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说说,如有收获,皆大欢喜。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字有极深的象征性意义,就说这个茶叶的“茶”字吧。
自“茶”字普遍使用后,古代文人对茶字有不少趣解.古代“茶”字都是写为“荼”字的。后来怎会少了一笔的呢?
那是在唐代开元年间,编了—部《开元文字音义》,由唐玄宗作序,书中把“荼”改为了“茶”。皇帝代序的书谁还敢不遵照执行?经过一段时期混用,“茶”便完全取代了“荼”字。陆羽撰写《茶经》时,一律写作“茶”。《茶经》风行天下,人们的习惯也就随之改过来了。
我国一直以“茶”字作为长寿的象征。茶字以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所以把一百零八岁的老入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许多人便将“茶”字代表长寿。
“茶”字也有使人回归自然之意。“茶”字由草字头、“人”及“木”字三部分构成,“人”字在草字头之下,“木”字之上,意为人在草木间,表示人类本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应回归自然。
我国史籍浩如烟海,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首推二十四史。我们听到,有说二十四史,有说二十五史,还有说二十一史,那倒底是多少“史”呢?
原来,无论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是对官修的历代史书的总称。明朝时,人们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到清朝乾隆年间,《明史》行世,人们就把它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此后,人们又把《旧唐书》并入其中,合称“二十三史”。
史书中有一部很有价值的《旧五代史》,可惜散失了。乾隆年间,学者们主要依据《永乐大典》,又把《旧五代史》辑录整理成书,经乾隆皇帝钦定,与“二十三史”合称“二十四史”,成为过去传统史学领域中的“正史。这样,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四史就正式形成了。
到了民国,人们又把《清史稿》容纳其中,于是,二十四史就又变成了二十五史。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有-个始终没有出现的人物,故事开始时,他已经死去多时,但他是全书中武功最高的人。他武功天下第一、宅心仁厚、以武为善、心热如火,对国家、对民族的热情使他丝毫不顾一己之私,这就是号称“中神通”的王重阳。
那历史上,王重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宋徽宗正和六年(公元年)出生于陕西咸阳大魏村的一个富裕人家,少年时,王重阳勤奋攻读儒家经典,企图科举仕进。但后来发现,在宋金两国交战而兵荒马乱的岁月里,靠科举夺取功名没有什么出路的。于是,王重阳转而习武,笔墨纸砚换成了刀枪棍棒,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终于考取了刘豫所建的“大齐“国武举,名中甲科,号称“天下第一”。
“大齐”刘豫政权本是金朝的傀儡,金朝入主中原后,政局稍趋于稳定,便废掉了“大齐”。王重阳十年磨一剑,却不料只被派到一个小村庄当了一名收酒税的小官吏。他一气之下,愤然放弃官职,回到了家乡。
王重阳在仕途无望的痛苦生活中,最终选择了道教。王重阳自称48岁时在甘河镇的一家酒铺中遇到了隐士,隐士”密付口诀,又饮以神水”,并传授给他许多仙道修炼的秘术。全真道称这次奇遇为"甘河遇仙”,并说授经的隐士就是吕洞宾、汉钟离的化身。
王重阳自此弃家当了道士,自号重阳子。其行为举止也开始变得异于常入。金世宗大定元年(公元年),王重阳将家产分给了亲友乡邻,隐居到终南县的南时村,他在村里挖了一个深4米的洞穴,称作”活死人墓”,自号“王害风,佯狂装疯。整天在洞中坐禅深思,希望建立一种新型的教派。
王重阳在钻研道学的同时,也开始和僧侣,尤其是禅憎们密切交住,可以说,他对懦、道,释三家的理论都有所研究。经过艰苦的修行思索,他在道教形成近一千多年以后,于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年)云游到山东半岛,劝说当地富户出资修庙,起名为“全真庵",站稳了脚跟,便进行传教活动。在山东宁海的全真庵,提出了儒道释三教同源论,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道教派别——全真道。
此后,他的三教同源的主张渐渐有了影响,受到了一些人的重视和拥护。王重阳从此开始广收弟子,致力传教活动,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号称“北七真”的七位高徒。
全真道创立之前,道士是不出家的,过着与一般人无二的生活。而王重阳从佛教中借鉴了许多东西,使得全真道和以往的道派产生了明显的区别。全真道要求道士出家住宫观,不娶妻室,不茹葷腥,主张清修炼养,并在宫观中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以约束出家道士的生活,集中精力修养。
全真道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元以丘后,与正一道作为两大道派延续至今。
雷公就是雷祖,是道教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也有说是轩辕黄帝升仙以后成为雷精,主雷雨之神。
据说,雷祖居于神霄王府,在碧霄梵气之中,离雷城有二千三百里。雷城是天庭行雷之所,高八十-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尊前有雷鼓三十六面,行雷之时,雷祖击鼓一下,即时雷公雷师兴发雷声。雷部有神三十六名,都是当时辅相有功之臣。
在小说《封神演义》里,商朝的太师闻仲死后被封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其率领之雷部催云助雨护法天君共有二十四名。其中有律令大神邓忠元帅,银牙耀目辛环天君,飞捷报应张节使者,左伐魔使苟章元帅,右伐魔使毕环元帅等天将。在《封神演义》中,他们都是闻仲的部下,都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丧命。
因为雷是最有威慑力的自然现象,所以,对雷公、雷神的崇拜,古巳有之。但是,在神系中设置雷部,并由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其事,当是北宋末年的事。北宋时期,逍教神霄、清微诸派,崇尚施行雷法。于是,雷之功能不仅在于施雨,而且扩大到了“主天之祸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
说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八仙是民间所喜爱的仙人。那八仙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
“八仙”一词,比铁拐李等八仙的出现要早得多。最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经有了“八仙”一词,原是指魏晋以来神仙家所幻想的一组仙人,与铁拐李等八仙还没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公认的铁拐李等八仙大约形成于元代,但人物不尽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八仙过海的故事日渐流传,八仙人物也在流传中稳定下来,到明朝中叶才确定下来。
八仙人物出处不一,时代不同。最初见于史籍且确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时道术之士张果。五代宋初,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流传甚盛,与道教内丹修炼法的传播相煽助,两宋之际即盛传“钟吕金丹道”。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宜扬其教法.将汉钟离、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变,八仙故事流传愈广,内容愈丰富。
还有人说,“八仙”既不是神,也不是仙,而是八个享有盛名的民间艺人。
张果老是唐武则天时鼎鼎有名的说唱表演家,唐玄宗曾经把他召到京师演出种种法术。汉钟离,善鱼鼓,是我国演唱道情的鼻祖。韩湘子擅长吹箫。曹国舅据说是一个展试不第的秀才,后来沦落为专替民间婚丧喜庆行礼的书生。
铁拐李是云游四方的艺人。吕洞宾在唐会昌年间两举进士不第,浪游江湖,是个善编写说唱词的艺术家。蓝采和,常穿破蓝衫,手持大拍扳,周游天下,元杂剧称他是个优秀的戏剧演员。何仙姑,据说是从宫廷逃出的歌伎名伶。八个艺人,都有高超的技艺,故被誉为 “八仙”。当然这只是—种说法。
《太平广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唐代洪州司马王简易有一次得了暴病,梦见一个“鬼使”,自称丁郢,手执符牒,说是奉了城隍的神命来捉拿他。王简易只得随着这个鬼使者去见城隍神。城隍神命左右拿过簿书来查看了一遍,看完之后对王简易说:你还有五年好活。就把他又放回了尘世。
在封建时代,一般的城市中,最为常见的庙宇就是夫子庙与城障庙了。夫子庙是祭祀关公的,城隍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灵呢?
在周代巳经有城隍的名称,隍字的本意为护城河,城隍一词的古义就是护城之河。人民对保家卫国的城隍又敬又爱,就把祭祀城隍列人了祀典。
城隍正式被认为是一个“神”,始于南北朝时代。隋唐以后,城隍崇拜逐渐流行,唐代的清泰年间,政府封城隍神为王爵。
到了宋代,政府把城隍列人国家祀典,各府、州县都立城隍庙奉祀。元代顺承宋代的旧典,也对祭祀城隍非常事视,元上都和元大都均建有城隍庙,元大都的城隍神还被封为佑圣王。
明代对城隍崇拜达到极盛。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年)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封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的城隍为正一品,其余各府的城隍为正二品;城障的庙宇遍天下。
据说,明太祖早年曾栖身于城隍庙中,当上皇帝之后,对土地城隍神特别崇敬,大行封赏。后来整顿祀典,更下令各地城隍如行政建制称呼,例如都城隍,府城隍,县城隍等。其庙宇建筑一如衙门。城隍衙门附设地狱,狱卒,犯人、刑具及十殿阎王、判官、黑白无常等,都塑得阴森可怖,以达到对人民劝善惩恶的目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及民初。
由此可见,城隍首先是“亲民之神”,城隍神的职责主要是保护本城百姓,既有在冥冥之中保佑百姓安全、健康之职,又有监察和纠正阳世官员功过之责。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安邦,普降甘泽,判定生死,赐人福寿。凡民间有纠纷,就去拜城隍,于神像前立重誓,斩鸡头。唐时城隍神巳兼理阴司冥籍。现在城隍庙中除了供奉主神城隍以外,还多供有判官和皂隶塑像,就是城隍神主理阴司冥籍的辅从。
明清两代府州县官员新上任,例必排仪仗前往拜祭城隍,以示今后要为官清正,否则遭神谴责。明代定五月十一日为都城隍圣诞日。不过,由于各地的城隍神多有功于民,例如苏州城隍神是春申君,上海的城隍是秦裕伯,他们的生日也并不一样。
我国的戏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异彩纷呈,有各种各样的服装、唱腔、音乐。可是,我们对所有的剧种都有个共同的称谓,即习惯称他们为“梨园界”或“梨园行”,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这是为什么呢?
这种称谓可以追溯到唐代。梨园在当时的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光化门外的禁苑中。
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玄宗是一个既懂音乐,又酷爱乐曲的人,他亲自选了三百个“音乐工作者”,在梨园内给他们排演、指导。在演奏排练中,无论谁有什么错误,唐玄宗都能立刻察觉到,并且指正出来。这些“音乐工作者”就被人称作“皇帝梨园弟子”。由此,梨园就成了宫廷内专门训练音乐乐工的机构。
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器乐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是鼎足而立的三大音乐机构。当时所有的被人所爱好的乐工,大多数都出身于梨园,“梨园弟子”就成了乐工弟子的代称。“梨园”一词也被借用以表示乐工机构。后来的很多乐工机构,虽都沿用了“梨园”的名义,而实际上并不都设在梨园.
梨园的乐工多是来自民间的艺人,经过严格选拔进人宫廷后,得以专心磨练演奏技能,又能互相学习,技艺得到精进,对唐代诗歌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后来的人就将曲界习惯地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子弟”了。
苏轼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宋代一位大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品茶、烹茶、种茶样样都内行的大诗人,创作出许多千古茶诗、词。他的很多故事都被文人墨客和人民大众传为美谈。但是在政治上,他一生都不如意。王安石变法时,他跟着司马光反对新法,差点遭杀身之祸;司马光执政后,苏轼连升三级,但是司马光把新法全部废除时,苏轼却说新法不可尽废,又被贬出京城;哲宗亲政,新党掌权,他又被一贬再贬,贬至海南。
这样,他与司马光也就有了种种恩怨。据说,有一天,苏东坡、司马光等一批文人骚客斗茶取乐,苏东坡的白茶取胜,免不了乐滋滋的。当时茶汤尚白。司马光便有意难为他,笑着说“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时爱此二物?”
苏东坡想了想,从容回答说“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也就是说,茶和墨虽然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只要各自达到顶尖的程度,都会有一种令人陶醉的魅力。比如新党旧党积怨甚深、政见不同,但只要是顶尖人物,其人品、见识,就都有过人之处。司马光间得妙,苏东坡答得巧,众皆称善。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就是斗茶。唐代以前,是以品为主的煎茶;至宋代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碌成细末,放人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
“斗茶”比的是茶叶的质量,比的是茶汤的色、香、味,比的是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斗茶虽曰“斗”,却和我国民间流传的“斗鸡,斗蟋蟀“不同,不过是清茶数盏,文静雅观,还可以通过斗茶切磋采制技术,交流品茶艺术,而达官显贵们则可从中挑选“贡茶”,以茶而得福,因茶而得宠。
元代大画家赵盂的妻子管道升也是一位善画的女子,夫妻俩常常一起切磋画艺,感情很深。赵孟在人过中年之后,有一次想置妾,又不好意思明说,就作了一首小曲给管夫人:
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儿个吴姬、越女,有何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管夫人也作了一个小曲,答道: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通篇情重情浓、入骨入肉,不容人不动心性。
几百年来,这首词袚称作男女爱情的典范,被人民,尤其是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广为传唱。可是又有谁知道,作者却是一个年过四旬的女子,而且是为了驳斥丈夫纳妾而作的呢。
现在来介绍一下这对才情出众的夫妻吧。
赵孟(-),元代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宋朝的宗室。元灭宋以后,元世祖忽必烈搜访“遗逸”,经程钜夫荐举,他在元朝当了官,封魏国公,谥文敏。赵孟工书法,尤精正、行书及小楷,人称“赵体”。也擅画,开创了元代画风。
管道升(-年),字仲姬,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封魏国夫入。能书,善画墨竹梅兰,笔意清绝。并且,她把儿子赵雍也调教成了大书画家。
据说,元仁宗曾经把赵孟、管道升、赵雍三人的书法合装一卷轴,在秘书监收藏,说“使后世却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
读过《神雕侠侣》的朋友,一定对上面这首《摸鱼儿》有着深切的感受。金庸书中“赤练仙子”李莫愁并非天生狠恶,只因误于情障,以致走人歧途,愈陷愈深,终于不可自拔,一生造孽万端,最终惨死,死时尚且唱着这首词。不知有多少男男女女都为“问世间情是何物”这一句感叹不巳。
这首词的作者是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韩岩村人。他是多年前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高祖、祖父都是官员,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在这种书香门第的家庭,元好问的文学素养自然不用多说。
元好问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对当时所有的文学形式如:诗、词、歌、曲,赋、小说,传统的论、记、表、疏、碑、铭、赞、志、碣、序、引、颂、书、说、跋、状、青词,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等几乎都有作品传世。
迄今流传下来的作品有诗余首,词余首,散曲6首,散文余篇,小说《续夷坚志》4卷篇,《中州集》10卷,《唐诗鼓吹》10卷。
元好问的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他的同时代人和后世都对他的诗文有极高的评价。
元好问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主张做诗为文要“诚”、要写“情性”,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
元好问多才多艺,除了长于诗文、从政之外,还深于历算、医药、书画鉴赏、书法、佛道哲理等学问,他的朋友遍及当时的三教九流。
无好问当过中央和地方官,都尽心竭诚,兢兢业业,关心国家兴亡,关心民生疾苦,所以政治声誉非常高。
这首《摸鱼儿》还有-个真实的故事,元好问在参加科举考试的途中来到太原,在汾河岸边,他路遇一位张网捕雁的农夫,农夫告诉他,今天早晨在河滩上网到两只大雁,农夫杀掉其中的一只后,另一只脱网逃走的大雁在空中悲鸣哀叫,始终不愿离去,最后竟然—头撞向地面殉情而死。
听完农夫的诉说,元好问唏嘘长叹,向农夫买下了这两只大雁,将它们埋葬在汾河岸边,用石块垒起—座坟丘,称之为“雁丘”。与元好问同行的学子们纷纷赋诗,元好问也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酌《雁丘辞》,后来经过修改,就成了这首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