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个常被误用的成语可能第一个你就用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生活中,有一些我们常常见到的成语,在口语交流、写作等使用过程中却往往误解了它的本义。快和小伙伴们一起看一看人民日报总结的60个常被误用的成语,算算平时用对了多少个。

推荐大家一本好用的成语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刘洁修编著,商务印书馆,年出版。本文收录吕叔湘先生为《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写的序。

吕叔湘先生为《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写的序

我认识洁修同志二十多年了。起头是在编写《现代汉语词典》的时候共事,后来是在《中国语文》编辑部共事。他做事认真,这是我早就知道的,可是他熟悉古书,却是后来才渐渐发现的。《中国语文》收到来稿,多有引用古书的,需要核对,因为除作者笔误外,还有从别人的著作里转引的,连作者也不知道引文有脱误。核对引文是枯燥无味而又很费时间的,只有洁修同志乐此不疲。后来我才知道,他正在从事一项巨大的工程,正在编一部大型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对他来说,查古书是家常便饭。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问他进行得怎么样了,他总是说还差得远。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费事,他说:“您不会不了解这个工作的麻烦劲儿。第一,哪些是成语,哪些不是;哪些成语要收,哪些成语不必收,这就不容易决定。比如‘奇形怪状’有出处,你收了,那么,‘奇谈怪论’你收不收,也收。好,如果有一天又看见‘奇声怪色’,你收不收,遇到这种情形,不得不自己划个界限,无法叫人人赞同。

“第二,成语是不是都得有出处?这出处得有多老的资格?一千年?五百年?五十年以前的文章能不能算出处,手头只有《红楼梦》的例子,敢不敢说没有人在三百年以前就已经用过?还有,有些词语包含一个典故,或者出于古人的诗文,但是它不见于一般文字,这可以说是出处是有的,算不算成语倒又成为问题,怎么办?例如‘廉远堂高’、‘渴尘万斛’。

“第三,很多成语的原始形式,也就是在它成为成语以前的形式,是不整齐的,比后来通行的形式多两个字,或者拆成两句,在逐渐变成成语的过程中又曾经有过多种异体,这些都是应该交代清楚的。例如‘寄人篱下’的最早的形式应该数《战国策》里冯谖叫人传话给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后来有《东观汉记》的‘梁鸿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庑下’,到了《南齐书?张融传》才是‘寄人篱下’;可是《梁书?刘峻传》里又是‘寄人庑下’(刘峻就是注《世说新语》的刘孝标);这以后,又有写作‘依人篱下’、‘寄人篱落’、‘傍人篱壁’的。一个成语的多种异体,自然不必每个形式都另作正条处理,可是合在一条之内,也还是要分别义项,以类相从。有的虽然形式相近,但是寓意不同,前人从不乱用,咱们也就不能混为一谈;有的词典在‘骑马找马’这一条底下注‘一作骑驴觅驴’,在‘骑驴觅驴’这一条底下注‘一作骑马找马’,这就不妥了。

“第四,一个成语往往不止一种涵义,必须仔细审辨,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拔本塞源’除贬义的毁灭根本的意思,还有褒义的除恶务尽的意思,而通行的词典多只注前一义,不注后一义。

“以上种种,主要都要靠材料来解决,而材料是要逐渐积累的,不可能一抓一大把。”

经他这么一说,敢情编一本好点儿的成语词典并不那么轻而易举。现在洁修同志的书已经编好,就要排印了。他高高兴兴的来请我写一篇序言,我就回忆他跟我说过的话,把它记下来,也让读者知道编这么一本词典是很愉快然而很不轻松的工作。

                                      吕叔湘

                                    .6.25

来源:人民日报(ID:rmrbwx)

编辑:Momo

全媒视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