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对兰陵王的认知,在课本上,靠着一篇篇文言文,一段段晦涩难懂的注解,网络上对他的一生的评判也是只字片语,在现代人的眼里,他几乎囊括了女生对男神的全部的幻想,长相俊美,勇猛果敢,刚毅并足智多谋,这样一位几乎是完美的男性,却是英雄早逝,他的身世似乎也是扑朔迷离的,但是这身世,还不足以让兰陵王成为闻名遐迩的历史人物,他身上还有更多的闪光点被人所发觉,第二就是他俊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这是他的标志,只要一提到兰陵王,人们就会下意识想到他戴的鬼怪面具以及他那俊秀的脸庞,暧昧不明的身世,俊美的容貌,反差极大的鬼面具,如果说这些只是仅仅作为一位普通的王子公孙,那么他的骁勇善战以及威名赫赫就是成就他一生兰陵王这个名号的后备。
一·扑朔迷离的身世
兰陵王,原名高长恭,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大丞相高欢之孙,封为兰陵王。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是兰陵王的父亲,这威名赫赫的家室,但从未有人知道为什么他的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
在《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就连史书都记载五王爷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只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历史上查无此人,不知道是谁。由此,后被人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也许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靠着自己的美貌赢得了兰陵王父亲的赏识。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在古代血缘纽带超越一切的年代,兰陵王虽然贵为皇孙贵胄,但处境却十分尴尬。
二·俊美的相貌与反差极大的面具
《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说他“才武而面美”;《北齐书》、《北史》中记载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隋唐嘉话》中记载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兰陵忠武王碑》中记载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由此可见他的容貌何止是俊美,几乎是超凡脱俗的,由此可见他的母亲,哪位名不见经传的宫女,估计也是因为自己有着过人的容貌,才被文襄帝看上,或许是虚荣心让她自荐枕席,或许是美丽的皮囊给她带来的杀身之祸,让她在历史的长河下作为生下兰陵王的女人却经不起半点波澜,但是,兰陵王的美貌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
历史上不乏战争,特别是在那个地方割据,蜂拥这连年战乱的岁月里,兰陵王作为帝王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面对战争的洗礼。因为相貌俊美,在战场上对阵杀敌时,他总会受到敌方对手的轻蔑。在不得已之下,他只好命人打造了一副令人胆战心惊的厉鬼面具。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
《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在历史文献都记载的程度下,我们可以想见,兰陵王带着狰狞鬼面具出征也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街坊四邻传出的婆语絮叨。也许后世的京剧脸谱的千般变化,就有着兰陵王戴面具上阵杀敌的影响,而《兰陵王入阵曲》的功劳也是功不可没。
三·智勇双全,骁勇善战
兰陵王虽然身份敏感,生母也是不能为外人道也,但是他的身份却是真正的王子皇孙,因此,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长辈的教导和普通人比起来更是差了他们一大截。有的人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有的人说他“有胆勇,善战斗”,这重重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他是拥有真正能力与技术的名将,毕竟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更别提打胜仗。也许他的鬼面起到了威胁恐吓敌人的作用,不过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鬼怪面具,也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光添彩,被后世传送美名。
兰陵王一生之中参加过大大小小几十场战役,无一不以他矫健的身姿以及标志性的鬼面被敌人所熟记,在这其中最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同时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支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着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锐,奋勇杀入敌军重围,势如破竹,突破了敌人重重围堵,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虽然被困多日,但是不明实际情况依旧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只好摘下面具,露出他标志性的脸庞,城上的北齐军一看便立即欢呼起来,迅速打开城门,与城外的援军汇合两股力量结成一体,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
《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此次战役之后,兰陵王更是被朝廷追加封赏,不仅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在士兵之间他的美名也是广为流传,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虽然贵为皇子,但是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的确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