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家大族的陈郡袁氏家族,非常注重家族文化修养。与其他家族不同的是,陈郡袁氏家族在家族初兴时,便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三国时期的袁涣便有文集,此后他的子孙传承这一优良家学,在文学、史学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世代的累积,使得家族的文化积淀深厚,陈郡袁氏家族在文化上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陈郡袁氏家族文化的繁荣除了家族成员的努力外,与家族传承下来的家风也有莫大关系。钱穆先生《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一文中说:“当时门第传统共同理想,所希望于门第中人,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第,不外两大要目: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陈郡袁氏家族也不例外,传承优良家风,家族成员在良好的家风影响下积极进取,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文学家,史学家,家学传承绵延不断、代有才人出。
一、儒道兼修、儒玄相融
陈郡袁氏家族的儒学修养很高,儒家思想影响着整个家族。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陈郡袁氏家族顺应这一潮流,在其家族文化中体现着非常明显的儒家思想和玄学思想相融合的特点。
陈郡袁氏家族成员的儒学修养比较高,对儒家经典很熟悉,为不少儒家经典作注,如袁准“以儒学知名,注《丧服经》”。袁准曾著书十余万字,为《易》《周官》《诗》作传,在陈郡袁氏家族成员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地方体现了儒家思想,如袁准《袁子正书》中就有儒家仁政爱民和“礼”的思想:“所谓仁者,爱人者也。爱人,父母之行也。为民父母,故能兴天下之利也。所谓义者,能辨物理者也……礼者,何也?缘人情而为之节文者也。严父爱亲之情也,尊亲敬长之义也。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
陈郡袁氏家族恪守儒家忠君爱国想想,袁涣刚正不阿,能够直言进谏,得到曹操的信任,他去世后,曹操痛哭流涕。袁环上疏复兴国学,十分有远见;袁乔劝桓温伐蜀,出谋划策,取得胜利;袁山松更是为国捐躯,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
陈郡袁氏家族在不同方面坚守着对国家的忠,正是家族的忠义,赢得了朝廷信任,也使整个家族仕途比较顺畅。
陈郡袁氏家族注重孝道,袁山松在孙恩作乱中抗敌而死,他的儿子袁廓之因为父亲的惨死而十分伤心,袁山松生前非常喜欢音乐,袁廓之便立誓终身不再听音乐,布衣蔬食足不出户,可见他对父亲的孝。此外,袁耽之子袁质也十分孝顺,《晋书·袁质传》记载:“质字道和……及质,又以孝行称。”
陈郡袁氏家族对古代传统的礼教非常重视,他们家族成员不少人反对当时社会违背礼法的行为。袁准的《袁子正论》中有不少对当时礼仪制度的解释,如他强调要遵循“同姓不同娶”的原则,在丧服礼仪上也应符合“礼”的规定。
魏晋之际,玄学兴盛,陈郡袁氏家族顺应这一潮流,在坚守儒家学说的同时也积极接受玄学思想,家族成员的玄学思想十分明显。袁宏著《名士传》三卷,把名士分为正始名士、竹林名士和中朝名士。可见他的玄学修养已经比较好了。袁准与嵇康、阮籍这些名士交好,曾请求向嵇康学习《广陵散》,嵇康未同意,但足见袁准与这些玄学家有一定往来。
袁山松也有一定的玄学修养,魏晋时期盛行玄学清谈,清谈一般是对一些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进行的讨论,有很多士人都参与讨论,他们把清谈视为高雅的事情,经常组织论辩和演讲,袁山松在书信《答桓南郡书》中与桓玄辩论“啸”与“歌”谁胜于谁的问题,袁山松认为“歌”胜于“啸”,因为“歌”更能表达思想感情,而“啸”不能。
袁山松讨论的问题实际上是清谈中“言”和“意”的关系问题,魏晋时期,对于言意关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言不尽意”说,第二种是“言尽意”说,第三种是“得意忘言”说。袁山松的观点是第二种“言尽意”说。可见,袁山松不仅积极参与玄学清谈,而且他有良好的玄学修养。
陈郡袁氏家族身上体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儒玄相融的特点,朱华《东晋南朝高门袁氏研究》一文中曾指出:“陈郡袁氏还非常注意儒玄的圆融关系,强调明教与自然的一致性,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一点在陈郡袁氏许多家族成员身上都体现出来了,如袁宏,楼宇烈在《袁宏与东晋玄学》一文中也指出袁宏在儒道关系问题上,认为“道明其本,儒言其用”,将儒学与道家学说统一起来,认为其各有用处。
在袁宏的诗中也体现出他儒玄相融的思想,他的《咏史诗》表达自己的抱负,渴望建功立业,而在他的《从征方头山诗》和《采菊诗》中则体现出他的玄学思想,仿佛要离开尘世,隐居山林。儒家思想和玄学思想在袁宏的思想中体现得都比较明显,这两种思想相互交融,形成袁宏乃至陈郡袁氏家族成员的思想特色。
二、顺时保身、达时应变
汉末动乱,战争不断,魏晋时期,国家分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陈郡袁氏家族能够保全自身,且不断向前发展,其家族成员大多做官且能够善终,这和其家族成员的性格、处事原则和政治选择有很大关系。
陈郡袁氏家族成员性格恬淡,东汉袁滂为司徒,虽位列高官,但是他性格恬淡,不喜欢谈论人之长短,能够在朝廷中立身。三国时期的袁涣为袁滂的儿子,他和父亲性格相似,袁涣为贵公子,但是与其他无视法度的子弟不同,他喜欢清静,举止守礼,被人称赞。
可见陈郡袁氏家族成员性格比较清素,他们这样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使得他们在当时社会中能够保全自身且对整个家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后的家族成员。
与陈郡袁氏家族本为一个家族的汝南袁氏家族,其家族成员性格及为人处世方法和陈郡袁氏家族成员十分不同。东汉时期汝南袁氏家族“四世五公”,非常显赫,但是并没有一直将家族的荣光延续下来。其家族成员追求奢侈,袁绍、袁术两兄弟更是充满野心,急功近利,最终导致他们的失败,而整个家族也为之没落,这和他们的处事原则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陈郡袁氏家族能够在乱世中立身也和他们的政治选择有非常大的关系,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有不少家族都在乱世中受到打击,有的甚至衰落下去,而陈郡袁氏家族和这些家族不同,不但没有衰落且一直不断发展,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其家族成员在政治选择上比较明智。三国时期袁涣曾在曹操那里任职,并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视,袁涣去世时,曹操痛苦不已,可见曹操对袁涣的重视。
袁涣的从弟袁霸、袁敏都得到曹操的任用。袁涣的儿子袁侃、袁奥也都在曹魏入仕,可见在魏初他们亲附曹操。高平陵之变时期,陈郡袁氏家族成员袁亮参与了司马昭废曹芳的事情,可见在当时,陈郡袁氏家族部分成员已倒向司马氏。
袁准因为世事多险,不敢求进,可见当时政治形势之危险,他的保守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己。入晋以来,陈郡袁氏家族成员入仕者较多,且为国建功立业者不少。袁乔曾劝桓温伐蜀,并立下战功,并封为龙骧将军。袁山松为国杀敌,以身殉国。
他们的忠君爱国得到朝廷的信任。不仅如此,陈郡袁氏家族成员还和当时的望族交好,如袁宏曾与谢尚交好,得到过引荐。陈郡袁氏家族和其他望族的友好关系有益于其家族的发展。
综上,陈郡袁氏家族在乱世中能够保全自己,他们为人处世比较低调,同时能够达时应变,顺应时代潮流,使得他们一族得以延续发展,这是陈郡袁氏家族与其他在乱世中迅速衰落的家族不同的地方。
三、博学好学、文史皆善
士族阶层要巩固家族地位,也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陈郡袁氏家族在发展之初便是一个有着较高文化修养的家族。他们不仅在朝中有一定的地位,而且擅长诗文,有的还会修史,是一个博学之家。
陈郡袁氏家族博学之士非常多。很多人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过人之处。如袁山松年轻时就很有才名,博学且擅长写文章。袁耽年少时便有才气,被当时的士人所称赞。袁湛年少时也很有操守。袁宏年轻时便写出了为人称赞的《咏史诗》。这些在很小年纪就表现出过人之处的人,成年后的成就也非常高。袁山松作《后汉书》百篇,有山水游记《宜都记》,还有不少其他文学作品,袁宏更是有文采,被称为“一时文宗”。
陈郡袁氏家族成员好学,还表现在他们爱读书且读书非常多。袁豹“博学善文辞,有经国材。”《世说新语》:“若使殷仲文读书半袁豹,才不减班固。”可见袁豹读书之多,在当时已经很出名了。
陈郡袁氏家族在儒学方面的成就很高。袁准“著书十馀万言,论治世之务,为《易》《周官》《诗》传、及论五经之义,圣人之微言,以传于世。”可见袁准在儒学方面成就很高。
陈郡袁氏家族还修史,我国的修史历史前后大概分为两个阶段,私人修史和官方修史。隋文帝禁止民间修史,隋唐以后有专门的机构修订国史,自此我国历史多是官方修订。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修史并不兴盛,有不少私人修史,如这一时期著名的《三国志》《晋书》等都属于私人修史。
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史书都是私人修订的,如《史记》《汉书》《后汉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宋书》《南齐书》《梁书》《魏书》等,此外还有许多私人修订的史书未能流传下来,可见在魏晋南北时期我国私人修史是比较兴盛的。
陈郡袁氏家族出了两位非常著名的史学家,一是袁宏,一是袁山松。袁宏创作的《后汉纪》是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共三十卷,记录了王莽末年到三国时期刘备称帝,约两百余年的历史。
他曾在《后汉纪序》中写到自己修史的原因和经过,从他的序中可以看出为了这部史书,他查阅了很多书籍,努力写了八年,依然“疲而不能定”,为这部史书注入了大量心血。
袁山松《后汉书》也是一部史学著作,为八家后汉书之一,但没有保留下来,只存有几篇文章。范晔的《后汉书》中就有杂糅了袁山松史书的内容,我们现在只能从范晔的史书中体会袁山松书中的精髓了。
总结
陈郡袁氏家族文化特征明显,其家族以儒学立身,且儒道兼修,形成了他们儒玄相融的思想特色;家族成员性格恬淡,为人处世比较低调,能够在乱世中保存自己,在动乱的社会中,他们的政治选择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达时应变,使得家族能够在乱世不断发展;家族成员中博学好学之人非常多,擅长文史,是一个文化世家;此外家族成员还有人精通音乐、书法,在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正是这样的家族文化,根植于家族成员的血液中,使得陈郡袁氏家族能够延续其荣光,最终成为一流世家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