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误将酒器当茶器且看宋代点茶步骤

伍德灯检查准吗 https://m-mip.39.net/pf/mipso_7004403.html

我国饮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随朝代更迭,饮茶方式不断演变。自宋代起,唐代的煎茶法逐渐被点茶法取代。宋代点茶法成为两宋饮茶的主流形式,更是传播到日本、韩国、朝鲜,成为日本抹茶道和高丽茶礼具的开山鼻祖。

演变至今,今时饮茶方式与古人大相径庭;难怪,当今诸多人误将茶器当酒器。

图中所拿器物到底为何物?为何后人误以为是酒器?且看宋代人如何饮茶?

旷古烁今的宋代点茶法是怎样的?宋代点茶法的显著特征有什么?

宋代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少量沸水成糊状,再注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据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文献记载,点茶法的主要步骤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取盏、点茶(七汤七点)、分茶等。

▲赵丽颖、冯绍峰主演宋代背景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点茶场景

笔者现详解宋代点茶法步骤

第一步:备器

宋代点茶法相比于现代,繁复许多。最直观显著特征是所用茶必须碾磨成茶末。因此,宋代点茶必备十二件茶具。

▲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拟人化列举点茶法步骤所需的十二种茶具;据其材质、功用及特性,赋予其姓,加以官爵,命以名、字、号,配以赞语,并附以图,统称“十二先生”。

▲在宋徽宗所绘《文会图》中,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边上还特将一旁备茶侍者也绘制图中,可见,宋代饮茶备茶是一件大事!

第二步:备茶

宋朝茶与今日大不相同,如今茶以散茶为主,而宋朝茶为饼,极为讲究,不似我们现代以简约为主。宋代北苑御茶园所贡之龙凤团茶堪称穷奢极欲之最。

▲北苑团茶样式。

※图选自《中华遗产》年05期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不仅称赞“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还有茶事之精工,曰“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释义:宋代茶事活动中,茶叶采择精细程度,制作工序繁杂,品种档次繁多详细,烹点之妙等都达到了极致的地步。

第三步:炙茶。

茶成团只为了方便存储运输,在存储过程中难免受潮,为获得更好口感及茶末形成,必须先将龙团凤饼放置茶焙笼,炙烤。(宋代团茶,属蒸青绿茶,苦涩味较重)

现今,该茶具已被淘汰。我们所用之茶,如岩茶、红茶等很多是经过烘焙的茶叶。现连日本茶道之抹茶中所用茶也是天然石(甚至机器)磨成粉末。

第四步:碎茶。

▲《茶具图赞》中木待制为木制的茶槌,用来捣碎茶饼,以待下一步碾茶。

第五步:碾茶,将碎好的茶饼用茶碾或茶磨(宋代皇祐三年-庆历五年期间大量出现)碾茶加工。

▲影视剧《鹤唳华亭》中使用茶碾碾茶,影视历史背景是南齐(宋之后)茶碾早在唐代煎茶法中早已应用。

其实,茶碾早在唐代煎茶法中早已应用,且所用材质有铁质、瓷质,甚至金属。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物中就已经发现金制茶碾了。

范仲淹的《斗茶歌》曾说:“黄金碾畔绿云飞,碧玉欧中翠涛起”。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物中就已经发现金制茶碾了▼

后因茶碾效率低、成品慢逐渐跟不上时代发展,宋代后期便制造出研磨更为细腻的茶磨,磨出来的茶才是真正的“碾如黄金粉”。

宋代后期所使用的茶磨也就是《茶具图赞》中,命为“石转运”的器具。使用茶磨碾茶最早文献记载于梅尧臣《茶磨二首》。

▲影视剧《鹤唳华亭》中使用茶磨碾茶场景。

第六步:罗茶

▲影视剧《鹤唳华亭》中茶磨碾茶之后的罗茶步骤。

▲《茶具图赞》中罗枢密为茶罗,其筛网用罗娟制成,细密而紧致,可过滤茶末。

第七步:熁(xié)盏(重要步骤)

熁(xié)盏,即炙盏、温盏。宋时,将盏放置火炉上加温,这是点茶之前的重要步骤;若盏冷,茶不浮。

▲宋代建窑兔毫盏林原美术馆藏

宋代茶盏因材质为铁胎,炙盏后,其保温效果佳,茶浮,这也是追求完美的徽宗极为推崇建盏原因之一。

宋徽宗更是喜爱建盏之兔毫盏作为点茶用器,他不吝赞美之词。“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如是也。

▼永青文库藏银兔毫盏

第八步:点茶(重头戏)

此步骤即著名的“点茶”,点茶总共注水七次,使得茶末与水交融,直至茶汤表面显现雪沫乳花;虽注水7次,但整个过程不过数分钟。

▌第一汤:调膏,量茶受汤

用以小勺舀取茶末。

▲图中为现代人仿宋代点茶,取茶末图。

首次注沸水,在盏中调作膏状。且需沿着茶盏的四周边往里注水。

▲图为赵丽颖、冯绍峰主演宋代背景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点茶场景中明兰提汤壶往盏中注水场景。

《茶具图赞》中汤提点(汤瓶)为点茶器,该汤瓶是宋代点茶多次使用到的茶具。

▲宋龙泉窑青釉暗刻花汤瓶

在传统概念里,注子确实被认为是酒器。但在宋代流行的点茶法中,向茶盏中注水的“汤瓶”,其实便是注子在茶道中的名称。

但点茶所用的汤瓶,其体量比作为酒壶的注子尺寸要小。特别是汤瓶的瓶嘴之细长,方便提起点茶。难怪此茶器后人误解为“酒器”。

▌第二汤:用力击拂,注水落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大娘子为其女儿如兰演示点茶中的“击拂”场景。

想要实现“击拂”,必须用到茶筅。(即《茶具图赞》中竺副帅)。用茶筅搅动茶膏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手腕需以茶盏中心为圆心转动,渐加力“击拂”。

《茶具图赞》中竺副帅为茶筅。北宋后期前多用茶匙,之后主要使用茶筅。茶筅多为老竹子制成,其根部宽大,尾部略细,造型“如剑脊”。

用筅茶搅动茶膏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手腕需以茶盏中心为圆心转动,渐加力“击拂”。

▲金代壁画中的点茶场景

一只手快速、用力打出大泡泡和小泡泡,注汤时,不沿盏壁,而是提水点到茶面上,绕茶面注入;另一只手持筅用力击拂,茶面汤花已焕发出色泽,产生细泡。

▌第三汤:击拂轻匀,粟文蟹眼。

先注少量水,此时匀速使用茶筅,将大泡泡击碎成小泡泡。后注多量水,重复匀速击拂,使茶面汤花细腻如粟粒、蟹眼,此时茶色已有六七。

▌第四汤:调幅击拂,云雾渐生。

注水少,茶筅转动的幅度大而慢,茶色变白。

▼《大观茶论》:“盏色贵青黑”。宋代茶碗的色泽从唐代流传的青变到黑,因茶末击拂显出来的“白”色茶汤盛在青色的碗里很难反映出“白”的特色来,需浓重色彩的黑盏衬托汤色。

▲南宋建窑银兔毫束口盏年在伦敦苏富比拍卖场上以1,,英镑落槌,为曾经的建盏拍卖纪录保持者。

▌第五汤:乃可稍纵,茶色尽矣。

再注少许水,随意击拂,达到水乳交融。每次注水都需用温水,因此宋代的汤瓶小而精致。

蔡襄《茶录》载:“甁要小者,易侯汤。”

明代初期朱权所著《茶谱》中记:“茶瓶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

▲如图所示,点茶之汤瓶须放在燎炉上加热,以备不时之需。

如茶面汤花未泛起,便需用力击拂使之发立;若茶面汤花泛起过高,则需用筅轻浮使之凝集。这时茶面如凝冰雪,这时茶色已全部显露出来。

继续注水,把底部未打掉的茶粉继续打上来,使得乳面更厚。

▌第七汤:乳雾汹涌,溢盏而起。

最后一步,就是击打,在中上部快速地击打。

直到周回凝而不动,看茶盏中注入的水够不够茶盏的五分之三,看茶汤浓度如何,可点可不点,茶筅的击拂到此也可停止。

饽沫在移动时带动茶盏中的纹路晃动,由此称之为“咬盏”。

最后:分茶将盏置于漆雕盏托上即可品茗或参与斗茶。

▲《茶具图赞》中漆雕秘阁为盏托,便于盛茶,更为稳固

漆雕秘阁(盏托)在当时宋代也是必不可少的。轻便隔热的剔犀盏托是《茶具图赞》中最为推崇的,后为追求美观,瓷器盏托也有用武之地。此外还有金属盏托出土。

▲宋代剔犀盏托与建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定窑白釉划花回纹盏托,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鎏金银盏托,年福州茶园许峻墓出土

宋代著名茶人对于点茶都有哪些看法呢?

以宋徽宗为代表的贵族阶层和陆游、苏轼等文人士大夫喝茶颇有心得,其关于茶的吟诗诵咏更是推动了当时茶业的繁荣。

▲文人雅士与宋徽宗作点茶之诗时,常将其与建窑所出之建盏一并歌咏。

其实,宋代点茶技艺不过是当时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冰山一角,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被宋人合称为生活四艺(亦有称“四事”者)。敬请期待后文讲解。

有关于建盏的任何问题,可以后台私信笔者,笔者将会第一时间为你解答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