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蚕礼又名先蚕礼、亲桑礼,最早见于周代,史料可以发现北朝时期的北魏、北周和北齐皆实行过亲蚕礼。虽然史书中关于北魏亲蚕礼的记载残缺不全,但是其在北朝亲蚕礼的沿革、整个亲蚕礼的传承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且不说亲蚕礼既体现了当权者对农业的重视,也是对其父孝文帝在礼制上汉化改革的继续。通过对北魏亲蚕的考察,不难发现北魏亲蚕礼既参考了周制,也吸纳了汉魏仪注,而本文也将对北魏亲蚕礼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行研究。
一、亲蚕礼的创制和内容
1、亲蚕礼的创制
1.1亲蚕礼创制的背景
北魏亲蚕礼的创制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统而言之主要有二:一是北魏统治中原农业区的必然,二是北魏宣武帝对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继续。
亲蚕礼的创制是北魏统治中原农业区的必然。北方自古就是农耕地区,自春秋战国起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北魏虽然入主中原,但是其统治区域内是广大的汉人,北魏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也就是农业。所以北魏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所以,由此产生了亲蚕礼,即鼓励耕织、教化妇女。
不仅如此,且宣武帝之前,环境十分恶劣,而在这样的影响下,农业受到了影响,百姓的生活水平也直线下降。在这个时候,精神鼓励显得尤为重要。
亲蚕礼的创制也是宣武帝对其父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继续。孝文帝接续其祖母文明太后冯氏进行改革。冯太后改革侧重于政治和经济,而孝文帝则侧重于文化。而在文化的影响下,礼制应运而生。
此外,除了与文化息息相关外,礼制跟当时的国家形式有关。尽管在孝文帝的改革下,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是犹有未备,比如亲蚕礼和籍田礼。因此,宣武帝创制亲蚕礼是继承其父在礼制上的汉化改革。
1.2亲蚕礼的创制和实践
北魏王朝的亲蚕礼创制于宣武帝元恪在位时期。这一创制过程可以分为二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二是创制阶段。
首先是准备阶段,宣武帝于景明三年十一月下诏曰:“京洛兵芜,岁逾十纪……备兹考告,以称遐迩人臣之望。”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理论上的准备。在北魏之前关于亲蚕礼的理论大体有车舆、乐舞、流程等。然而由于关于北魏亲蚕礼的记载较少,散见于《魏书》当中。
其次是创制阶段。经过了前期一个月理论上的准备,宣武帝于景明三年十二月下诏曰:“民本农桑……开设宫坛,秉耒援筐,躬劝亿兆。”这里明确了说明创制的内容有。实行亲蚕礼需要工具等。
亲蚕礼是一个复杂的礼仪,当然不可能仅有以上的内容。从景明三年十二月到景明四年三月一共三个月,只可能大体完成主要内容。创制完成后就是实践。《魏书》记载:“三月己巳,皇后先蚕于北郊。”此是北魏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关于亲蚕礼实践的记载。
1.3亲蚕的时间、地点
关于北魏亲蚕礼举行的时间和地点仅有一处记载,即“三月己巳,皇后先蚕于北郊。”该记载明确点出了北魏亲蚕礼的举行时间是“三月巳日”,亲蚕地点为“北郊”。值得一提的是,
在资料记载中,亲蚕的时间、地点几乎一致。
2、亲蚕礼的内容
亲蚕礼一般包括以下要素:时间、地点、参与人物、配合机构等,周朝亲蚕的主要人物有“后”和“外内命妇”。然而根据有关北魏亲蚕的记载和历代对亲蚕礼的实践,北魏参与亲蚕礼的主要人物应有:皇太后、皇后、内命妇和外命妇。
皇后是亲蚕礼的主角,是整个典礼当中的核心人物,太后在亲蚕礼中主要发挥领导作用,不参与具体的礼仪。不过,北魏亲蚕礼创制时,太后分为两种:一是先皇的后妃,二是皇上的保姆,即乳母,称为“保太后”,而只有先皇的后妃才能参加。
内命妇指皇帝的后妃和公主,外命妇指官员的妻子。北魏亲蚕礼创制时外朝官制已然健全,后宫制度亦已完备。皇帝除了正妻皇后外,还有昭仪、夫人、嫔妃等,由于其属于皇帝,所以不出意外的话他们都会出现在现场。
在详细了解过后也能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例如说:参礼的大多是女性,而从皇宫到北郊,路程虽不算遥远,但也不算近,所以参加亲蚕礼的女性可以乘坐车舆。对于这一点,有关北魏亲蚕时所乘车舆的记载仅有一条,《魏书》记载:“金根车……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助祭郊庙,籍田先蚕,则乘之。”
二、亲蚕礼在北朝亲蚕礼沿革中的作用
关于北朝亲蚕礼的沿革,《隋书》总结道:“自后齐、后周及隋……然亦时有损益矣。”这也就表明了亲蚕礼的传承脉络,即:晋朝——北齐——北周——隋朝。然而这个传承脉络中却缺少了北魏,使得北朝的亲蚕礼传承失去了重要的一环。下面将结合晋、北周、北齐、隋四朝的亲蚕礼来论述北魏亲蚕礼在其沿革中的作用。
1、北朝亲蚕礼的“沿”
首先,亲蚕的时间大体一致。北魏、北齐明确为季春三月,只是北魏为“巳日”,北齐为“谷雨后吉日”。北周和隋朝虽无记载,但是依《隋书》体例和文意可知也应为三月,毕竟只有当与前朝一样之时,才会省略重复部分。
其次,亲蚕礼的地位相同。亲蚕礼的性质在五礼中属于吉礼,在唐朝及其以后的祭祀中普遍规定为“中祀”。从晋到隋对亲蚕礼虽无明确的祭祀等级划分,但是依旧可以通过其他记载推测出,其中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祭祀的牺牲一样。晋朝、北齐、北周和隋朝明确使用“太牢”祭祀蚕神。
再次,举行亲蚕礼所需的建筑大体一致。《礼记祭义》记载:“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可见早在周朝就有专为亲蚕的建筑了。举行亲蚕礼所需的主要建筑有:先蚕坛、亲桑坛、蚕室(茧室)等。
另一方面每项建筑样式大体一样,只是长度不一。具体以先蚕坛为例,晋朝为“高一丈,方二丈,为四出陛,陛广五尺。”北周无载,北齐为“坛高五尺,方二丈,四出,阶广五尺。”隋朝仅记载“高四尺。”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从晋到隋,亲蚕礼的建筑种类、样式大体相互沿袭。
最后,主要参与人员基本一致:皇后和内外命妇。从周朝时期“后”和“内外命妇”就是亲蚕礼的主要参与者。此外历代还有“蚕母”,主要是从外命妇中选出担任。总体而言亲蚕的主要参与者都是女性,以皇后和内外命妇为主体。不过,北齐却稍有例外,有一公卿,当人,亲蚕礼的大部依旧是由女性主导完成。综上所述,从晋到隋,亲蚕礼的主要参与人员基本一致。
2、北朝亲蚕礼的“革”
首先,亲蚕地点不同。晋朝举行亲蚕礼在西郊,北魏、北齐和隋在北郊。北周虽无记载,应在北郊,理由和上文亲蚕时间一样。综上所述,晋朝亲蚕于西郊,北魏、北齐、北周和隋皆亲蚕于北郊。在这个转变当中北魏应该起到关键作用,从北魏开始遵循“三礼”记载亲蚕于北郊。
其次,祭祀的蚕神不同。周朝所祭祀的蚕神为谁?《通典》解释道:“先蚕,天驷也。”汉朝所祭祀的蚕神为苑窳妇人、寓氏公主。晋朝所祭祀蚕神未言明。北魏亦未言明所祭祀蚕神。
从汉、晋到北齐、北周,所祭祀的蚕神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在这变化中北魏应该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是西陵氏还是黄帝轩辕氏都是中原文化的始祖,代表着中原文化的源头。北魏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希望获得中原文化的认同,所以对黄帝情有独钟。
最后,亲蚕的车舆、服饰不同,例如说:晋朝为油画云母安车;北魏为金根车;北齐为重翟;北周为翟辂;隋朝为厌翟等等,而在舆服方面,总体而言,北魏及晋主要依从汉魏,北魏之后的北周、北齐和隋往周朝方向回归。
总结
综上所述,大体勾勒出了北魏亲蚕礼的容貌,理解了北魏亲蚕礼在北朝亲蚕礼沿革中的作用。北魏亲蚕礼是北朝亲蚕礼的重要一部分,是北朝和古代亲蚕礼传承中的重要一环。而总体而言,包括北魏亲蚕礼在内的北朝时期的亲蚕礼有以下四大特点:开创性、继承性、多样性、传递性。
参考资料
《世宗本纪》
《先蚕礼制历史与文化初探》
《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