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真有一员猛将单骑突阵吗敌人为何不

编者按:中国传统小说、评书等为了表现某位猛将兄,经常以其人“单骑突阵”来显示武勇。往往是一人单挑一群人并获胜,在现代网络小说里,这叫做“龙傲天”手法。可是抛开完全为文人杜撰的演义不提,中国传统的正史----《二十四史》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战例。难道史官们也犯了夸大其词的毛病?历史上真实的“单骑突阵”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南史·薛安都传》:“贼兵大合,轻骑挑战。安都瞋目横矛,单骑突阵,四向奋击,左右皆辟易不能当,杀伤不可胜数,于是众军并鼓噪俱前,士皆殊死战。虏初纵突骑,众军患之。安都怒甚,乃脱兜鍪,解所带铠,唯著绛衲两当衫,马亦去具装,驰奔以入贼阵,猛气咆勃,所向无前,当其锋者,无不应刃而倒。贼忿之,夹射不能中,如是者数四,每一入,众无不披靡。”首先是基本史料的分析。这段话初读似乎是说的两件事,但是联系上下文,描述的应该是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薛安都率领的南方士兵在面对北魏的骑兵时,最开始士气低落。薛安都为了鼓舞士气,就决定单骑突阵。经过几次突击,敌军士气遭受打击,己方士气提升,遂击败敌人。这跟李敢的战例类似。李广带领的四千骑兵遭到匈奴四万骑兵的包围,“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不只是士气加成,这条史料还反映出了一个与薛安都例子一样的问题:李敢的几十骑兵是怎么在数万敌军骑兵之间存活下来的?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常识:任何水准以上的步骑兵方阵,没有哪位猛将兄能只靠自己一个人就能击溃。如果不是史官的夸张手法,上述例子存在的唯一可能就是:不是正面冲击,而是绕圈子。熟悉古代军事史的人都知道,古代打仗不是像影视剧里一样一窝蜂,而是有着具体的方阵。而不同的方阵之间都有间隙,以便与通行。李敢与薛安都所做的,很可能利用这些间隙,围着方阵绕圈子。那么有一个问题来了:敌军怎么就任凭猛将兄们装x呢?原因也很简单----不值当为一个人而破坏阵型。虽然猛将兄们耀武扬威实在气人,但是如果因此而出动大队人马击杀猛将兄,那么就很可能被对方趁己方阵型散乱之际偷袭,这是得不偿失的。可是如果不杀杀猛将兄的嚣张气焰,对己方士气也是一个打击。这种时候,一般有两种应对方式。一是派出己方的猛将兄与之单挑放对。《资治通鉴》:“秦王坚自将讨张平,以邓羌为前锋督护,帅骑五千,军于汾上;平使养子蚝御之。蚝多力趫捷,能曳牛却走;城无高下,皆可超越。与羌相持旬馀,莫能相胜。三月,坚至铜壁,平尽众出战,蚝单马大呼,出入秦陈者四、五。坚募人生致之,鹰扬将军吕光刺蚝,中之,邓羌擒蚝以献,平众大溃。秦人称邓羌、张蚝皆万人敌。”张蚝的行为,与薛安都如出一辙。当然,好在苻坚手下有两个“万人敌”级别的猛将兄,一同出马,生擒张蚝。如果上述方法不奏效,还有一个就是远程攻击。比如薛安都的例子,“贼忿之,夹射不能中”。但你调动远程部队去专门攻击一个人,其实也是被对方破坏了作战结构和战术节奏。所以综合上述分析,当时真实发生的事很可能是这样的:薛安都发现己方士兵士气低落,于是决定单骑突阵。目的有两个,一是直接提振士气,如果能单挑并杀死几个敌军骁将,那就再好不过了;二是如果敌方军阵为攻击自己而出现队形混乱的局面,则己方可趁机攻击。薛安都单骑围着敌军步骑兵方阵绕行,想要与人单挑。由于不值当为一个人而破坏队形,对方指挥官决定不理会,只派出几个自己阵营的骁将出阵单挑,都被薛安都杀死(当其锋者,无不应刃而倒)。薛安都绕了几圈,没达到自己最终的预期效果(引诱对方破坏其阵型),但是达到了第一个目标(于是众军并鼓噪俱前,士皆殊死战),就退了回去。这样来说的话,其实就是一群人看着薛安都装X……薛安都在突阵之前,“乃脱兜鍪,解所带铠,唯著绛衲两当衫,马亦去具装”,把人马盔甲都去了。除了显示武勇之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考量:他是去挑战提振士气的,不是死斗,而是打了就跑的战术。通过杀死几个敌方骁将,如果能引诱对方大队人马对自己进行追击,那么己方士兵就可趁着对方阵型混乱这一时机发动反冲锋。这种情况下,敏捷比血格重要。套用网络上那句话“装了X,就跑,真过瘾。”但是临阵战斗这种事,杀与反杀只在一瞬间。《隋书》:“钟葵亚将王拔骁勇,善用矛,射之者不能中,每以数骑陷阵。义臣患之,募能当拔者。车骑将军杨思恩请当之。义臣见思恩气貌雄勇,顾之曰:“壮士也!”赐以卮酒。思恩望见拔立于阵后,投觞于地,策马赴之。再往不克,义臣复选骑士十余人从之。思恩遂突击,杀数人,直至拔麾下。短兵方接,所从骑士退,思恩为拔所杀。”注意,这里记载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两部分。符合本文主题“单骑突阵”的是王拔,而此处的主角是杨思恩。“思恩望见拔立于阵后”,杨思恩不是在王拔突阵的当口反击,而是主动攻击处于冷却状态的王拔----这是斩首行动。但是“再往不克”,两次突击都失败了。这就使得杨思恩处于一个极其不利的局面——斩首行动最重要的就是突然性,而经过这一顿折腾,这一优势荡然无存。更要命的是,当第三次突击的时候,本来应该给杨思恩提供掩护的己方骑兵临阵退却了。这就使得杨思恩一人独自面对准备充分的敌人军阵,对方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他这里,所以最后落得个失败被杀的结局也就不奇怪了。当然,这类单骑冲阵的风险极大,即使是猛将兄也不一定能全身而退,比如杨再兴的例子。“(绍兴十年七月)八日己酉,岳飞及金人兀术战于郾城县,败之。杨再兴单骑入虏阵,欲直擒兀术,不获,杀数十百人而还,身被数十枪。”当然杀伤百十人是史书的夸张。其实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史书中常见的“英雄决定论”,把所有功劳都归功于主角。《南齐书·周盘龙传》:“盘龙子奉叔单马率二百余人陷阵,虏万余骑张左右翼围绕之,一骑走还,报奉叔已没。盘龙方食,弃箸,驰马奋槊,直奔虏阵,自称“周公来!”虏素畏盘龙骁名,即时披靡。时奉叔已大杀虏,得出在外,盘龙不知,乃冲东击西,奔南突北,贼众莫敢当。奉叔见其父久不出,复跃马入阵。父子两匹骑,萦搅数万人,虏众大败。”这段话其实已经漏了破绽,因为前后矛盾。我们来看这三句话:1.“奉叔单马率二百余人陷阵”,2.“盘龙方食,弃箸,驰马奋槊,直奔虏阵”,3.“父子两匹骑,萦搅数万人,虏众大败”。看出问题了吗?前文已经明确提及周奉叔是带着多精锐骑兵突阵的,到最后就成了这两人的功劳。事实上,根据这一句以及常识来说,第二句周盘龙的突阵,应该也是有数百精锐骑兵随行的。所以“大杀虏”、“乃冲东击西,奔南突北,贼众莫敢当”这一效果的达成不只是这两个传主的功劳,更是在他们左右随行护卫的几百精锐骑兵的功劳。如果是这样的话,先不考虑敌军人数的夸大问题,就算真有几万人,同时实际接触的其实也就几百人。如果猛将兄带着几百亲卫队冲击,其实是很安全的。毕竟,自己单枪匹马冲击诺德方阵是一回事,带着五十斯瓦迪亚骑士冲击是另一回事。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超重装轻骑兵,任何媒体或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0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