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南齐书 >> 南齐书简介 >> 江陵古代僧人

江陵古代僧人

北京皮肤病医院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71978.html

佛教信仰是一种十分普遍而又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佛教对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社会风俗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时也对政治具有某些影响力。佛教自两汉之际初传到汉地时起,即与中国古都关系密切,如安世高译经、白马寺的修建等中国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古都。佛教向内地传播的途径也多是以古都(如长安、洛阳)或中心城市向周围地区扩展,渐次渗入一般城镇和山乡,就这个角度来说,是否可以认为,中国佛教的生长点实发端于中国的古都。在国外,如尼泊尔的加德满都、日本的奈良、泰国的曼谷等,也都是历史上佛教兴盛之都。

▲敦煌写经(荆州竹林寺):梁武帝天监五年(年)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一(大英图书馆收藏斯坦因敦煌手稿编号S.81)

在佛教传入汉地后的漫长时期内,中国古都佛教似以西安、洛阳、南京、北京、江陵、大同、邺、开封、杭州等为盛,正与道安所谓“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1]之言相合,这也是佛教所以依傍古都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是历代封建帝王“坐致太平”[2]的需要。因而,研究中国古都,佛教文化的研究实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江陵作为著名古都(近被列入中国十大古都之一)[3]和历史文化名城,其整体凸现出的历史文化特色,包孕诸多相互交融的历史文化个性,佛教文化亦是这种历史文化个性的特征之一。基于此,本文拟就江陵古代僧人作些粗浅的探讨,以为引玉之举。

一、古代游居江陵和江陵籍的僧人

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江陵。至清代,据高僧传和有关佛教史籍的记载,先后在江陵传教、游学、居住和江陵本籍的僧人,按目前所得的不完全统计,留名于世者共有人。僧人在各个时代居留江陵的消长情形,可依朝代划分如下:

东汉1人东晋19人刘宋44人

齐14人梁12人陈3人

后梁14人隋18人唐63人

荆南6人赵宋10人元4人

明23人清34人

这些僧人中,有人是被载入梁、唐、宋三朝高僧传的高僧,占这三种高僧传所载僧人人的8.25%,其中,《高僧传》载66人,《续高僧传》载58人,《宋高僧传》载34人。在《高僧传》所载东汉至南朝梁代的位高僧中,有12.4%的高僧游居过江陵,比例是很高的。僧人除单独游居江陵外,还有僧团领袖带领僧众集体留居江陵的,这样的僧团,少者十人,多者上千人。如:

东晋

昙摩耶舍三百人

竺法汰四十人

慧远数十人

法遇四百人

后梁

法京千余人

罗云十人

法安十人

慧耀三十人

惟善百余人

松青数百人

这些未留下名姓而在江陵居住过的僧人,总数不下二千余人,从人数上亦旁证了江陵佛教在各代所达到的规模。此外,南北朝时期南齐江陵籍高僧昙度,在山西平城大开讲席,领众亦达千余人。

历史上,还有12名外国高僧到过江陵,其中安息1人、罽宾(今克什米尔境)4人、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境)1人、天竺(印度)2人、扶桑(日本)1人、康居(原苏联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1,人、波斯1人、国别不详者1人。外国僧人到江陵,相对集中于东晋、刘宋两朝,分别为3人和4人,此后逐渐减少。除外籍、外地的高僧外,江陵本籍的高僧有35人。在所有这些僧人中,有许多是对中国佛教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著名高僧,堪称佛门巨子,如道安、慧远、法显、佛陀跋陀罗、求那跋陀罗、智??、玄奘、神会、慧赜等。还有6位僧人位居显赫的荆州、荆南僧正(僧主)之职,他们是南齐的僧慧、慧敞,南梁的慧球,后梁的僧迁、法京,荆南的齐已。

二、僧人云集江陵的主要原因

1、帝王重臣的崇佛古代众多著名僧人之所以云集江陵,与帝王重臣的礼佛有直接关系。东晋权臣桓温镇牧荆州时,于永和六年(年)躬身顶拜荆州金像,倾动邦邑;[4]还曾邀天竺法汰于荆州治病。后其弟桓豁于兴宁三年(年)二月接任荆州剌史,又请道安住江陵。[5]东晋末年,慧观到荆州,司马休之建高悝寺以居,使夫荆楚之民。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伐休之时至江陵,倾心接待慧观,并与其第三子刘义隆(即宋文帝)交游。[6]对“朝廷所下制度,意不同者,一不遵承”的南谯王刘义宜,携求那跋陀罗同行荆州,一住十年。[7]因此,南朝宋一代,高僧风至江陵者44人。其后,即位于江陵的南齐和帝,于中兴元年()五月驾临竹林寺禅房,宴群臣;[8]南梁元帝亲建天宫、天居二寺,供养千僧,自讲《法华》、《成实》二经;[9]隋开皇七年()七月,文帝诏在其父建功之处……江陵立寺一所,建碑颂德;[10]等等。

这些帝王重臣自身的奉佛、讲经、建寺、养僧,对古代江陵佛教起了直接倡导和扶持的作用,是僧人向往和云集江陵的首要因素,亦从一个侧面衬托出佛教与古都的依存关系。

2、交通便利江陵古为中国南北陆路、东西水路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陆路,战国时期楚国郢都(江陵)即有通往中原和岭南等方向的大道。[11]至秦,沿驰道自江陵北经襄阳、南阳,分别可达咸阳和洛阳;南经常德、长沙、韶关而至番禺,在京广铁路未建成前,二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干道。

水路,在战国时已较发达,鄂君启节舟节所载以郢都(江陵)为终点的行舟路线即是明证[12]。当时自江陵经长江向东,可直达入海口。[13]东晋时佛陀跋陀罗到江陵,就曾遇见从天竺远航来的五艘船舶。[14]水路经长江向西,可上溯巴蜀。秦时张仪说楚王道:“秦西有巴、蜀,…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15]可知川江至荆江在秦时已通航,顺江流而下便直泻江陵,十分快捷。至汉代,水运更有发展,江陵凤凰山号汉基出土带桨的木船模型,说明船是汉代江陵人很重视的一种水上交通工具,死后还要陪葬入墓。到后世,出峡泛江东下,更形成“朝发白帝,暮至江陵”之说[16],即所谓“朝发夕至”吧。

按佛教传教所及,首先是沿交通要道和商道发展,佛陀传教即是走的商道。[17]佛教东渐也是沿陆上“丝绸之路”向内地伸展。江陵水陆交通的发达,尤利于佛教在荆楚一带的传布,故僧人较多地游居江陵,自成必然之势。所以,陆路,有安世高、佛陀跋陀罗等诸多僧人先后从洛阳、长安辗转至江陵。水路,东晋时有慧持离荆至蜀。唐代有玄奘由蜀至荆讲经,当时下游淮海一带名僧闻风来聚者上千人,其中必不乏经水路上行达江陵者。由于这许多高僧的往还,使江陵在东晋、南北朝、隋唐间成为佛教传播的交汇点之一,形成北达长安、洛阳,上达巴蜀,下达庐山、建康,南至长沙、广州,佛徒奔走交错于途的景象。

3、经济向称发达江陵农业、手工业、商业历来较发达,素称“鱼米之乡”,亦是长江中游的物资集散地之一。“汉代已是重要的商业都会……物产丰富,造船业兴盛,……(东晋)扬州所需生活物资,相当部分靠荆州供给。[18]后世更发展为重要的米市、茶市、布市和木材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佛教的兴盛不无帮助。佛寺通过接受布施、赏赐和营利(如开办典当业),置办寺产,形成寺院经济。这些,都给历代僧人的往来居住提供了衣食的保证。[19]

江陵在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交通地位,应是僧人乐往江陵的三个主要因素。

三、江陵僧人对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贡献

1、江陵是东晋南北时期间重要的佛经译场。《高僧传·译经》所载的37位中外著名佛经翻译家中,有昙摩耶舍、卑摩罗叉、昙摩蜜多等8人到过江陵,有2位著名翻译家在江陵主持过译事,可见,江陵成为佛经的重要译场并不是偶然的。

在江陵曾有过两次译经盛举。梁启超谓,以国家之力设立的大规模译场组织,有刘宋时荆州的辛寺等,他共举19处,称其为最著者。[20]这表明荆州辛寺在南北朝时已是国家设立的佛经译场。这个译场,在晋末宋初时,由于法显的到来而相当大地增强了它的影响力和地位。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的集大成者。他归国后,于东晋义熙九年(年)秋自青州到建康译经,东晋末的年或年,转往荆州辛寺,继续译经。《出三藏记集》卷三载“法显……唯《弥沙塞》一部未及译出而亡”,约年86岁时逝于江陵[21]。以法显在建康、江陵的时间推算,法显在建康和江陵经的时间应各是4~5年。惜法显在荆所译何经及卷数,史无明文,至今不得而知。

▲法显舞台剧形象

▲《佛国记》明末版东晋法显著

▲张骞、法显、玄奘、马可·波罗路线示意图

第二次译经盛举是求那跋陀罗译经集团在江陵的译经活动。《高僧传》卷三载,求那跋陀罗在荆州辛寺十年(~年),译出《无忧王经》、《过去现在因果经》、《无量寿经》、《泥洹》、《现在佛名》、《第一义五相略》、《八吉祥》等经。[22]并前在建康等地所译《杂阿含经》、《法鼓经》、《胜楞椤伽经》53卷,共百余卷,其在荆州所译当有40余卷。

法显、求那跋陀罗这两位翻译大家在江陵的译经活动,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2、江陵僧人首创“质库”中国典当业由僧人首创于江陵

《南史》卷七十记,甄法崇于宋永初(~)中任江陵令时,其孙彬“尝以一束苧就州(荆州)长沙寺库质钱,后赎宁还,于苧宁束中得五两金,以手巾裹之,彬得,送还寺库”、《中国佛教史》在论述寺院经济时即举以为例。汤用彤、任继愈认为:“南朝的佛寺在中国首先创立于以救济为名,以高利贷为实的‘长生库’,即‘质库’。从贵重的黄金到一束苧麻都可以送到佛寺的质库中押款。”[23]这里指的就是江陵的长沙寺质库。约80年后,在南齐东昏侯永元二年(年),西中郎长史萧颖胄举兵荆州,奉萧宝融(即齐和帝)为主,颖胄除献大量钱、米、盐外,又取长沙寺所铸并历相传付的金龙数千两,以充军实。[24]这两条见于正史的记载,证实江陵僧人至迟在南朝的宋初已创办质库,开中国典当业之先河,而且其规模在南齐末已达到可资助朝廷军事开支的程度,非一般寺院经济所能相比。

3、舍身求法的江陵僧人。西行求法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大业,江陵僧人为此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梁启超《西行求法古德表》[25]载列,三国至唐中叶的约五百年间,西行求法者人,其中有籍贯可考者65人,江陵即占5人,人数位居全国各省之中。这5人也是湖北全省历史上唯一西行求法的僧人他们是道琳、昙光、慧命、无行、法振,均在唐代由海道往印度。就中,道琳先留东印三年,次留中印著名那烂陀寺数年,再往南印、西印各住经年;无行留学那烂陀寺,常与义净往还,著《荆州沙门无行从中天附书唐国诸大德》游记,又称《中天附书》,今佚。其他三人,一人至东印不知所终,一人病死途中,一人废然而返。可见当时求法之艰难不易。

4、江陵僧人发明套色印刷术。在中国印刷史上,首开套色印刷记录的是元代江陵人思聪。依昌彼得《元刻朱墨本金刚经题识》[26]所记,元至元六年(年),江陵资福寺僧无闻思聪注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由该寺雕板37块,朱墨两色刊印。经折装,“经文大字,印以丹朱,注释双行,印以墨色。每半页五行,行大字十二,小字二十四”,版心记有版次。经专家细究,是书采先墨后朱分两次印成。整个雕板套印过程,工艺精细,工序严整。书有思聪法师题记和刘觉广跋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套色印刷书籍,[27]将原普遍认为的套色印刷术始于明代的时间前推了二百余年。该书年发现于南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世人多不易见。

江陵是古代长江流域的佛教中心之一。[28]著名古都的政治地位,经济、文化和交通的发达,促成江陵佛教在东晋、南北朝至隋唐间的发展,佛教信仰作为中国古都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对当时古都的社会生活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众多的佛教文化胜迹。但是,为什么历史上中国几大著名古都佛教很兴盛?它的原因何在?这也是研究中国古都应回答的重要问题之一,期望能引起研究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