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袁世凯与胶州大白菜的故事你知道吗

“百菜不如白菜好”,身为最平常、亲民的冬令蔬菜,大白菜不仅鲜美还有历史情怀。西安半坡遗址考古时,发现了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白菜籽儿。

白菜是中国原产蔬菜,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据考证,在中国新石器时期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遗址发现的白菜籽距今约有六千年至七千年,《诗经·谷风》中有“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记载,说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中原地带,对于葑(蔓青、芥菜、菘菜,菘菜即为白菜之类)及菲(萝卜之类)的利用已经很普遍。

到了秦汉,这种吃起来无滓而有甜味的菘菜从“葑”中分化出来;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的《吴录》有“陆逊催人种豆菘”的记载。

南齐(公元五世纪)的《齐书》有“晔留王俭设食,盘中菘菜(白菜)而已”的记述(《武陵昭王晔传》),同时期的陶弘景说:“菜中有菘,最为常食。”

唐朝时已选育出白菘,宋时正式称之为白菜。宋代苏颂说:“扬州一种菘,叶圆而大……啖之无渣,绝胜他土者,此所谓白菜。”明代李时珍引陆佃《埤雅》说:“菘,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

我们的祖先们不仅种植食用白菜,还给它起了个雅号叫“菘”,说白菜凌冬不凋,也颇松之风格。

胶州大白菜早已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鲁迅在散文《藤野先生》中写道:“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方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白’。”这个胶白,自然是青岛的白菜了。

胶州大白菜

胶州种植大白菜已有多年的历史。胶州大白菜的特点是个大帮薄、卷心紧、纤维少、汁白味甜,营养丰富,生食爽口,热食味腴。胶州大白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号称“胶白”。这种菜耐储藏、易保管,是青岛城乡人民冬春季主要食用的蔬菜。

胶州大白菜产于山东省胶州市南三里河村。它栽培历史悠久,具有其它地区大白菜所不具备的“外叶淡绿、纤维细嫩、美味可口、生熟食即可”的明显特征,是驰名中外的地方特产。

外叶淡绿、纤维细嫩

为满足国内外游客来胶州经贸洽谈、旅游、观光、考察的需求,胶州市旅游局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研制开发了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胶州大白菜旅游纪念艺术佳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地域范围

胶州大白菜是山东地理标志品牌产品,在本市的三里河、胶河、墨水河、胶莱河、大沽河、洋河两岸广为种植,面积6万亩左右。

特定品质

“胶州大白菜”以其品质优良而著称,具有“帮嫩薄、汁乳白、味鲜美、纤维细、营养好”等优点,其品质和盛名史籍多有记载,文人多有吟颂。陈毅元帅曾在诗中赞美:“伟哉胶菜青,千里美良田”。

话说臭名昭著的窃国大盗于一九一五年冬天称帝做了洪宪皇帝后,忽然想起了当年跟随西太后时曾经吃过一次胶州大白菜,那叫一个好吃啊,于是就命内务部总长朱启铃火速派人前往胶州,急调胶州大白菜入京一饱口福。

当地官员接到上峰指令,立即下令征收大白菜。时三里河这七分地已经归属为高凤翰后人的名下,按照高家宗谱“蔚业徽方振,奕祀绪愈兴”排位,已传至方字辈的高方林。深明大义的高仿林老人对袁世凯的复辟称帝深恶痛绝,但在官府的强逼之下也无可奈何,只能带着全家慢慢腾腾的从已收货的大白菜中挑选。

官兵把挑选好的白菜准备运往火车站,老天爷突然变了脸,气温骤降,寒风突起,昨日还是暖融融一片艳阳天,仿佛在转瞬间就边的寒冷异常,料峭的西北风裹夹着骇人的酷寒迎面扑来,如同一把用冰光冷气铸成的寒剑,带着声声尖厉的嚎叫,在空气中横砍竖劈,当地的老人都把这风称作“剔骨风”。这是胶州历史上百年不遇的严寒天气,负责押运这批白菜的官兵欲哭无泪,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已经装车待运的大白菜在严寒的肆虐下,全部懂得如同顽石一般坚硬,变成一堆无法食用只能喂猪的饲料。

因为一场寒潮,使袁世凯这老孩子到底是没能如愿以偿的吃上一口梦寐以求的胶州大白菜,转过年六月,大白菜还没种下的时候,他就一命呜呼驾驴西去了,成为他的终生遗憾。

黄芯

典型区别就是黄芯

胶州大白菜的食用功效

“百菜不如百菜”,胶州大白菜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是杠杠滴,难怪这么抢手~

增强免疫、治疗感冒、消痰止咳、清音利喉;

疏通肠胃、排毒养颜、滋阴润燥、除烦安神;

补钙加锌、壮骨强筋、促进发育、解酒保肝;

治疗溃疡、防治癌症、保心降压、减肥降糖;

胶州大白菜怎么做好吃

白菜烹调十分“百搭”,不管熬、炒、烧、扒,还是做馅、拌、炝、腌,都可以做出百吃不厌的美味来。

今年雨水多胶州大白菜减产,以及价格会比较贵。

想吃胶州大白菜可联系小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