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父如龙,兄如虎,犹以天位不可妄据,终身北面,汝独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这是其母对北齐皇帝高洋的评价,从中可以得知,高洋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背景之下,父亲高欢从一介布衣到北魏权臣,而兄长更是一位如猛虎般出色的将领。或许不能与父亲、兄长相比,但高洋同样出色,他继承了父兄的心愿,在原本的基础上逼迫皇帝禅让皇位,建立北齐政权,也算是实现了父亲没有完成的遗憾。而这也正式拉开了高洋统治时期的序幕,宣告了北齐的建立。高洋出生在晋阳,他的出生还伴随着一个神话故事。在他的母亲怀孕期间,每天晚上都会有红色的光芒笼罩着屋子,其母娄昭君感到惊讶,因此特意给他取了一个鲜卑名字“侯尼于”,意思就是不同凡响。在他出生的时候,家庭情况并不良好,还是勉强依靠着母亲的嫁妆维持生活。而后高欢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又依附于葛荣,也算是小有势力。直到后来收编了六镇残余势力,这才使得他真正受到旁人的忌惮。但对于高洋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征战,根本就不能对他进行照顾。好在他自幼聪明懂事,母亲也十分喜欢他,竭尽全力给他最好的教育。据记载,高洋年幼时就其貌不扬,为人更是沉默寡言,不喜欢与旁人交谈。但在其沉默外表下掩藏的却是一颗七窍玲珑的心,他做事果断,才华出众。虽然经常遭到兄弟们的嘲笑,但是他的父亲却对这个儿子十分了解,对其才华也分外满意。也正是他的这种韬光养晦,使得他不动声色地就化解了兄长对他的猜忌,保全了自己的安危。高洋依靠父亲被授任为散骑常侍,之后又转任为尚书左仆射,逐渐在朝堂中站稳了脚跟。在父亲去世之后,他的兄长高澄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成为北魏新一任权臣。而作为兄弟,高洋被授任为尚书令,两兄弟彻底把控了东魏的政权,相比较于父亲,俨然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武定七年,不幸发生,二十九岁的权臣高澄竟然遭到自己厨子的刺杀,由于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朝廷一度处于混乱之中。就是在这种危急关头,高洋站了出来,这个时候他才弱冠不久,就承担起原本不属于他的责任。那时原本依附于高氏家族的大臣此刻对高洋格外轻松,显然不认为他能够再度掌握政权。但年轻的高洋在平定叛乱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从容不迫却让文武百官刮目相看,他们不敢有其他的念头,只有辅佐在其身边。十月,高洋任命咸阳王坦为太傅,潘相乐为司空,重新调整朝堂结构。不久又遇到吐谷浑派遣使臣前来进贡,而那些依附于南梁的多次刺史也纷纷递交降书,如齐州、德州等。即使如此,国家的叛乱仍旧没有彻底平定下来,他做事讲求速度,从两方面下手,一方面亲自带领卫队全力以赴地搜捕刺客,将那些证据确凿的刺客全部处死,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洋亲自接管国家朝政事务,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他都会亲自处理,使得朝堂秩序井井有条,混乱的局面迅速回归稳定之中。这高洋的才华本来就远超兄长,只不过为了不遮掩兄长的光芒而选择了忍辱负重。若是从一个政治家方面来进行分析,光是他这一点就是高澄无法相比的。在高洋初步将外面的叛乱处理完成回到邺城之后,就立刻派遣司空以及侍中等人前去拜见孝静帝,希望他能够遵循上天的意思,效仿尧舜,主动禅让皇位。高洋实在不愿意像父亲和兄长那样只知道一昧的顾忌天下人的看法,反正都已经得到骂名,那还不如彻底登上皇位以绝后患。孝静帝本身就是傀儡皇帝,对于高洋的想法他并没有拒绝的余地,因此含着泪签了禅让皇位的诏书,被赶出皇宫。就这样,高洋正式登基为帝,建立了北齐政权。为表示欣喜,他赦免了天下囚犯,并罢黜了相国府,防止分化皇权现象的出现。当高洋继承皇位的消息传到了政敌西魏权臣宇文泰的耳中之后,宇文泰为了试探这位年轻的皇帝,特意带领军队前往讨伐,军队很快就逼近建州。高洋对于敌军的进攻,也意识到这可能是自己扬名立万的机会,因此为显示自己的才能,他集结了鲜卑部落,举行了一次规模庞大的军事演习活动。在其演习期间,漫山遍野都分布着士兵,锣鼓喧天日月不敢与之争伍。见此情况,宇文泰毅然选择撤退,不想与之正面交锋。也是从这之后,宇文泰不敢轻易出兵攻打高洋。天保二年,南朝梁湘东王萧绎特意派遣使者前来朝见。不久之后,高洋就面临着第一次挑战,那就是担任太尉的彭乐竟然公开谋反,好在高洋早就有所察觉,及时带领军队将其镇压。或许是意识到了高洋的才华,许多的割据势力纷纷主动前来依附,不敢与之交恶。卢思道曾这样评价他:“文宣虽云外弟,少乏令名,人望所归,便见推奉。于时政有彝伦,朝多俊才。”如这段文字中所描写的那样,或许高洋在少年时期的才华之名并没有兄长那样出色,但这恰恰就是他所想要的结果。若是当初他一开始就选择锋芒毕露,那可能等待他的就是兄长不断地针对,以至于最后在变化多端的朝堂之中丧失生命。他一直暗中潜伏,等待时机的到来,才能在最终一举掌控国家大权,建立北齐政权,了却父亲的遗愿。参考资料:《北齐书·帝纪第四·文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