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词到底要不要遵守格律为什么有人老拿格

中国诗词的神奇之处在于,即使你不懂它的意思,读起来也能朗朗上口,能感觉到他的美妙之处,即闻一多先生所云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之一的音乐美。试以仄起仄收为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要一句之间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还要平仄相对。并且,二三句之间还要“相粘“,第二句开头和第三句平仄一样。平仄交替,保证了句子的音乐美。古人制定平仄交替的规律不是偶然拍脑门之举,是几百年间语言发展的结果,是规律的总结,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平仄最早是那些译经的和尚们发现的。早期的佛典大部分佶屈聱牙,读起来磕磕碰碰不友好,而有些则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于是,他们用这个指导佛典的翻译,取得了巨大成功,后期翻译的佛典则平畅许多。进而被文人利用,以周颙为代表,发现平仄交替对于诗文创作的意义。这是中国语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延伸阅读:永明体。“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南齐书·陆厥传》。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近体诗从南朝永明体发端,经过初唐沈宋(沈佺期、宋之问)定型,再到盛唐一批神兽的实际创造,已经成熟得臻于化境。没有格律,成就不了近体诗,没有近体诗,不会有词(至少不是我们现在能膜拜的宋词)。而诗词,就是我们中国诗歌的发展树。经过唐诗宋词的肇造,格律已经成为诗歌固定的范式,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苏珊朗格)。至此,形式与内容牢牢结合,只有无知者敢于无畏地藐视形式。格律是诗词的基本法,是游戏规则。不遵守游戏规则,就别玩这个游戏。历史上不那么遵守规则的人有很多,如苏轼、汤显祖,但人家伟人如此,不像当今有些连诗词门都没入的人把格律看得一文不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