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知一城的历史,必须熟知当时整个历史环境。
年的阳邑城不能说迁就迁,更不能说更名就更名,其中原曲且听我慢慢道来。
本文基于一定的史料和推理,不为学术,只求探明历史真相,为太谷古城的复兴讲一个美妙的故事。
北周武帝一统北方
话说,太谷始祖阳处父因力荐赵盾惨招狐射姑杀害,赵盾不忘恩情灭狐氏一族替阳处父报仇,阳邑城在日益强大的赵氏家族的庇护下,也得到了较为稳定的发展。历经了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余年。无论是哪朝哪代逐鹿中原,战火还算没烧到阳邑城。但是到了北朝时期,阳邑城迎来了它的千年大变局。中学历史课本里都学过,北魏有个孝文帝拓跋宏,年将北魏的都城从大同南迁至洛阳,开启了北魏问鼎中原第一步。无奈,迁都后的北魏开始走下坡路,如同春秋时期的晋国一般,傀儡皇帝,权臣当道。
年,孝文帝的孙子孝武帝元修在权臣高欢的拥护下即位,实际上却是高欢的傀儡;年,不满于高欢的摆布,一气之下从洛阳迁都长安,投奔了镇守关中的大将军宇文泰,看似逃出了狼窝,但他实则进入了另一个魔窟,投奔后的第二年就被宇文泰杀了。
北魏开始分裂为东西两魏,西魏以权臣宇文泰为首,据长安为都;东魏以权臣高欢为领,镇邺城为都。长安曾为汉都;邺城曾为曹魏都,都是前朝响当当的大城市。
两个权臣似乎在恪守着纲常伦理,活着的时候都不称帝,死后都让儿子找各自的傀儡皇帝禅位,也许他们是在向曹操致敬;也许是效仿司马昭?难道权臣只是为谋实权,不为谋帝位?论权臣中既谋实权又谋帝位的人,属隋文帝杨坚最佳。
两个权臣的儿子相继称帝后,东魏年变北齐,西魏年变北周。直至建德四年,即年,周武帝宇文邕御驾亲征率兵攻打北齐,拉开北周征服北齐一统北方的大业。
这时,阳邑城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阳邑到底何时迁址?
民国前的县志记载都说:阳邑古城是在后周建德四年(即年)迁至现址,唯有民国20年(年)《太谷县志》记载为建德六年(年)迁址。
前后相差2年,是民国时修志者错误还是明万历的修志者考证有误呢?建德是北周武帝宇文邕(yong)的第三个年号,从公元年起到公元年止,共历时7年。宇文邕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第三位皇帝,年即为至年去世。旧时城池的迁址要有皇帝的号令,而在这个时候,宇文邕是一个关键人物,因为他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彼时的阳邑城和晋阳城均在北齐的统治下。晋阳在北齐时代是邺城的陪都,因为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生于晋洋。
按照《北齐书》卷十一记载,北周武帝宇文邕挥师北上,御驾亲征。自年开始攻打北齐,年攻克平阳(临汾)后开始围观晋阳,第一次围观失败,第二次围攻成功。
第二次为何成功了呢?因为,北齐处处有叛军。
史书记载”特进、开府那卢安生守太谷,以万兵叛。周军围晋阳,望之如黑云四合”。简单讲就是,当时镇守太谷的最高将领率数万兵马投降了,北周武帝的军队才得以围攻晋阳。
这里需要补充一下,特紧和开府都是西魏时期的官名,西魏奉行一种“兵农合一”的府兵制,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创立(没错,宇文泰就是西魏政权的实际掌权者和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府兵制下共设二十四军,每军设一开府将军,简称开府,全称为“骠骑大将军”,而“特进”是仅次于三公的官职,地位高于开府。
意思是北齐的军队最高级文官武将率众叛变,将把守的太谷(此处指太岳山的一个大山谷,今为子洪谷口)拱手让于北周。
北齐在太谷出现大部队叛变并不是头一回,在北周攻打晋州的时候,就有“内鬼”为周武帝作内应。《北史》中记载:“(晋州道)行台左丞侯子钦等密启周武请师,钦等为内应”。一句“请师”,大概就懂了,北齐臣子要作“俊杰”,他很是“识时务”。
晋州失守后,北齐后主高纬撤退回晋阳,北周军队穷追不舍。这时候,镇守太谷的守军也叛变了。
《北齐书》卷十九记载:“(乞伏)令和,领军将军。并州未败前,与领军大将军韩建业,武卫大将军封辅相相继投周军。”也就说,围攻晋阳前,还没开打,领军将军都投降了。在晋阳战役中,就是守卫晋阳东门的“阿于子、段畅以千骑投周”。
北齐皇帝,众叛亲离。年12月13日,周军进抵晋阳城下,北齐后主从晋阳逃回邺城,12月15日,北周武帝宇文邕来到了晋阳城下。次年(年)元月北周攻克北齐都城邺城,北齐亡。为什么说镇守太谷的将领率万兵的叛逃成为北周武帝一统北方的关键呢?晋州,就是今天的临汾市,晋州因为有北周内鬼,顺利拿下。北齐后主高纬率大军行至介休准备收复晋州,但是宇文邕的周军己早日严阵以待。
《资治通鉴》记载有说:南朝陈太建八年(就是北周建德五年「年」),“周主宇文邕攻北齐晋州,遣齐王宪将兵二万守雀鼠谷,陈王纯步骑二万守千里径”。宇文宪把守雀鼠谷,宇文纯把守千里陉,宇文盛把守汾水关,宇文椿把守鸡栖原,本来这些个地方就是易守难攻,北齐后主自然也无法顺利拿下,只能逃回晋阳。
编辑搜图如果说镇守太谷口的数万兵将不叛变的话,周武帝面对必定是一场恶战。要知道作为陪都的晋阳,本身就是北齐的军事六镇里的重镇,而太谷口又是晋阳往返邺城的必经之道,镇守这里的官兵数万之众,北周武帝宇文邕如果硬吃太谷一战的话,不见得短时间内可以拿下。编辑搜图攻下晋阳后,宇文邕顺势经太谷口,长驱直入,直指邺城,灭掉北齐。
因此,宇文邕能统一北方,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在于把守太谷的北齐将领的叛乱,也就是说,太谷口算是北周一统北方的一大福地。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建德六年应该是阳邑迁址的原因,因为这一年宇文邕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而阳邑作为战争的牺牲品,自然遭到了战火的毁灭。
其实这里我一直有个问题,那时候的晋阳真的是指现在的晋源区吗?存不存在一种可能,那就是北齐指的“晋阳”其实指的是“阳邑城”。
当然,这种猜测毫无根据,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宋太平兴国四年(年),宋灭北汉,焚毁了晋阳城(今晋源),并且还引汾水灌之,晋阳古城被夷为平地。而年了晋阳城也惨遭荼毒。相继年就被毁城两次,实在令人惋惜。(这个问题蛮有趣,望有识之士可以深入探讨)
就这样,从公元前年(其实建邑时间应更早,我们暂且按阳处父死亡之时算起)到公元年,阳邑城在原址上威风凛凛的存在了年(其实可以四舍五入按照年算)。
我认为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即公元年,才是阳邑城迁至到白塔村兴建太谷城的真正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