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均以纪传体编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公元前年),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年)。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共计卷,约万字。
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史记》
解释:灾祸不会胡乱发生,幸福不会凭空到来。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
解释:办事犹豫不决,反遭受祸害牵累。
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史记》
解释:终极的品德的人是不会与平常的俗人合流的,能成就极大功业的人是不会和众人谋划的。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
解释: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野兔死了,狗也没用了,就要烹煮着吃了。这里是指一个人失去了利用价值,就被杀掉或者落下个比别人更惨的下场。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解释: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福来有由,祸来有渐。——《三国志》
解释:福气降临是有原由的。灾祸的降临,是逐渐发展来的。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三国志》
解释: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
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三国志》
解释:秉持着忠贞的志向,恪守谦虚退让的品格。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三国志》
解释:用兵的道理,先确定会取胜再出击,估计敌人的实力再商议将领人选,所以每次都不会失策。
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三国志》
解释:要建立国家,就要先夺取兵权;要建设国家,就要崇尚道德教化。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后汉书》
解释:人的一生在于勤奋,不积极求索就什么也得不到。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解释:在贫贱时结交的朋友是决不能忘掉的;同甘苦,共患难的结发妻子是不能休掉的。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解释:大丈夫的志气,不得志的时候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越发豪壮。
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后汉书》
解释:涓涓细流虽小,但汇集起来会渐渐成为江河;小火把虽然微弱,最终能够形成燎原大火。
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后汉书》
解释:智者相时而作,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愚人却违反历史潮流而动。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解释: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
解释:让他们明白违犯强大的汉朝的,即使再远也一定要诛杀。
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汉书》
解释:指功业和名望是干出来的,而不是靠弄虚作假得到的。
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汉书》
解释: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应验于人事;善于谈论历史的,必能应合于今事。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汉书》
解释:失之毫厘,相差千里。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晋书》
解释:情感由回忆而生,不去回忆就不会有情感生出。
喜怒不形于色。解释:内心的喜怒哀乐从不在脸上表现出来。
——《晋书》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解释:长久积累善行,知道的人很少;一天做了坏事,四面八方都会知道。
一轨九州,同风天下。——《晋书》
解释:车轨相同,风俗一致。
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晋书》
解释:想要端正末梢就要先端正根本,要想有好的结果必须谨慎行事。
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新唐书》
解释:成功的艰难如同登天,失败如同火灼烧毛发一般轻松。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新唐书》
解释: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地发挥出他的本性。
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新唐书》
解释:减少事情不如减少官员,减少官员不如减少吏人,能精简多余的官吏,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新唐书》
解释:乐于听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没有不兴盛的;拒绝别人的规劝,没有不混乱的。
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新唐书》
解释:不才的人得到晋升和重用,那么有才之士就不会得到施展。
法不一则奸伪起,政不一则朋党生。——《旧唐书》
解释:法令不统一,奸邪伪诈之风就会兴起;政策不统一,结党营私之徒就会出现。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旧唐书》
解释:不尊重他人,别人自然也不会尊重你。
忠臣不顺时而取宠,烈士不惜死而偷生。——《旧唐书》
解释:忠臣不会迎合世俗,哗众取宠;烈士不会害怕死亡而苟且偷生。
运筹千里,勇冠三军。——《旧唐书》
解释:在千里疆场上谋划征战,身先士卒英勇杀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旧唐书》
解释:指不要忘记从前的事情,可以为以后的事情做借鉴。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
解释:敌人还没有被消灭,凭什么成家。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宋史》
解释:摇动大山容易,摇动岳家军难。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宋史》
解释:指君子之间讲的是情义、道义,小人之间则是为了利益而为伍。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宋史》
解释:得到人才的方法,在于了解人;而了解一个人,在于知道他是否名实相符。
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宋史》
解释:指慷慨激昂地献出生命比较容易,沉着镇静地为正义而牺牲则比较困难。
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旧五代史》
解释:善于处理事理尚且不能完全成功,善于修身的人尚且不能没有过失。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代史》
解释:天子难道生来就是做天子的吗,不过是因为兵强马壮才使他成了天子的罢。
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新五代史》
解释:经常见到善良的人或事,就对行善的事情感到快乐。经常见到邪恶的人或事,就对作恶的事情感到快乐。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新五代史》
解释:豹子死后留下珍贵的毛皮,人死后留下美名于后世。
食人之禄而任人之事。——《新五代史》
解释:吃了人家的饭,就要尽心竭力地报效人家。
己不自信,何以信于人?——《明史》
解释:自己都不信任自己,怎么能取信于别人呢?
一时宠利有尽,千秋青史难欺。——《明史》
解释:一时的恩宠与利禄总会完结,一时的蒙骗是难以改变公正的历史记述的。
所谓敬天者,不独严而有礼,当有其实。——《明史》
解释:对上天表示恭敬,不仅是指态度上恭顺守礼,还应该具备实际内容。
枉己者不能直人,忘亲者不能忠君。——《明史》
解释:自己行为不端的人就难以要求别人行为端正,不孝顺父母的人亦不能忠于君主。
所谓敬天者,不独严而有礼,当有其实。——《明史》
解释:对上天表示恭敬,不仅是指态度上恭顺守礼,还应该具备实际内容。
时不可再,机不可失——《隋书》
解释: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
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
解释: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忠诚和孝顺才是最首要的。
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之气,人有喜怒哀乐好恶之情。——《隋书》
解释:天气有阴晴风雨黑白,人有喜怒哀乐好恶。
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隋书》
解释:了解臣子的莫过于君主,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亲。
知文德武功,盖因时而并用。——《隋书》
解释:文德与武功,应随着时世的变化而并用。
函车之兽,离山必毙;绝波之鳞,宕流则枯。——《宋书》
解释:能够容纳车辆的大兽,离开大山就会葬命,能够横渡波涛的大鳞.离开水流就会枯死。
选贤于野,则治身业弘;求士于朝,则饰智风起。——《宋书》
解释:在民间选择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国君就能修身立业;在朝廷选择士人,巧饰才智的风气就会兴起。
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宋书》
解释:只有经过狂风的考验,才知道哪种草是强劲的;只有在动荡的年代,才能发现谁是忠臣。
罚慎其滥,惠戒其偏。罚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宋书》
解释:惩罚要谨慎不要滥罚,奖励(给恩惠)要警惕偏心,不公正;惩罚太滥,会造成不把罚当成回事,奖励(给恩惠)偏心,不公正还不如不奖励(给恩惠)。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元史》
解释: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以我之镇静,御彼之猖狂。——《元史》
解释:用我的镇静自守来对付敌人的猖狂。
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
解释: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撼动,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样无所不至,如雷电一样迅速,鹰鹘一样矫捷。
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元史》
解释:一次规模宏大的打猎后,就可以知道谁是善射之人;在一次集体争论之后,就可以知道谁是有真知灼见的人。
用人之道,又当以心术为本也。——《元史》
解释:用人应以心术为本。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魏书》
解释:单个人的力量脆弱,容易受挫折;集体的力量强大,不容易被打垮。
夫尚俭者开福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魏书》
解释:崇尚俭朴,就是奠定幸福的基础;喜好奢侈,就是滑向贫困的先兆。
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魏书》
解释:白亮的太阳照耀天地,唯独江南的一块地方照不到。
迷而知反,得道不远。——《魏书》
解释:指有错及时改正,其实离正确就不远了。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魏书》
解释:指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周书》
解释:以一个人的言论来选择人,那么人们都学会掩饰自己的言语;以一个人的行动来选取人,那么人们都会竭力于做实事。
立非常之事,必俟非常之人。——《周书》
解释:办不同寻常的事,就要依靠不同寻常的人。
政之于民,过急则刻薄,伤缓则弛慢。——《周书》
解释:政治对于人民,操之过急就显得刻薄,失于迟缓又让人感到松懈。
兵务神速,事贵合机。——《周书》
解释:军事行动贵在神速,办事贵在抓住时机。
帝王之道,以宽仁为大。——《周书》
解释:帝王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有宽厚仁慈之心。
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南史》
解释:军队宁可长期不使用,也不可一天不存在。
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南史》
解释:忠烈之士,宁可战死疆场,也不愿苟活都市。
理贵有中,不必过厚,礼与世迁,岂可顺而不断?——《南史》
解释:道理贵在恰到好处,不能过分和绝对化。
人生何事须聚畜,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南史》
解释:人生没有什么需要储蓄的,除自身之外,什么都不必须。
非臣不乱,非臣不平。——《南史》
解释:忠臣辅助君王治理国家,因而天下没有忠臣不能平定;乱臣助纣为虐,使国家混乱无序,因而天下没有乱臣也不会混乱。
死有重于太山,贵其理全也;生有轻于鸿毛,重其义全也。——《北史》
解释:有的死比泰山还重,贵在其理全备;有的生比鸿毛还轻,重在其义全备。
大厦之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北史》
解释:建造宫殿的木材不是一棵树的枝干就能完成的,统治者的功业也不是靠一个大臣的计策、谋略。
死有重于太山,贵其理全也;生有轻于鸿毛,重其义全也。——《北史》
解释:有的死比泰山还重,贵在其理全备;有的生比鸿毛还轻,重在其义全备。
人之聪明,多失于浮炫。——《金史》
解释:人的聪明,大多失于浮华炫耀。
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金史》
解释:能够虚心听取不同意见接纳劝谏,用人不疑,这不能不说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啊!
教化之行,兴于学校。——《金史》
解释:政教风化的推行,首先从学校兴起。
溪壑可盈,志欲无满。——《梁书》
解释:沟壑可以蓄满水,而人的志向和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梁书》
解释:屋子漏在上面,知道它漏了却是在下面。
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鬼神,畏之如雷霆。——《梁山》
解释:像父母一样爱戴他,像日月一样敬仰他,像对待鬼神一样敬重他,像看待雷霆一样畏惧他。
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梁书》
解释:对于富裕和显贵不得意忘形。
以言取士,士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梁书》
解释:根据言语来选取士人,士人必将夸饰他们的言辞;根据行为来选取士人,士人必将竭力而行。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解释:大丈夫宁愿为正义而死,也不愿苟全性命。
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北齐书》
解释:指如同土和土挨在一起就能垒成墙一样,人和人相互扶持就能成就事业。
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北齐书》
解释: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该像防御水患一样,不忽视细微末节。
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辽史》
解释:英明豁达的人的喜怒哀乐,与穷困、通达、灾祸、幸福没有关联。
不爱其亲,岂能及物?——《陈书》
解释:一个连父母双亲都不爱惜的人,怎么能爱惜他物呢?
兵家称客主异势,客贵速战,主贵持重。——《陈书》
解释:兵家认为客主的形势不同,异地作战贵在速战速决,本土作战贵在稳扎稳打。
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陈书》
解释:在后面,望着眼前,那是前;而在前面望着后面的,就为后。
古者春夏二气,不决重罪。——《陈书》
解释:古代的君王,在春夏两个季节,不处决重罪之人。
编草结庵,不违凉暑。——《南齐书》
解释:编草搭成草屋,难避寒暑。
希世之宝,违时则贱。——《南齐书》
解释:希世宝物,如果不合时宜也会低贱。
END
∞文章来源:古风诗词歌赋曲∞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立删∞
∞执行主编:张勃勃出品:冬日阳光∞
版权声明
本刊号系公益传播中华文化平台,部分文章及图片,我们一时没找到原创作者,或无法联系上作者;或您申请了原创,或您拥有图/文互联网传播权,但我们推送过程中并没得到提醒,如有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系我们删除。同时,希望作者联系我们以便支付稿酬,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