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并没有用空城计打退司马懿,史上空城

白癜风皮肤病专科医院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诸葛亮并没有用空城计打退司马懿,史上空城计另有其人

文/张秀阳

空城计是兵法“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一计,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成为一句俗语。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

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司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

事实上,诸葛亮并没有摆过空城计。街亭之役,魏方主帅是张郃,而非司马懿,孔明根本无法以“空城计”吓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司马懿。《三国志·蜀·诸葛亮传》:“(后主建兴)六年春,(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严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

司马懿当时在哪里?《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上言之甚详:“(就在街亭之战爆发的)太和二年春,正月,司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斩孟达。申仪久在魏兴,擅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执之,归于洛阳。”

原来,当诸葛亮率众与张郃拒战于街亭之时,司马懿远在数千里以外的洛阳,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所以,诸葛亮空城计件本身是虚构的。

诸葛亮空城计其实是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是为了显示诸葛亮的计谋多端,同《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有关。

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此事虽是小说家演义,然而中国古代历史上,真的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中国古代最早的空城计发生在春秋时期郑国的都城,即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市。

据《左传》等书记载: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看上了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庄公二十八年,即公元前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在抵达郑国桔秩门(即国都远郊的大门)后,摆开了阵势。

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

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此后,中国历代用空城计退敌的例子多见于史书,三国是吴江陵太守黄盖守武陵,南北朝时北齐祖珽守徐州,唐朝张守珪守瓜州,宋朝马知节守延州,明朝王仪过清源,都是成功的空城计的典型战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