瘴气的说法了。
写在最后瘴气并非雾气,像上图就是典型的雾气,因为即便是狭义的瘴气其有害成分也是无色透明的,所以瘴气中招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随着吸入量增加),而瘴气通常是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低洼处,它其实就是空气中有过量的细菌、病毒、霉菌以及动植物腐烂后产生的一些物质形成的,如今在环境变化下,瘴气已经比较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