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区别实封爵与虚封爵的主要标志是什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hunan.ifeng.com/a/20180327/6461888_0.shtml

有无封邑是区别实封爵与虚封爵的主要标志,目前学界内田吟风、宫崎市定、矢野主税、严耀中、杨光辉、俞鹿年、张维训以及张鹤泉等学者都认为太和十六年爵制改革之前均为虚封爵或者仅有国吏无食邑的虚封爵,只有太和十六年改革之后的开国爵才是实封爵且有食邑。

遍观《魏书》及《北史》记载,除开国爵之后加食邑户数,其他封爵爵均无食邑和户数记载,因此学界有以太和十六年为界,以前为虚封爵,之后无食邑赐爵为散爵(虚封爵)的观点,然而笔者以为以此为依据,恐太过武断。

《魏书》散佚严重,后以《北史》补之,前期封爵恐有遗漏,举傅竖眼的例子,傅竖眼《魏书》、《北史》均无记载爵位为何,同时尽管有开国爵亦有无户数的记载,穆建封济北郡开国公,穆衍封新兴县开国子等,没有记载户数,另有改封时为开国爵省略开国的记载,薛达“封达河东郡开国侯,食邑八百户。

后以河东畿甸,改封华阴县侯”。尽管以上例子于《魏书》中较为少见,然而可以说明仅靠开国和食邑来区分实封爵和虚封爵是有待商榷的。

同时天赐爵制制定之后到太和改制之前北魏爵制并非一成不变,目前学界大部分学者认为北魏的爵制分为天赐爵制和太和爵制,这么笼统划分是不准确的,天赐爵制因为其局限性逐渐不适应北魏的局势发展,历代统治者也在采取措施不断完善。

例如恢复伯男之号等等。笔者以为在太和十六年以前是可能存在实封爵的,孝文帝的改革只是将其制度化以及规范化。

天赐爵制后的封爵与封邑

如前所说,北魏前期没有开国爵那样记载食邑,因而存在争议,但通过《魏书》的记述,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本文笔者将从改封以及赐爵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以试图佐证北魏前期确有可能存在实封爵的情况。

在论述封爵的两种形式之前,首先要了解北魏前期的封爵等级制度,尽管天赐爵制有“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的规定,然而在后世实行的过程中并未完全按照此条规定执行,亦存在县公或者大郡公等情况。

所以首先要梳理郡县大小的区别,目前学界主要是赞同严耀中的观点,即郡县及大小为两晋时差别,笔者也基本认同,因此在下述论述中对等级划分也主要按晋代的户数来区分大小。

改封

改封是封爵制度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一般为平级改封,只是将封爵地改变,然而在北魏前期存在从南方封地改封到北方封地以及从高级爵改封到低级爵的现象,而且不能完全以大郡小郡和大县小县的理论来解释,值得我们探讨。尉诺,“赐爵安乐子,进爵为侯,进爵武陵公,改邑辽西公”。

按《魏书》体例,一般为“改”、“改封”或者“改爵”,唯有此处为改邑,且《魏书》中太和十六年以前的记载将爵与邑结合起来的仅此一处,《北史》亦记载为邑;又《魏志》有邑城的记载,如殷州钜鹿郡西经县有邑城,泾州新平郡爰得县有邑成,然此二处均为县下邑城,辽西为郡,亦不能解释。

另尉诺前爵为武陵公,武陵郡时为南朝刘宋郢州所辖,非北魏所领,而辽西郡北魏属平州,西晋时属幽州。

“诺与骁骑将军延普率师次辽西”,辽西郡为北魏灭北燕所据,其时当为魏有,另据《晋志》,“武陵郡,汉置。统县十,户一万四千”、“辽西郡,秦置。

统县三,户二千八百”,按晋制,武陵郡相对于辽西郡当为大郡,尉诺改邑辽西公之时同时“复除安东将军、幽州刺史,改邑辽西公”,辽西郡其实虽属平州,然与幽州接壤,在西晋时属幽州,因此尉诺的此次改封极有可能从虚封爵改封为实封爵。

刘洁“袭爵信都男,进爵会稽公,(世祖)超迁尚书令,改为钜鹿公”,尽管此处为改爵,然刘洁超迁尚书令,钜鹿公当为进爵,按《晋志》“会稽郡,秦置。

统县十,户三万”、“钜鹿国,秦置。统县二,户一万四十”,又按《魏志》,定州“钜鹿郡,领县三,户二万七千一百七十二”,因而按晋制钜鹿为小国,即使到北魏会稽郡户数依旧比钜鹿多,此处的解释恐为钜鹿为北魏所有或者由虚封改为实封。

和跋“赐爵日南公,改封定陵公”,《邓渊传》为定陵侯,然定陵为县,日南为郡和跋改封由公到公或侯均为降爵,同时爵地由南方改为北方,日南郡属刘宋交州,定陵按《晋志》属豫州襄城郡,和跋改爵为击慕容德的战功所改封,其过程是“于是陈颍之民,多来向化。

改封定陵公”,陈颖之地恐包括定陵,和跋与尉诺“次辽西”一样改封,亦有可能由虚封改为实封。

郑演“洛阳侯改爵云阳伯”,郑演随徐州刺史薛安都内属,赐爵洛阳侯、彭城太守,后迁大中大夫,改爵云阳伯,按《前职员令》太中大夫为第三品,《后职员令》则为从第三品,上郡太守为第四品,可见亦为加官,改封云阳伯不一定为降爵。

洛阳属洛州洛阳郡,洛州太宗时设,云阳《宋志》雍州南阳郡有云阳男相,汉旧县,恐不在此,又按《魏志》雍州北地郡有云阳县,考北地郡富平、泥阳、铜官等属县均为真君年间所设,可见洛阳县和云阳县其时均为北魏所有,郑演随薛安都内附。

薛安都天安元年(年)内附,郑演改封时间不载,攻克宛城在太和二十二年(年),又有“诏南阳太守郑长猷太和二十二年九月”,郑长猷当在此之前已袭爵,畿内封虚封爵在北魏后期依旧存在,如河东公。

因而郑演的改封为两种情况,一是本为实封爵,以洛阳为畿内而改封,二是在太和改制之前直接由虚封爵改为实封爵,无论是那种情况,均有可能为实爵。

改封是封爵过程中十分常见的现象,以上几个例子,主要从南方封地改封到北方封地以及从高级爵改封到低级爵,其他平级改封也可能存在由虚封爵改封为实封爵。

同时太和改制之后由爵号不变,直接由虚封爵改为实封爵,高祖时,冯翊侯穆泰“改封冯翊县开国侯,食邑五百户”,穆泰从散侯到开国侯用的是“改封”。

由此可见由虚封爵到实封爵是可以用改封表述。另淮阳王尉元“十六年,例降庶姓王爵,封山阳郡开国公,食邑六百户”,河东侯薛达“封河东郡开国侯,食邑八百户”。

他们二人在太和改制降爵时直接授予开国爵,可推测其之前即为实封爵,此时仅加开国二字并将其户数限定。

又赵郡王干,“太和九年,封河南王迁洛,改封赵郡王”,其改封当以河南郡为畿内之地改封,而畿内若为虚封则无需更改,太和改制之后以河东为封地封爵至少存在4位,河东郡开国侯薛达、河东侯薛世遵,河东侯薛胤,河东公闾豆,但仅见薛达改封。

因而拓跋干之改封当以前爵河南王为实封爵,当以畿内改。因而北魏前期的实封爵在太和改制之后即可直接加开国二字,若如此北魏前期是可能存在实封爵的情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