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的野望上兖州之乱胖咪谈三国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16/5629059.html

人苦不知足,贪欲浩无穷。

陈宫作为曹操旧人和吕布谋主,声名颇大。但其真实形象又与演义相去甚远,更类似“野心勃勃”的阴谋家。

陈宫有限的人生,几乎被“无限的叛乱”所贯穿。且历次叛乱,宫均为主谋;如同潜伏暗影、搅动波谲云诡的恐怖恶魔。

对比多方材料,大致可以做出如下推断:

陈宫并不安于谋士之位,他的真正目的、是做一州之主。

最初受客观因素限制,只得做“提线人”;后期随着野心膨胀,乃至弑君自立,鸠占鹊巢。

曹操势强,陈宫便叛迎吕布,欲使布为傀儡;吕布败入徐州,陈宫又欲杀布,自作家门。

本文是系列上篇,围绕兴平年间(-)的“兖州之乱”展开。

本文共字,阅读需11分钟

①“地头蛇”的愤怒

强龙不压地头蛇,好汉不吃眼前亏。

陈宫是兖州的地头蛇。

初平二年(),曹操在袁绍的武力扶持下,击溃黑山贼于毒,入驻东郡,治东武阳。

而陈宫籍贯,恰恰是东郡东武阳县。

他也是在此时被曹操延揽,作为幕僚郡吏出仕。

汉末“三互法”下,本郡人不能担任本郡太守,本州人不能担任本州牧史。

故出身东郡东武阳的陈宫,不可能担任东郡太守或兖州刺史/兖州牧,只得安心服侍曹操。

虽然屈居郡吏之位,但陈宫并不安分,反而大量交结州郡豪强。即所谓“与海内名士相连结”。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魏略》

初平三年()青徐黄巾在地方军阀(应劭、公孙瓒、陶谦)的镇压下,向西流浪至兖州,劫杀任城相郑遂,又杀屯驻东平的州刺史刘岱。流贼势大,向北威慑鲍信,向西兵胁曹操;一时风声鹤唳。

兖州因“黄天泰平”的降临,一时竟出现大面积“权力真空”,这无疑撩动了陈宫的心。

陈宫自告奋勇,作为曹操与鲍信结盟的传话人,力劝鲍信迎接曹操代刘岱牧兖州。

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世语》

两家合兵,在东平寿张县大破黄巾,改编降卒为“青州兵”。

济北相鲍信亦败殁于此战。

如此,兖州在战后出现了三个权力真空的郡国:济北国(鲍信)、东平国(刘岱)、任城国(郑遂)。

注:兖州共八郡国。东郡、济阴郡、山阳郡、陈留郡、泰山郡、东平国、任城国、济北国。

陈宫自告奋勇,串联太守、豪强,本就是打算凭功劳出镇郡国;却不料竹篮打水,两手空空。

注:本州人可以出任本州其他郡国(非出身郡国)的守、相。

陈宫背反魏武,百城皆叛

不久,曹操将治所从“东郡东武阳”迁至“济阴郡鄄城”,却把自己的东郡太守,赏给了“同乡”兼“姻亲”夏侯惇。

夏侯氏和曹氏穿一条裤子,本不足怪。可笑之处是曹操对陈宫的安排,竟令其与惇共守东郡。

夏侯惇是豫州沛国谯县人,出任兖州官职无所避讳;陈宫是兖州东郡东武阳人,按制度约束,他根本不可能在东郡获得任何“官方头衔”。

曹操的吝啬癖性,可见一斑。

陈宫愤怒了,地头蛇心中的烈焰熊熊燃烧。

②所谓“共牧兖州”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陈宫对曹操的不满几乎到了“肉眼可见”的地步,而操并不自觉,反而在兖州作威作福;倚仗袁绍的武力扶持,大肆诛戮地方豪强。

边让、桓邵、袁忠等人皆以“侮慢不礼”被杀。

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太祖,沛国桓邵亦轻之。

及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忠、邵俱避难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曹瞒传》

注:边让出兖州陈留、袁忠出豫州汝南、桓邵出豫州沛国,皆地方门阀。尤其是“边让之死”,令兖州豪族惊惧猜忌。

曹操在兖州肆虐,实际是“狐假虎威”,全靠袁绍的“武力威慑”为后盾。

谓其(曹操)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虑,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幕府(袁绍)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太守、兖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师。--《为袁绍檄豫州》

注:“伤夷折衄,数丧师徒”可以看出曹操征讨于毒,实际是屡战屡败,靠袁绍武力支援才占据东郡。

在兖州地方豪强眼中,袁绍-曹操集团,本就是“外来殖民者”;不好好巴结笼络地方大族也便罢了,居然还敢作威作福,骑在我们头上拉屎?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何况曹操此时、也不过就是个“狗仗人势”的土皇帝而已。

注:曹操在兖州豪强心中的形象,和伪齐的刘豫没区别。如此,则袁绍是万恶的女真贵族,陈宫则成了岳飞、韩世忠一类的大英雄。

魏武在兖州,诛戮名士,豪强震动

兖州豪强的暴乱在暗中酝酿,而点火人便是陈宫。

兴平元年,太祖复征谦,邈弟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魏书七吕布传》

陈宫叛曹,因其“自疑”。

以边让之死,可知宫在背后亦对曹操颇多侮慢,甚至有可能已有“事实上的反叛迹象”。

及天下乱,(宫)始随太祖,后自疑,乃从吕布。--《魏略》

入陈宫法眼者,是流浪在外的吕布。

布自初平三年()杀董卓后溃入关东,先后依附袁术、袁绍、张杨。客居河内时,又与关中军和解,挂颍川太守衔(未知是否实领)。此时麾下数千并州铁骑,养精蓄锐,虎视眈眈。

注:吕布并州五原人,张杨并州云中人,二人皆丁原故将。

陈宫找到镇守陈留的张邈,大力策反。

邈是曹操心腹挚友,操曾以家人相托;袁绍欲杀邈,亦赖操奔走解围。

陈宫策反的言论非常值得玩味:

“曹操不仁,咱们应该“暂且”把吕布迎来,大家“一起统治”兖州。”

宫说邈曰:“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魏书七吕布传》

“权”迎之,“共”牧兖州。

悖逆不臣、惑乱逼人之感扑面而来。

若“权”迎吕布,布至,又当如何?杀布自立?

若“共”牧兖州,则布又如何处置?与虎谋皮?

要注意,陈宫身为兖州东郡人,按制度不能出任兖州刺史/兖州牧。

因此,所谓“共牧”,实际就是陈宫居幕后“提线操纵”,吕布站前台“安作傀儡”而已。

地头蛇陈宫的真实想法,从他策反张邈的言辞中,便可见一斑。

③兖州之乱

枣祗、薛悌、与(程)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

陈宫在兖州“少与名士相连结”,故其存在广泛的人脉基础。趁曹操率主力东征陶谦(),一夫作乱而“百城皆应”。兖州一时化作焦土。

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应。--《魏书十四程昱传》

陈宫叛乱时,整个兖州挂“曹字旗”的,止有四县:

濮阳县,东阿县,鄄城县,范县。

荀彧镇鄄城(曹操家眷所在),枣袛镇东阿,靳允镇范县。

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魏书十四程昱传》

最可忧者是夏侯惇镇濮阳。

因为夏侯惇根本不知兖州已叛,且陈宫此时亦在濮阳。

作为“吾之子房”的荀彧,是个明白人。立刻驰召夏侯惇,令其弃守濮阳,星夜奔鄄城。

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魏书十荀彧传》

濮阳大吏多与陈宫、张邈通谋,若继续留在濮阳,一无所知的夏侯惇必死于非命。

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魏书十荀彧传》

惇忠烈,闻讯率亲随(典韦等)驰赴鄄城,此时鄄城已乱。短兵夜战,诛杀谋叛者数十人,曹操才算避免了“家小被劫持”的惨剧。

太祖家在鄄城,惇轻车往赴,適与布会,交战。--《魏书九夏侯惇传》

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魏书十荀彧传》

荀彧与夏侯惇死保鄄城;逼退前来劫掠的豫州刺史郭贡。

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

程昱作为未参与叛乱的兖州人,在范县、东阿县做“武装串联”;给枣袛、靳允等人做“思想工作”,力劝不降。

其时,范令靳允的家人已被叛军劫持,但允被程昱说服,并未倒戈,兖州才算保全了最后三个县:

东阿、范、鄄城。

昱乃归,过范,说其令靳允。--《魏书十四程昱传》

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魏书十四程昱传》

枣袛、夏侯惇、程昱、荀彧等人,之后皆平步青云,尊贵无比。与其“面对考验,坚守底线”是不可分割的。

尤其是夏侯惇,作为一个“屯田比打仗时间更长”的独眼军官,最后竟位至大将军,其升迁资本基本全靠“兖州之乱”时的忠烈义笃。

注:程昱性格刚戾暴躁,屡次被人诬告谋反。魏武以全兖州之功,皆不置信,优宠有加。

“百城皆叛,卒完三县”。这就是陈宫送给曹操的礼物。算是回馈自己被压制而不得发迹的“报答”。

④袁绍的援手

曹操当死数矣,我(袁绍)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

需要注意的是,兖州之乱的平定,并非依靠曹操,而是依靠袁绍。

只不过魏国建立,需尽力淡化消抹袁绍的影响,但各方材料仍然明确指向袁绍才是“克定祸乱”的功勋。

陈宫叛乱时(),曹操身在徐州,刚刚在郯县以东击败刘备和曹豹,正屠城示威,欲剿灭陶谦。

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魏书一武帝纪》

注:陶谦此时六十有三,老迈病笃,同年即死。

听闻老家被抄,妻小险些被绑缚给吕布,曹操内心是十分崩溃的。

凭此时激战过后的残兵,根本没可能返回镇压。曹操自己的家属在鄄城,兵士子弟的家属可未必都在鄄城。

注:魏武后来出兵以士卒家属为质,囚居一城,我怀疑和“兖州之乱”的教训有关。

兖州沦陷,曹操在徐州的远征军不战自溃,昼夜号泣。即陈琳在檄文中所谓“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没辙了,只能向大哥求救。曹操回到鄄城,找荀彧、夏侯惇、程昱等人商议:

“要不然我把家属送到袁绍那里为质,换来大哥援军,你们看可好?”

此时大家都说好。只有程昱坚持不肯同意。曹操被说服,派人找袁绍“空手”要兵。

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邺。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魏书十四程昱传》

注:所谓“连和”甚为悖谬。曹操此时不过是绍外藩,何谓“连和”?

《武帝纪》与《程昱传》均说袁绍主动“求连和”,而真正命在旦夕者却是曹操。可知此处是曹魏官方干预下创作的秽史。

袁绍听闻“狗腿子”曹操在兖州地界儿瞎霍霍,得罪地方豪强,搞得一州皆叛,非常恼怒。

注:袁绍在冀州笼络豪强,宽以济宽,很有可能也是吸取曹操在兖州的教训。但矫枉过正,又陷入“党争”大祸。

绍再看曹操求援,居然不遣质子,空手白牙,开口就要几万兵马,几乎气背过去。

但绍也并非庸人,各种硍节,仔细思索还是一目了然的。

其一,曹操是袁绍在冀州东南侧安插的外藩,其攻略兖州的兵马,大半来自袁绍赞助;连曹操的兖州刺史都是绍表奏的。若不救曹操,南侧屏障不保,争雄河朔,讨伐公孙瓒就会受阻。

其二,兖州之乱,是张邈兄弟和陈宫迎接吕布。吕布是袁绍死敌,当年绍使人刺杀布,天下皆知。吕布若牧兖州,必会合兵公孙瓒,南北夹击。

吕奉先讨卓来奔,请兵不获,告去何罪?复见斫刺,滨于死亡。--《魏书七臧洪传》

唇亡齿寒,袁绍是不得不救。曹操就是看准了“吕布与袁绍血仇”的关节,才敢不遣质子,空手要兵。

袁曹这对儿贼兄弟,貌合神离,相互利用,是一个赛着一个奸。

幕府唯强幹弱枝之义,故复援旌擐甲

袁绍遣兵救操,在三国汉季是天下共识。这至少可以从两处材料得到强力佐证。

其一是陈琳的名作《为袁绍檄豫州》。其二是朱灵传记。

先说袁绍檄文。

檄文明确说到:兖州之乱,曹操进退失据。袁绍本着“强干弱枝”的道义精神,且“不助叛军”的大义凛然,拯救“屁娃”曹操于死亡濒危,恢复了他的方伯之位。

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即袁绍)唯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布众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是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为袁绍檄豫州》

“彷徨东裔,蹈据无所”,清晰反映了远在徐州的青州兵,人众溃散、归家无路的窘状。

当然,这也能看出袁绍的虚伪。何谓“不助叛人之党”?叛军吕布,是绍死敌。又何谓道义?不得不救罢了。

至于辞令间“援旌贯甲,席卷复征”,则明确涉及了袁绍派重兵南下讨伐叛军。

虽然目前官修史料中,竭力隐藏“曹操受兵于绍”的屈辱历史,但仍然能从部分材料中略窥一二。

关键材料,就是与“五子良将”齐名的朱灵记载。

朱灵无传,附《徐晃传》下,在《于禁传》中也有穿插叙述。

从裴注补录中,能清晰地看到,朱灵本袁绍部将,且深受信赖,甚至为效忠袁绍、而弃家人不顾。而朱灵南下与曹操合兵时间,恰恰是兴平元年(),即兖州叛乱同年。

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魏书十七徐晃传-附传》

虽然史书力图隐讳,将朱灵“将三营”精锐南下,说成是助曹操“讨伐陶谦”,但实际看曹操本阵的三十万青州铁甲,讨伐陶谦又何用朱灵援助?

谢承《后汉书》对曹操“躬破徐方、求救于绍”亦有反映。

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谢承《后汉书》

注:两汉一营为二千人。朱灵将三营,合计六千。与谢承所言“给兵五千”相类似。

朱灵将兵,应该就是南下援曹,而其兵复为于禁所夺。事见《魏书十七于禁传》,文多不载。

我敢断言,兴平元年受命南下助战的朱灵,绝不是讨伐陶谦,而是协助曹操镇压兖州之乱。

这侧面解释了,为何功勋至大、官阶至高(后将军)的朱灵,在《三国志》中无传,仅为附传,寥寥数笔。

也能解释,为何朱灵有大功,却始终不受曹操信任,反而被曹操心腹于禁“毁营夺兵”。

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魏书十七于禁传》

从兖州之乱的时间(),能明确推知,朱灵并非主动投靠曹操,其本传所谓“倾心曹公”完全是“不得不为”的秽史。

灵曰:“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遂留不去。所将士卒慕之,皆随灵留。--《魏书十七徐晃传-附传》

真实目的、就是为了掩盖兴平元年“曹操受兵于袁绍”的真相。

⑤小结

兴平元年()的兖州叛乱,实际是出身东郡地方的豪强陈宫,自恃功大,却“不得发迹”的报复行为。

边让之死,不过是兖州门阀的“反叛借口”。其真实目的,是拥立一个无根基、无资望、且出身寒微的外乡傀儡。

边地武夫吕布,便是兖州豪强集团相中的代理人。

注:这与兴平元年()刘备牧徐州“异曲同工”,皆“地头蛇”拥立的“外乡话事人”的行为。

陈宫作为兖州豪强中表现最激进、野心最昭彰的代表,“连结海内名士”,煽动张邈叛乱的重任,也就当仁不让了。

“一夫作乱,百城皆应”时,虽有夏侯惇、程昱、荀彧等人死战不降,但“兖州之乱”的平叛元勋,却并非曹操,而是袁绍。看陈琳《檄文》以及朱灵引注材料,便一目了然。

至于曹操“空手白牙”讨要军队,无疑是利用了袁绍和吕布的矛盾,逼着袁绍向形势低头,为自己火中取栗。

奸雄之名,不为虚言。

关于“陈宫的野望”系列下篇,明后天发布。主旨围绕陈宫在徐州策动的三次叛乱展开。到时欢迎捧场。

愿本文为读者朋友带来些许收获。

我是胖咪,希望你幸福。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