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道成,南齐太祖高皇帝是也。
这绝对是一个妙人,你从他对自己出生来历的考证就知道了。
萧道成自称汉初三杰萧何之后,又在家谱上追至西汉麒麟阁功臣萧望之。问题是人家《汉书》都没有这个资料。
而且,萧道成也并非萧望之祖籍的山东兰陵人。
兰陵本县,西晋置郡。
永嘉之乱后,东晋在首都建康城设置特区,给从北方逃来的难民侨居。其中兰陵人住在武进县东城里,称“南兰陵人”。
根据萧道成的说法,他的高祖父萧整就是永嘉时南下的。
据说萧整跟他的儿子,都有当到县令。官是不小,但也没重要到会出现在《晋书》中。
必须说一下的是,虽然南北朝是同一个时代,但南朝由于前面东晋维持了一百年,所以整个“文明进程”,反而较五胡乱华过的北方来得缓慢。
战争是会加速人类进化的。
宋齐梁陈,有更多像是五胡乱华时期的政治玩法,比方刘宋的继承人必为军阀所杀。
这是北方前一百年的玩法。
北魏开始就采用类似尧舜禹制,先让太子(指定继承人)成为首席执政官,元首掌握军武,来完成比较顺利的政权移交。
南朝落后一百年的政治思维,也注定了之后的统一,必然是由北统南。
作为山东家族,萧道成一家毫不意外的出现了五斗米教名记号。他自己是“道”,父亲是承“之”,祖父是乐“子”,再往前就没有了。
萧道成生于刘宋初年(年),祖父萧乐子概略在40年前就已经成年。也就是淝水之战前后。
萧乐子晋时拜“辅国参军”,东晋末最有名的辅国将军,莫过于谢安的次子,谢琰。从姓名跟官职来看,萧乐子当时非常有可能是北府兵一员。
加上萧家跟刘家的姻亲关系,随着刘宋的建立,萧乐子死后也被追赠九卿之一的太常。
萧道成的父亲承之,也是在刘裕掌握东晋大权之后,就开始了征战生涯。可惜是个西部线,蜀地战将。在当时以北伐为主轴的刘裕政权底下,可能觉得不是特别走运,不过也就是这样才能避开刘裕死后的政争啦。
后来跟随刘宋第一外戚萧思话镇守青州,在元嘉北伐大撤退中,守城有功。
据说宋文帝本来要升他的官,但主将檀道济那边的“功劳簿”,就把萧承之给挤掉了。
还好,三年后萧思话被复起,领旨前往蜀汉平乱,萧承之有亲有故,又有蜀地经验,就跟着去了。
这一战,萧承之立下大功,得以转入皇宫任职。
东征西讨的生活稳定下来,也可以让儿子好好读书了。
萧道成有两个哥哥,比他大多少不知道。
刚好,西元年,宋文帝聘请了大师雷次宗来开班授课。《南齐书》说是儒士啦,不过雷次宗不是那么单纯的人。
雷次宗的老师,是北朝佛门道安大师的弟子:慧远法师。
慧远小时候就精通儒学跟道家思想,求知若渴的他,听了道安大师讲经,才毅然决定出家。
在慧远门下,雷次宗也是什么都学。
南朝刘宋文帝时代,学术是非常发达的。
我们前面就看过,有刘义庆的文学,裴松之跟范瞱的史学……
更重要的是,颇有战国之风。
这些学术的蓬勃发展,跟宋文帝时期的宗室政治斗争关系十分密切。
为什么呢?
因为所谓朝廷,经历三国魏晋两百年战乱,可以说只是空壳政府。不分南北,朝廷都需要地方世族的资源与力量。
如何凝聚世族?又不是人人刘备振臂一呼大家跟着走……刘备其实也只带得动平民啦老实说。
正所谓“投其所好”。
两百年乱世,汉制古礼几废,新的流行,新的思想,从“贵族”往“世族”身上移动。
西元年,宋文帝“兴学”,就是一个朝廷带风向的动作。
雷次宗虽是杂学大师,但这时是被请来主持儒学的。当时其实是“四学并建”,还有玄学,史学,文学各班。
萧道成跟他的大哥,也顺风顺水地进了学班。不过就像刘备一样,只读了一年书,就决定跟着哥哥爸爸去当兵了。
这一年,萧道成十四岁,有妻又有子,顺便洗了个台大学历,活脱脱一个人生赢家。
当时的局势是这样,萧承之入皇宫后,对第一执政刘义康相当不给面子。巧不巧,宋文帝开始猜忌刘义康,要他从执政官位子退下来,出去当地方官。
那都猜忌了,自然就要另派亲信掌握刘义康的兵权。萧承之因而雀屏中选。
自西晋……或者说东汉末年以来吧,地方兵权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萧承之一家全押上了,倒也不为过。
两年后,十六岁的萧道成打了他的处女战,关于战况战果那是完全没有画面的。对朝廷来说,不是重要的事情;对萧道成来说,恐怕也不是什么光彩的结果。
其实就是负责去“蛮族”部落打草谷。
北魏很好心地帮他记录了“以堪勤剧见知”:以吃苦耐劳出名。
大概是说萧道成小队出动得十分频繁,简直就是个督割草的高手这样。简称萧督割。
一般人不会这么努力地去劫掠百姓。通常只有被洗脑到不把蛮族当人看,或者良知感受较低的人才做得到。
萧道成属于哪一类呢?其实他的历史评价算是相当好的喔。
不论如何,打着打著名气就出来了,连胜文也是打过台北市长选战才会出名嘛。
萧道成开始参与比较重要的战事,也得到了家族大老萧思话的青睐,随之驻守襄阳。
往荆州有什么好玩?这笑话可以再说一次。
三国东吴,扬州蛮子特别多,称百越,是孙权的提款机;刘宋时代,荆州的蛮子就猖狂了。
萧道成就像个车手,奔波于提款机之间……正应更上一层楼时,萧承之过世了,这年头大家都孝得不得了,一丧服三年。
萧道成好歹是儒学正科班出身,能不服吗?
三年过去,西元年,北魏跟刘宋之间的战争加剧,萧道成立刻投身其中,支援青徐战线。
没什么表现啦其实。
战事持续延烧,萧思话主导北伐,就特别提拔萧道成改打父亲的老地盘,这次顺风顺水,一路破击,直逼长安。
哇,诸葛亮都打不到长安啊。
说个有趣的,你知道为什么北魏前面要帮他记“(讨蛮族)以堪勤剧见知”吗?
按照北魏的说法,萧道成就是专门在雍凉附近扰边而已。讲好听堪比姜维北伐,说难听就是个毛贼游击队。
不过萧道成受到周边宋军支援,打到长安附近则是不争的事实。
可惜北魏的援军及时赶来,又收到宋文帝驾崩的消息,萧道成也只能黯然撤退,回驻汉中……吹得好像他是主帅一样,把大佬都当空气。
没关系,萧思话不计较的,他连本传都可以让一半给萧道成的父亲展威风。
萧思话本军这时在山东彭城,先是收到新皇帝的升官封赏,紧接着讨伐新皇帝的檄文又到,怒称其“弑帝元凶”。
怎么玩?大佬自有风范。
擅长书法的萧思话,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响应书,派了两个坦领五千兵去支援讨伐。
小额加注这样。
结果两个坦很给力,讨伐也是大成功,萧氏地位遂得不坠。
那时候,萧家还有另一个大佬,可是站在元凶那边啊。
老实说,萧道成的大哥跟二哥,很可能也是元凶那边的人。
因为随着宋孝武帝即位,分明是第三顺位的萧道成就继承了父亲的“晋兴县五等男爵”。
想来,新朝廷是把萧道成算做萧思话的子弟兵。
虽然老萧一年后就死了,但萧道成也顺利进入了当时第一执政,江夏王刘义恭的幕府担任参军。
刘义恭是老狐狸中的老狐狸,他可是在元凶身边叛出,成为此乱中最大胜利者的男人。之所以收萧道成入麾下,也只是要架空他而已。
“随府转太宰,迁员外郎、直阁中书舍人。”
一个十数年沙场战将,几乎要打进北朝核心,拿来挂这些职务?
当真可笑。
但萧道成的天子传奇,不是他特别有心机,在于他特别走运。
就在萧道成闲闲没事干的时候,刘宋来了一场东宫之争。
宋孝武帝的国策,是拔除宗室,换上儿子们跟可信赖的异姓大将。儿子们各得权柄,还有不斗法的啊?
大家各自招募人才,萧道成一个背后有外戚大族,却郁郁不得志的外姓大将,那还不成了当红炸子鸡?
这个封那个赏,身为皇子间最有价值球员的萧道成,也在宋孝武帝过世后,得封“后军将军”。
跟后将军不一样,这是禁军。
但刘子业被害的时候,萧道成也没有出来保卫新皇,任凭刺杀行动成功……他只是后军,左军右军才是败战责任啊。
结果就是宋明帝登基,萧道成更上一层楼。
明帝是孝武兄弟,可是清楚萧道成的价值。先是拔擢萧道成为右军将军,又派萧道成平定会稽之乱。
是的,前面说了,宋孝武帝分派了许多儿子成为军阀。宋明帝除掉正统继承太子登基,这些原皇子们并不是那么同意。事实上,他们肯定都是知道,父亲打算除掉叔叔伯伯。即使大哥对这些叔伯的手段激烈一点,也是“合乎上意”啊。
刘宋的宗室之乱,从此再不能平。
而萧道成也顺理成章,踏着众人的尸体往上。
宋明帝登基三年后,萧道成四十岁,终于成为刘宋第二等的军阀头子。
第一流的,是当年主导叛乱,扶明帝上位的刘休仁与其派系。
宋明帝的皇位不稳,权力也不彰显。他能相信的,唯有玄学,鬼神。
他能掌握的,也只有皇宫。
虽然叛乱迭起,但刘休仁的基本国策却是尽量原谅宗室亲王。
宋明帝终日难安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更有人传说,萧道成是“非人臣之相”,“当为天子”。宋明帝猜疑,遂在病重时召回了萧道成。
大家都怕宋明帝越来越好杀,只怕此去大凶。但萧道成表示,“他杀的都是宗室,如果真要害我,不会在这时候叫我回去。我有87%的把握,他是要任命我为顾命大臣。”
于是萧道成就回去了,一屁弹中。
四大顾命,只剩一个姓刘。而这四人的官位也分别是:尚书令、护军,领军,卫尉。
注意到吗?其实都是内朝官职。
就朝廷面而言,萧道成踏上了最高台阶。
但在整个刘宋南朝来说,他的天子之路,才正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