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战略防御工事,长期以来备受 《魏书·世祖纪》载:“(太平真君七年六月)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九年二月)罢塞围作。”根据这一记载,学界对北魏“畿上塞围”分布、走向提出三种看法:其一北线说,“塞围”分布于北魏前期京畿北缘。此说可追溯至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一书,今以朱大渭《北朝历代建置长城及其军事战略地位》一文最为典型。他们虽认同“塞围”绕经平城北方,但对东西两端具体位置却看法各异。其二南线说,坚持“塞围”分布在北魏前期京畿的南缘。寿鹏飞《历代长城考》率先提出此论,罗哲文《长城》、景爱《中国长城史》、艾冲《中国古长城新探》等亦持此说。但各家意见并不统一,主要分歧是“塞围”在今山西省境内的具体走向以及西端终点的位置。其三环状说,以高旺《内蒙古长城史话》为突出代表,主张“塞围”呈环状布局,将京畿地区包围其中。
首先对“畿上塞围”的真实语义进行疏解。
“畿”,特指古代王者或皇帝直接管辖的地域,即中央政府直管之区。从空间观念上讲,“王畿”“京畿”地理范围是以都城为中心的方圆千里的甸服区域。北魏“畿上塞围”之“畿”是国都平城与“畿内的合称,而畿内则指平城以外、甸服以内的广大环形区域”。北魏前期京畿地区正是“畿上塞围”所要拱卫的地域。
“上”,今存两种看法。其一谓“上”有“外”“北”之意;其二谓“上”乃“边”“边缘”之意。将“上”释作“北”,实系对《汉书·翼奉传》古人注语之曲解。而所谓“边”“边缘”之意,类比《史记》《汉书》等史籍中含“上”史例之本意,颇为恰当。而且“上”与古代地名连用时,指示的方位多在地理实体南侧。
“塞”,《说文解字》曰:“塞,隔也。”即阻隔之意。杜预称:“城郭墙堑谓之塞。”“围”,《说文解字》曰:“围,守也。”意即防守。“围”,又释作“围子”,乃防御工事的一种。据此,“塞围”可视作捍卫北魏前期京畿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学界多释为长城。
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七月,迁都平城,“八月,诏有司正封畿,制郊甸”。道武帝此诏旨在划定京畿辖境,确立京畿即司州的行政区域。对于北魏平城时期京畿范围,长期以来学界援引《魏书·食货志》所载四至,实是“畿内之田”范围,即京畿内部农业经济的分布区域。据此考定北魏京畿范围明显会出现偏差,最终推论出的“畿上塞围”分布走向难以符合历史实际。而《元和郡县图志·河东道·云州》下“后魏道武帝又于此建都,东至上谷军都关,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以为甸服”之语,虽基本正确,但仍显简略。因此,对北魏平城时期京畿范围的厘定,还应进一步考究。
征诸史籍,北魏平城时期京畿地区轮廓基本明晰。东界抵军都关,即今关沟北侧八达岭附近;西至“河”,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麻池古城至山西兴县段黄河;“北至五原”,则指其北界抵五原城北侧的泰常八年长城一线;至于南界,《元和郡县图志》称“至中山隘门塞”。隘门塞,《水经注·滱水》载:“滱水自[灵丘]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设隘于峡,以讥禁行旅。”《元和郡县图志》灵丘县条云:“隘门山,亦曰隘口,在县东南十五里。”两相参照,隘门塞约在今灵丘县城东南20里门头峪。不过,隘门塞仅是京畿南界东段地标之一。《魏书·灵征志》载,孝文帝太和九年(),“司州灵丘、广昌镇霣霜”。则京畿南界东段当自“隘门塞”向东伸至广昌镇境,抵今涞源县五回岭近旁。南界中段位置,当北魏雁门郡辖境。雁门郡,《魏书·地形志》《魏书·食货志》明言太和十八年前属司州。北魏雁门郡治广武县(今山西代县阳明堡镇古城村),下统原平、广武两县,略当今山西繁峙、代县两县全境和原平市崞阳镇—轩岗镇—宁武县城以北区域。至于南界西段,《魏书·尔朱荣传》云:“北秀容既在划内,差近京师,岂以沃塉更迁远地。”“划内”即“北魏畿内之地”。若此,北秀容川应在京畿之内。至于其区位,王仲荦指出:“盖北秀容川东西六百里,南北四百余里者,大要包括今晋西北之朔县、神池、五寨、保德、岢岚诸县地。”然而《魏书·尔朱智虎传》又言,尔朱智虎“与兆俱走,献武王擒之于梁郡岢岚南山”。梁郡,北魏时一直为尔朱荣家族封邑,祖辈子侄世袭梁郡公或梁郡王,郡治约在今平鲁区陶村乡马关河流域。岢岚县,北魏时治今岚县岚城镇北。凡此,京畿南界西段当在今岚县、兴县两县北境。
关于“畿上塞围”的空间布局特征,《魏书》称其“广袤皆千里”。但在实际构建过程中,因京畿北缘已存在泰常八年长城,加上西临黄河天堑,均无再筑墙垣的必要,所以仅需在京畿地区东、南两边构筑墙垣即可。因此,太平真君七年至九年构筑的“畿上塞围”实际分布于北魏前期京畿地区的东、南两侧边缘地带。
结合文物考古资料,辅之自然山川形势,“畿上塞围”的实际走向大体是:东端起于今延庆区南境八达岭,沿军都山、西山向西南曲折延伸至东灵山;而后顺太行山北段山区蜿蜒,经涿鹿县南部群山、小五台山、蔚县东南部山区,伸入涞源县。穿越县境东部山梁,旋自五回岭附近转而向西,进入山西灵丘县境,途经狼牙山、太白山、沙河源头分水岭。继而凭依繁峙、代县两县境五台山山险,遂西入原平市境。迤逦向西,伸入宁武县,跨越恢河,经余庄乡榆树坪村、正洼村。其后,顺管涔山山脊向西南蜿蜒,至桦林沟,折西行,经芦芽山南端荷叶坪,进入岢岚县。循岚漪河北岸,随地势向西延伸,历经王家岔乡、岚漪镇、阳坪乡北部、温泉乡北涧沟村,西入兴县境。继续沿岚漪河北岸向西,经魏家滩镇、瓦塘镇,抵达裴家津村附近。
太平真君七年至九年,京畿地区东缘、南缘“塞围”竣工,实现了太武帝“畿上塞围”的规划理念。东缘、南缘的“塞围”与西缘的兴县至包头市麻池古城段黄河天堑、北缘的泰常八年长城紧密组合,从而在以平城为中心的京畿地区四边构建起一道不规则的环状“塞围”长城。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地理学研究”(19ZDA)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