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袁绍幕僚荀谌,在游说冀州牧韩馥退位时(),曾提到袁绍的诸多优势。即袁氏力压群雄的三项绝技。
其一是“宽仁得众”,其二是“世布恩德”,其三是“逆境奋起”。
(荀)谌曰:“君(韩馥)自料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孰与袁氏?”“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又孰与袁氏?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与袁氏?”--《后汉书袁绍传》
从历史的发展中,不难看出此言属实。
当然,严格说来,“世布恩德”并非袁绍的个人特质,而指汝南袁氏“累世公卿、势倾天下”的家族共性。此不为袁绍独有,袁术、袁遗、袁叙等叔伯兄弟亦具备。
换言之,袁绍的个人优势,主要是“宽仁得众”与“逆境奋起”。
虽然袁绍的失败者身份,导致其未能得到公正评价,但客观来看,袁绍身怀三绝,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本文共字,阅读需11分钟
①世布恩德
荀谌提到的“袁氏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虽然顺序排在最后,实际却是立论的总纲。
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与袁氏?--《后汉书袁绍传》
即汝南袁氏累世公卿,门生子弟遍布天下。
由于东汉的奠基者(刘秀)崛起于南阳,因此南阳、汝南等地便取代关中,成为新的门阀大本营。乃至刘秀未死,储君刘阳(汉明帝)便有“田宅逾制,可问与不可问”的感慨。
(光武)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刘阳)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汝南袁氏自袁安起,四代出了五位三公级别的人物,至于为卿、为将者更是多不胜数。被时人称作“诸袁事汉,四世五公”。
注:五公即司徒袁安、司空袁敞、太尉袁汤、司空袁逢、太傅袁隗。
(臧)洪据地瞋目曰:“诸袁事汉,四世五公,可谓受恩。”--《魏书臧洪传》
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蜀书先主传》
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在这里谈谈“袁氏世布恩德,子弟遍布天下”的历史原因。
两汉时期,先秦封建制度遗留尚存,典型例证即地方上“郡国并行”。即藩国与郡县同时存在,且行政级别相同(郡=王国,县=侯国)。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国相(职能同于郡守)虽然是中央所任免,却在名义上从属于国王。名义隶属关系一目了然。
郡守的情况亦相似。郡守普遍被称作“郡朝”或“本朝”。其所举的郡吏,与举主(即郡守)存在明确的人身依附关系。因此郡吏也被称作“朝吏”。
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指太守)。”--《后汉书刘宠传》
郡中震惧(州)牧问朝吏(即郡吏)曰:“西蜀倾覆,边境见侵,何以御之?”--《吴书钟离牧传》
在科举制出现以前,举主与受举人的关系,比后世的“师徒关系”羁绊要强固得多。甚至不乏为举主赴死者(如臧洪、田畴)。
更重要的是,“三互法”的存在,使得任官需要避籍,但作州郡吏则不需要,即所谓“官避吏不避”。
因此往往会形成“外地人做长官,本地人做幕僚”的现象,且幕僚与长官,在“隶属关系”之外,又存在“举荐与受举”的感情羁绊。最终形成了独立于朝廷的地方势力。
这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关系,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非常相似,即“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现代普遍称之为“二重君主观”或“二元君主制”。即只知有上司,不知有皇帝。
二重君主观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袁绍本不该享受到“袁氏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的好处。因为袁绍是庶出,本无继承权。只是因为袁成(袁逢兄)早逝,袁绍被出继给大伯,才得到袁氏支房嗣子的地位。
大概因为出身卑贱,因此袁绍很能折节下士、收拢人心,最终在名望上竟超越了宗子袁术,成为汝南袁氏的新任掌门。
(袁绍)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英雄记》
绍连刘表,豪桀多附于绍。(袁)术怒曰:“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后汉书袁术传》
侧面也可佐证袁绍“化逆为顺”的权谋手段。
②宽仁得众
荀谌游说韩馥时,提到袁绍“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
君自料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孰与袁氏?--《后汉书袁绍传》
此处实际另有玄机。袁绍的“宽仁”是有特定对象的,不是对百姓宽仁,而是对豪强宽仁。
实际从袁绍的早年履历中,可以看到与其交结者,或是海内名士(何颙、许攸、伍孚),或是地方门阀(荀彧、荀谌),要不干脆就是东都洛阳的贵游子弟(曹操、张邈)。
(袁绍)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不应辟命。--《英雄记》
袁绍与洛阳权贵为“奔走之友”可见权门出身的袁绍,虽然颇能折节,却自视甚高。
一方面袁绍懂得矫情自饰,虽然个人生活无比奢侈,却摆出一副廉洁朴素的样子,避免名士许邵的非议。
袁绍公族好名,为濮阳长,弃官来还,有副车从骑,将入郡界,绍乃叹曰:“吾之舆服,岂可使许子将(即许邵)见之乎?”--《汝南先贤传》
另一方面袁绍内心骄矜自许,虽然与曹操交游,却鄙称其为“鹰犬之才、赘阉遗丑”(见《为袁绍檄豫州》)。
曹操作为太尉之子,尚被如此对待,普通百姓在袁绍眼中会是什么地位,也便不言而喻。
实际就袁绍的统治来看,冀州的百姓过得相当糟糕。史书记载的“袁绍在冀州宽仁得众”,说的主要是当地豪强的拥戴,而不是普通百姓的拥护。
审配是袁绍大将,在冀州横暴不法,刻剥民财,乃至“家资巨万”。
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魏书王修传》
许攸亦“性贪敛”。乃至被另一个巨贪审配所憎恶,二人相互攻讦,违戾不和。
许攸贪财,(袁)绍不能足,来奔。--《魏书武帝纪》
沮授一人“执掌内外、都督三军”,其能量甚至引起了袁绍的恐惧。拆分其部曲后,依然权势熏天。
(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袁)绍疑焉。乃分监军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献帝传》
实际在曹操平定河北后,唯一一个因为“清廉”受到表彰的袁氏故吏,是青州别驾王修(见《魏书十一王修传》)。可想而知,袁氏统治下的河北,豪强大族贪污腐败、压榨百姓是多么普遍的现象。
实际就《魏武敕令》来看,曹操平定河北之后,令百姓每户缴纳“二斤绵絮,四升谷子”,大搞轻徭薄赋。可知在袁绍统治期间,河北百姓已被压迫得“家无余粮”了。
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魏武敕令》引自王沈《魏书》
袁绍的统治方式,也影响到镇守地方的诸子。
袁谭在青州纵横不法,指使自己的狗腿子抢钱抢粮,还四处抓壮丁,乃至“猎捕百姓如猎鸟兽”。
(袁谭)令草窃市井而外虏掠田野。别使两将募兵下县,有赂者见免,无者见取,贫弱者多,乃至于窜伏丘野之中,放兵捕索,如猎鸟兽。--《九州春秋》
袁谭在青州,掠捕百姓,如猎鸟兽推而论之,高干(袁绍外甥)在并州,袁熙在幽州,恐怕其作为比袁谭也好不了多少。
田余庆在《袁曹之争与世家大族》一文中,认为袁绍是东汉政治的延续,即代表豪强门阀的利益诉求。应该说这个见解极为精洽。
③逆境奋起
荀谌在游说韩馥时曾提到“袁绍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
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又孰与袁氏?--《后汉书袁绍传》
这话就是说,袁绍在绝境时,会产生超人的力量。这一点实际是袁绍最大的优势,也是常被读者忽略的地方。
袁绍有一个特殊属性。即外部压力小时,其行为会显得平庸甚至荒唐;随着压力增大,其思路便逐渐清晰明朗;在生死关头,则会神明附体,雄壮豪迈。
一言蔽之,外部压力越弱,袁绍的能力便越弱;外部压力越强,袁绍的能力便越强。到了生死关头,袁绍则会产生超人的意志与才华,因此经常能够逆境翻盘。
先谈谈袁绍在顺境的愚昧行为。
(1)酸枣联军
初平元年()关东军阀讨董时,诸将日夜置酒高会。彼时的袁绍,不过一介渤海太守,且已经引军进屯河内(司隶校尉部),丧失了根据。
袁绍身为盟主,不思进取,在董卓西逃时也不派军追击,反而跟着诸将一起饮酒作乐,最后“食尽众散”(见《臧洪传》),贻笑大方。
(2)刘备求援
建安四年()刘备叛曹,杀车胄而据下邳。袁绍面对刘备的求援,遣骑兵队助战,协助刘备大破曹军先锋(王忠、刘岱)。
在大好形势之下,田丰劝袁绍出偏师袭击颍川许县(曹操老巢),袁绍却在小胜之后,滋生了怠惰情绪,居然以“儿子生病”为由,拒而不纳。最后刘备被曹操击破,袁绍错失良机。
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太祖至(小沛),击破(刘)备;备奔绍。--《魏书袁绍传》
田丰说绍袭曹操后,绍辞以子疾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见袁绍在顺风局,经常滋生出懒惰骄傲的思想,乃至干出匪夷所思的举动。
再谈谈袁绍在逆境的超人才华。
(1)夺占冀州
袁绍谋夺冀州()的过程,其实相当坎坷。韩馥最初并未让位,两家已经开战。袁军半途断粮,被韩馥长史耿武讥笑为“婴儿在股掌之间,立可饿毙”。
袁绍孤客穷车,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魏书袁绍传》
但在困境之下,袁绍采用逄纪计策,勾结公孙瓒,共同胁迫韩馥让位。命悬一发,成功翻盘。
(2)决战磐河
公孙瓒助袁绍夺取冀州,却为他人做嫁衣,大怒。初平二年()冬季与袁绍决战磐河。
公孙瓒以重骑兵为主力,“提燕、代之卒,锐不可当”。袁绍则是清一色的步兵,强弱立判。
(公孙)瓒步兵二万余人为方阵,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英雄记》
但袁绍利用“久在西凉、晓习羌斗”的鞠义,以车阵为掩体,阻击公孙瓒的骑兵冲锋,又硬弩攒射,万箭齐发,竟成功翻盘,创造了“步兵大破重骑兵”的军事奇迹。
战斗的高光时刻,就是袁绍与八百大戟士在后方压阵,却被公孙瓒的骑兵部队包围,被迫躲在土墙之下,战场出现了局部劣势。
此时敌众我寡,左右皆惧。千钧一发时,袁绍掷盔于地,激励士气,示以必死,遂反败为胜。
(公孙)瓒部迸骑二千余匹卒至,便围(袁)绍数重,弓矢雨下。别驾从事田丰扶绍欲却入空垣,绍以兜鍪(即头盔)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英雄记》
袁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袁绍临危不惧,慷慨赴死,气概豪迈,足见一斑。
(3)平定黑山
初平四年()袁绍与诸将大会薄洛津,不料老巢邺县被黑山军突袭,家属悉数沦陷。
此时袁绍左右“尽皆失色”,乃至痛哭不已。唯有袁绍镇定依旧,有条不紊地组织了反击,并在陶升(投诚叛军)的协助下,成功夺回邺县。
坐上诸客有家在邺者,皆忧怖失色,或以啼泣。(袁)绍容貌不变,自若也。--《英雄记》
之后袁绍“兵讨西山”,破斩于毒、李大目、左髭丈八等黑山将领,又杀关中(即李傕、郭汜)所署冀州牧壶寿,彻底扫清后方。
(4)决死官渡
袁曹官渡之战,前后打了一年(-)。在许攸叛变,乌巢屯粮被烧之后,袁绍亦未惊慌,而是组织了高览、张郃率重兵强袭曹操大本营,提前发动决战。
绍闻操击(淳于)琼,谓长子谭曰:“就操破琼,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高览、张郃等攻操营。--《后汉书袁绍传》
应该说,在袁绍军队数量占优,而后勤补给不足的情况下,利用优势兵力打快速歼灭战,缩短战期,确实是最合理的选择。
虽然此役因为郭图(颍川系)与张郃(河北系)等人的矛盾,导致袁军先锋临阵叛变,袁绍不得不渡河逃走(见《魏书张郃传》)。但这实际是政治斗争导致的军事失利,袁绍的指挥思路,还是相当清晰并具备可操作性的。
最强的佐证,便是官渡之战翌年()曹操欲再掀起大战,却无功而返,且因“粮谷不足与河北(袁绍)相支”,竟打算转伐刘表。
(建安)六年,太祖就谷东平之安民,粮少,不足与河北相支,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讨刘表。--《魏书荀彧传》
而袁绍同年()“略定冀州叛乱诸县”,再度成功稳固后方。
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魏书袁绍传》
可见袁绍在绝境中,依然能屡次成功反击,导致袁绍生前()曹操始终不得深入冀州半步。
曹操粮少,不足与河北相支综上所述,袁绍的意志与能力,实际随着外部压力的变化而变化。顺境中平庸无比,但逆境中则会果敢明断,绝境中则是天神下凡,屡屡反败为胜。
可惜随着袁绍诸子的失败,袁绍暮年(-)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其中的出彩之处,也因政治立场问题,而被史家刻意忽略。
④小结
荀谌所谓的“袁绍有三绝”,从历史记载来看,可谓字字珠玑。
然而历史从来都是上位者的“权力合法性书写”,因此《魏书》中的袁绍,功绩多被掩盖;直到南朝范晔修《后汉书》,杂糅先世诸书,才还原了袁绍的本来面貌。将“决战磐河、兵讨黑山、平定公孙”等政治功业,完整地加以记录。
注:《魏书袁绍传》三千余字,《后汉书袁绍传》一万余字。修史立场显而易见。
在袁绍喊出“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的时刻,霸王本色显露无疑。可谓雄壮其表,峥嵘其心。
陈寿称袁绍有威容器观,知名当时;终鹰扬河朔,领一时风骚,不为虚言。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