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奸雄曹操其实是想做一个治世能臣的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910787.html

1.

毛评本《三国演义》所附的《读三国志法》里所说的“三绝”第三个就是曹操(即“奸绝”),文中说他:“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听荀彧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则有似乎忠;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以全其志,则有似乎义。王敦不能用郭璞,而操之得士过之;桓温不能识王猛,而操之知人过之。李林甫虽能制禄山,不如操之击乌桓于塞外;韩侂胄虽能贬秦桧,不若操之讨董卓于生前。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欲篡晋: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要说《三国演义》里刻画地最成功的反面人物,要说三国时代最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当然非曹操莫属了。有人骂他是诡谲狡诈的“奸雄”,有人赞他是雄才大略的“英雄”。

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个复杂的人物呢?我们还是先翻开《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卷一,魏书一)读一读吧。

曹操虽然出生在官宦富贵之家,但在当时人的观念里,他的出身并不值得夸耀。虽然《武帝纪》说他是“汉相国参之后”,但这金贴得非常勉强。

首先,他名义上的祖父曹腾是不是曹参的后代,已经难以考证(即便是,估计家道早已中落,不然他也不会去做宦官了);其次,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本来的姓氏,《武帝纪》说已经搞不清楚了,“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倒是裴注所引的《曹瞒传》和《世语》都说曹嵩是夏侯氏之子,是夏侯惇的叔父,所以曹操和夏侯惇是从兄弟。

当然,莫以出身论英雄,相国之后也好,宦官养子也罢,这不影响我们对曹操本身的评价。

据裴注所引的司马彪的《续汉书》记载,曹腾的父亲曹节以仁厚著称,但可能没做过官,不知为什么,他的小儿子曹腾在很小时就做了宦官。

我们对宦官的印象一般不好,但《续汉书》对曹腾这个宦官还是评价很高的,“在省闼三十余年,历事四帝,未尝有过。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在汉桓帝时,曹腾担任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

宦官封侯,在东汉也是常事,不足为奇。但到了魏明帝太和三年(年),曹腾被追尊为“高皇帝”,一个宦官被追封为皇帝,大概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独一份了。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个并不特出的人物,《续汉书》说他“质性敦慎,所在忠孝”,但靠着养父的权势以及花钱买官,官至太尉。后来,连他的宦官老子都被追封了皇帝,他当然也不会落下。魏文帝黄初元年(年),曹嵩被追尊为“太皇帝”。

2.

曹操又名曹吉利,小名叫阿瞒。《三国志》记载,他年轻的时候为人机警,有谋略,通权术,但是任侠放荡,不务正业,所以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

裴注所引的《曹瞒传》记载,曹操年轻时游荡无度,喜欢飞鹰走狗,他的叔叔很生气,就多次在曹嵩面前告他的状。曹操很不满,就心生一计。有一天他和叔叔在路上遇见了,曹操就假装嘴歪眼斜,叔叔问他怎么了,他就说突然间中风了。叔叔就赶紧告诉了他父亲,曹嵩急忙叫来曹操,曹操恢复了原状。曹嵩问:“你叔叔说你中风了,已经好了吗?”曹操说:“我没有中风,是叔叔不喜欢我,故意这样说。”所以后来叔叔再来告曹操的状,曹嵩就不信了。这样,曹操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曹操和袁绍、张邈等人是好朋友,常常聚在一起胡闹。《世说新语》记载,有一次,有家人结婚,曹操和袁绍去看热闹,他们躲进主人的园子里,等到晚上,就大喊大叫说:“有贼!”青庐(古代举行婚礼的帐篷)里的人就都出来了。曹操就趁乱钻进屋里去,拿刀绑架了新娘,又迅速地逃了出来。可是在匆忙间迷了路,袁绍掉进入荆棘中动弹不得。曹操急中生智,指着袁绍大喊:“贼在这里。”袁绍一着急,就从荆棘丛中跳了出来,两人因此逃脱了。

因为这样胡闹,人们都不看好年轻的曹操,但也有例外。《三国志》记载,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曹操,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裴注所引的《魏书》记载,桥玄有知人之名,他一看见曹操,认为这是个不同寻常之人,就对他说:“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能让桥玄托付家人的,肯定是了不得的人物,所以曹操的声名才日益显重。

裴注所引的《世语》里说,桥玄告诉曹操,你还没有名声,应该去结交许子将。曹操就去结交许子将,许子将接纳了他,因此曹操就成为了知名人士。

许子将就是许劭(字子将),是当时最有名的人物鉴赏家和评论家。他经常在每个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的品评,就是著名的“月旦评”,又称为“汝南月旦评”。无论是谁,一旦得到他的评价,立刻就会身价百倍。

曹操并不是普通的纨绔子弟,他是有才能也有雄心的。裴注所引的孙盛所著的《异同杂语》里说,曹操曾经偷偷地摸进中常侍张让的住宅去行刺,被张让发觉了,竟然能舞着手戟越墙而逃。可见他是有勇力的,“才武绝人”。而且,他博览群书,喜欢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

所以,曹操是希望得到许劭的品评的。《异同杂语》记载,曹操问许劭:“我何如人?”许劭不回答,曹操坚决要问,许劭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大笑。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所有对曹操的评价里最有名的两句话,曹操被后人称为“奸雄”大约也就源于此。

《世说新语》里也有类似记载,只不过说这两句话的变成了桥玄,话也不同,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而《后汉书·许劭传》则说,曹操地位卑微的时候,常常“卑辞厚礼”去请求许劭,但许劭瞧不起他的为人,不肯回答。曹操没办法,就找个机会胁迫许劭,许劭不得已,只好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就高兴地走了。

到底是“乱世之英雄”,还是“乱世之奸雄”,就要靠后人去评价了。但从这些记载来看,无论说他是“奸雄”还是“英雄”,他都是高兴的。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采用第一种说法,而且说曹操“闻言大喜”。毛氏在回评里说:“此时岂治世耶?劭意在后一语,操喜亦喜在后一语。喜得恶,喜得险,喜得直,喜得无礼,喜得不平常,喜得不怀好意。只此一喜,便是奸雄本色。”

毛氏对曹操当然是不怀好意的,但不能说曹操这一喜就是不怀好意。“治世能臣,乱世奸雄”,这评价总比废物庸人要好得多,无论是在治世乱世,总是杰出之人。听到这样的评价,自然就该高兴,这可以是“奸雄本色”,也可以是“英雄本色”。

3.

曹操是有想法也有能力做个“能臣”的,但前提是要生逢“治世”。

曹操二十岁的时候,“举孝廉为郎”,被朝廷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官职并不大,只是一个县尉,掌管治安。洛阳是东汉的都城,共设有东南西北四个县尉,曹操是洛阳北部的县尉。

在第一个职位上,曹操就显示出了手段和能力。《曹瞒传》记载,他一到任,就把官署修缮一新,又做了一些五色大棒,在每扇大门边各挂十来根,一旦有违犯禁令的,不管是不是豪强权贵,一律用大棒子打死。

在现代人看来,手段够蛮横粗暴,但在当时,这是符合律令的。而且,我们知道,在洛阳这个天子脚下之地,权贵很多,他们大多横行不法,根本不把朝廷律令当回事,地方官很难治理。

年轻的曹操是不信这个邪的,他的棒子挂出去几个月后,抓住了一个公然违禁夜行的人。这个人可不是好惹的,他是当时的皇帝——汉灵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叔。东汉末年,宦官的权势极大,朝政基本掌握在他们手中。蹇硕的叔叔仗着侄子的势力,根本没把曹操这个小小的县尉放在眼里。曹操也毫不客气,立刻下令用五色棒打死了他。

这一下,人们都被镇住了,“京师敛迹,莫敢犯者”。曹操可以说是一鸣惊人,所有的豪强权贵都被吓了一跳,一时间没有人再敢冒犯他。

曹操当然不是个不通世务的愣头青,他当然知道得罪权贵尤其是得罪宦官是很危险的,但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后人分析,觉得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曹操想做个好官,也就是想做个“能臣”。曹操崇尚法制,鲁迅先生说他“尚刑名”,他是主张严明法纪的,将不法之徒乱棒打死,是他的性格使然,无论撞上枪口的是谁,他都不会饶恕。他后来的行事更能体现这一点,他是铁面无情的,杀起人来毫不会手软。

当然,就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说,也非得这样的铁腕手段不可。桓、灵之世,社会黑暗腐败,豪强横行,正是乱世的前夜。所谓“乱世用重典”,也只有曹操这样的手段才治理的了。这一点,和诸葛亮治蜀有相似之处。

曹操这样做的第二个原因,大约是想闯自己的名声。这时,他年轻很轻,只有二十岁;出身也不好,虽然富贵,但毕竟是宦官的子孙;平时任侠放荡,人们都瞧不起,在加上相貌也不够出众(《魏氏春秋》说他“姿貌短小”,《世说新语》说他有一次接见匈奴使者的时候,自己觉得长得丑,就让崔琰做他的替身),所以他极想做出点什么给人们去瞧瞧,让人们看看,我曹操不是像你们想象的那样的。

曹操的目的达到了,但也得到了宦官集团的嫉恨。不过宦官们一时抓不住曹操的毛病,而且曹操也是有后台的。后来他们想了个办法,表面上给曹操升了官,让他去做顿丘县令,实际上是打发他离开了洛阳。

《魏书》记载,曹操做顿丘令时,受人牵连被免官,后来又被朝廷征拜为议郎。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想要诛杀宦官,反而被宦官所害。曹操上书直斥奸邪,但不被灵帝采用。后来他又几次上书,却见朝政越来越乱,也就不再进言了。

4.

黄巾起义时,朝廷任命曹操为骑都尉,参与平乱。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曹操立了功,被任命为济南相。

曹操还想继续他的“能臣”之路。济南国管辖有十几个县,各县长官大都攀附皇亲国戚,贪赃枉法,民怨极大。曹操上任后,就上奏皇帝,罢免了其中八个官员,又严禁了当地过分祭祀鬼神的行为。在他的打击下,一些作奸违法之徒都远远地逃走了,济南国中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

《魏书》记载,当地的官吏收受贿赂,依附权贵,之前从来没有被举报过。曹操这一来,将他们全部上奏罢免,于是大小官员都震惊惧怕,坏人都潜逃到了别的郡县,“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但是,时事糜烂,曹操的“能臣”之路很难走得下去。他这样做,肯定会得罪权贵,所以后来又被召回了朝廷。《魏书》记载,曹操屡次触犯权贵,怕为家里带来祸害,祈求去宫中通宵守卫。后来被封为议郎,他也经常推托生病,告归乡里。

朝廷又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他没有接受,称病回了家乡。他把家建在城外,春夏读书,秋冬打猎,自娱自乐,俨然一个隐士。当然,曹操是个不甘于隐伏的人,他只是在暂避锋芒,等待时机。

机会总会有的。后来金城人边章、韩遂发动叛乱,天下骚动,朝廷就又征召曹操为典军校尉。

曹操再次出山,正赶上了汉朝时局的大动荡。“能臣”之路行不通,于是曹操就开始了他的“称雄”之旅。

他回到朝廷时,汉灵帝驾崩了,太子刘辩即位,由何太后执掌朝中大权。大将军何进和袁绍等人密谋诛杀宦官,但何太后不同意他们的做法。何进就召董卓入京,想要胁迫太后。

《魏书》记载,曹操听到了消息,笑着说:“宦官古今各朝各代都有,只是国君不应过于宠幸,赋予他们太多权力,使他们跋扈到这种地步。如果要治他们的罪,只要诛杀元凶就行了,一名狱吏也就足够了,何必要征召外面的军队呢?想要全部杀掉他们,事情必定被宣传败露。我料想何进必然会失败。”

《演义》里曹操的话和上面一样,但小说里是当着何进、袁绍的面说的,《魏书》说是听了消息背后所说,大约以曹操当时的地位,还不能参与何、袁的密议,只能在事后得知消息。

果不出曹操所料,董卓还没有到,何进就被宦官所杀。袁绍等人带兵诛杀宦官,董卓进京后废掉少帝改立献帝,京城大乱。#曹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