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简牍笺素函札缄,长知识,

书信属于应用文的范畴。书信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特殊的魅力。古代散文中许多名篇都是书信体的佳作,例如:乐毅《报燕王书》、李斯《谏逐客书》、司马迁《报任安书》、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李陵《答苏武书》、李白《与韩荆州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等,以及现代作品,如《两地书》、《傅雷家书》等,都是名著。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解说与“书信”有关的一组词语。

在古代,“书、信”二词有别,“书”指函札,就是信件;“信”指使人,就是送信的使者。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时称为“书”,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等。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例如“情书”“家书”等。

信——“信”字从人从言,是个会意字,即所谓“人言为信”。本义是言语真实,诚实。《说文》:“信,诚也。”“信”字的本义是信实、信用。《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是古义。

“信”的今义为书信。乍看起来,“诚实”和“书信”这两个意义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并非如此。“信”由“诚实”引申为相信,又引申为信使,因为只有相信的人才能作为信使。遇有紧要的话,必须派可靠的人带去,就称这人为“信”。《世说新语·文学》:“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其中的“信”就指传话送信的人。杜甫《寄彭州高适、虢州岑参》:“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这里的“书”,指书信。“信”指信使。“将”就是“传送”的意思。至于“信”指书信,那是比较晚的事情了。

“信”又引申为音讯。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之一:“西忆岐阳信,无人遂欲回。”又由“音讯”引申为书信。《南齐书·张敬儿传》:“得家信云,足下有废立之事。”这样看来,“信”的现代义书信是由“信”的本义“诚实”演变来的,只不过由形容词变成了名词。

现将古代书信的各种名称介绍于下:

1.简——古代在纸张发明之前,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称为“书简”,指信件。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老祖宗拿竹子当纸往上面写字,称之为“竹简”。在书写之前,要挑选青竹筒在微火上烤炙使之脱水,就是把竹筒的水分蒸发出来。经烤灼,竹筒表皮渗出水滴,犹如人体“出汗”。经烘干的竹简易于书写,且不易为虫蛀。故称经烘烤处理过的竹简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籍。

2.牍——古时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叫作“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文章,有明确规定:政府写诏书律令不得宽于三尺,民间写书信不得宽过一尺。故书信又名“尺牍”。

3.柬——与“简”通用。是书信、名片、帖子之类的通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4.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一尺见方的白绢(或白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为书信代称。

5.笺——原指供题诗作画用的精美小竹片。一般信纸也称为“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也指写信或题词用的纸,如“便笺”“信笺”等)

6.函——原指封套。古代寄信用鱼形木匣递送,这种木匣称为“函”。后称信件为“函”,如“函件”“信函”“来函”“公函”等。

7.札——原指古代书写用的小而薄的木片,后指书信,如“信札”“书札”“手札”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7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