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大将慕容绍宗在寒山大战中尽歼南梁十万

公元年(东魏武定五年),东魏和南梁二十万大军围绕彭城展开你死我活的大战。此时的东魏主将乃是后燕太原王慕容恪之后——慕容绍宗。

两国大战的起因来源于东魏叛将侯景,丞相高欢死后,侯景叛魏投梁,南梁为尽得河南之地,派出十万大军接应侯景,这才引得两国针锋相对,火药味十足,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在东魏十万大军中,慕容绍宗的嫡系部队只有十分之一,帐下众将要么家世渊博,出身高贵譬如斛律明月,要么资历老,如老将潘乐,名将之花段韶,大都督高岳,还有众多勇武著称的鲜卑勇士,他们可不了解慕容绍宗的厉害,想要压住这群骄兵悍将,唯有一个办法——打一场漂亮的胜仗。

根据历史记载,慕容绍宗是高欢给儿子高澄留下的一张王牌——高欢临死前曾对儿子高澄交代说:“唯有此人,能够制服侯景。”

慕容绍宗真的是侯景的克星吗?考验的时刻终于到来!

蛰伏半生,慕容绍宗也好不容易等来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战前他早已成竹在胸。

大军开拔之前,他就已经制定好战争策略——先解彭城之围,击退南梁大军,同时派遣一支军队驻扎谯州,以防侯景来犯。等南梁大军一退,再顺势进攻侯景,后援一旦被击溃,侯景自然也是蹦跶不了多久。

兵法上讲“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十万东魏大军在慕容绍宗的带领下第一时间抢占有利地形——橐驼岘。慕容绍宗做过徐州刺史,自然对这里的地形了如指掌,橐驼岘易守难攻,是最佳的驻军地点。

而此时的南梁大军正在彭城南十八里处的寒山驻扎,十万大军并不是地方杂牌军队,而是直属中央的禁卫军,战斗力极强,是萧梁王朝的王牌,威慑地方门阀武装,全靠这支军队,看来萧衍为了得到河南也是下了血本。

南梁“萧老菩萨”一生无比辉煌,最遗憾的就是没能北伐中原,一统天下,重现汉民族的荣光。陈庆之率领的七千白袍军护送元颢北归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一度攻占北魏都城洛阳,但最终饮恨于尔朱荣之手,陈庆之独身返回南梁。

自陈庆之韦睿之后,梁国再没出现一位惊才绝艳的将才,领军大将均出自皇室,还都是些庸碌之辈,可堪大用的只剩下羊侃老将。

侯景的投诚给了年迈的萧衍最后的机会,菩萨皇帝收起慈悲心肠,顿作修罗手段,派出自己嫡系的十万中央军,由最信赖的侄子萧渊明统帅。为防意外,他又将善于征战的羊侃羊老虎做副手,这种配置,可以算得上豪华了。

只可惜,勇猛的雄狮在绵羊的带领下也难以战胜雄狮领导的绵羊。更何况,慕容绍宗乃是百战老将,手下的鲜卑勇士也都是高欢千锤百炼的勇猛之士,而萧渊明连最孱弱的绵羊也算不上!

正当东魏大军赶到占据橐驼岘的时候,南梁主帅萧渊明在干什么?正如他名字里的渊明二字一样,这位贞阳侯爷正沉醉在醇酒里不可自拔。

主帅混沌不清醉生梦死,手下的将军们各自为战,没有一点主心骨,面对如狼似虎的东魏大军,十万南朝士兵看不到一点胜利的希望。

慕容绍宗派出一万军队挑战,刚刚一接触,便假装溃不成军,潮水般向后撤退。南梁士兵顺势痛打落水狗,紧紧追住不放。

大战前夕,侯景特地派人告诫萧渊明不可追出二里之地,以防中计。可惜那位公子早已喝得不知道自己姓什么,更不可能把侯景的话放在心上。

梁军大将本来就瞧不起羯人出身的侯景,认为那是野蛮粗鄙的民族,怎么可能和汉族正统出身的他们相提并论,还妄想指挥他们,做梦!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正是他们鄙视的羯族黑猴子(侯景天生长短腿,而且既黑且瘦),在随后的几年里,把南朝搅了个天翻地覆,连他们的皇帝也被活活饿死,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十万精锐梁军死死咬着东魏败军不放,不知不觉便进入早已布好的埋伏圈。

随着慕容绍宗一声令下,数万鲜卑铁甲骑兵齐出,肆意在人群中冲杀。北人善马,南人善舟,只可惜现在的战场并不是浩渺千里的长江,而是一片坦途的平原。

南北朝时期盛行铁甲骑兵,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具装甲骑——人披铠,马披甲,周身上下只露出眼睛,全身覆盖在甲胄之下,刀枪箭矢轻易杀伤不得。而铁甲战马催动起来,如同现代的坦克车一样,一往无前,任何活着的生物都不可能在他们的面前存活。

东魏的鲜卑铁骑又是铁甲骑兵中的佼佼者,一时间,南梁大军被分割成无数个战阵,毫无阵型可言。骑兵在战阵中往复冲杀,组不成战阵的步兵在骑兵的面前只有待宰的份。“梁军亡戟弃戈,土崩瓦解,掬指舟中”,十万梁军瞬间土崩瓦解,丢盔弃甲,被砍掉的手指堆满了船舱。

寒山大战,二十万大军对阵,从开始到结束没超过三天,十万梁军精锐全军覆没,慕容绍宗可谓一战成名。

梁军方面,统帅萧渊明酒醉,被放到小车上当作俘虏送往邺城,只有老将羊侃部保全徐徐退往南方。

寒山一战,南梁中央嫡系部队尽失。从此,萧衍再难以压制地方门阀氏族,这也间接导致侯景乱梁时无人勤王的尴尬局面。

萧衍聪明一生,没想到最后却棋差一招。

参考资料:《北史》《南史》《北齐书》《梁书》《资治通鉴》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