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嫡之争上曹操立嗣密访人物浅探胖咪

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

建安中后期,曹操逐渐年迈。立储便被提上日程。候选人唯二:五官将曹丕、临淄侯曹植。

二曹夺宗之事,播流极广、故不赘述。

有趣之处是、魏武在“选立接班人“的大事上,咨询范围却很小。有史可考者、仅寥寥数人。

魏武立储,征询方式是“密函信访”,手段隐蔽。如非崔琰面折廷诤、故意泄露朝廷机密;恐怕函访之事,终魏武魏文二世,人莫能知。

我仔细观察了涉及函访的人物,发现一个有趣现象:

宗室、外戚、谯沛旧人、及地方督军不在函访之列。

受函者无一例外、均为“中央人事部”(丞相府东西曹)官员。

诸夏侯曹氏,许褚、任峻为代表的谯沛旧人系不参与立储站队,是很容易理解的:

无论曹丕与曹植谁上位,他们的现实利益均可得到保全,故谯沛人及宗室外戚持中立态度。

注:任峻非谯沛出身、但娶曹氏女,故归入谯沛系。

注:曹真、曹休、夏侯尚与五官将亲善,但此三子当时资历尚浅、职位有限。曹洪曹仁、二夏侯则完全不参与站队,曹洪甚至与曹丕势同水火。

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魏书九》

五子良将、臧霸、吕虔、文聘为代表的外姓督军们,不参与立储站队,理由也一目了然:

督董地方军务的外姓们将领,本就是中央重点考察监视对象;魏武尚在,他们哪敢提前攀附宗子?天上的太阳还没落下,就想着提前寻找备胎,这是掌兵大忌。

别说外姓督军不敢参与中央机要,就连同宗督军与京师军官,交往中也颇多禁忌。

比如魏武从弟曹仁,心膂重臣;就曾犯过交构朝官的忌讳。

魏武在世时,曹仁自荆州回邺县述职,欲与“典宿卫”的武卫将军许褚私下密谈,被许褚拒绝。为避嫌、许褚要求曹仁在大庭广众下公开交谈。

褚曰:“彼(曹仁)虽亲重,外藩也。褚备内臣,众谈足矣,入室何私乎?”--《魏书十八》

彼虽亲重,外藩也;褚备内臣,众谈足矣

许褚当众驳斥曹仁面子,其行为事后得到曹操的大肆赞美。

太祖闻,愈爱待之,迁(许褚)中坚将军。--《魏书十八》

可见魏武对“地方官僚干预中央事务”的防范程度。

因此,所谓的“函访”,可选择对象其实相当有限,就集中在京官儿群体内。

但为何集中在幕府东西曹呢?有什么必要理由么?

我仔细观察了受函对象的职位与履历,发现确实有线索可查。

曹操的密函对象(东西曹属官)其实是有针对性的,是具体针对曹植“时政能力”的考察。

本文共字,阅读须15分钟

①所谓“以函令密访于外”

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魏武重才干而轻德性。从他宽容对待“放浪不羁”的郭嘉,以及“近亲乱伦”的陈矫即可看出。

曹丕有言:曹冲若在,我亦难做太子。

文帝常言:“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魏略》

注:孝廉即曹昂,仓舒即曹冲

冲为环夫人所生,齿序、出身皆不足谈。似曹冲者、竟能撼动嫡长子地位,这在其他王朝是不可想象的。

可见魏武废嫡立庶、废长立幼并非空谈。

魏武所爱者,是曹植的才华;魏武所虑者,是曹植的才干。

这句话有些绕,我简单解释一下。

曹植的才华主要体现在诗赋上,落笔成章、潇洒风流。其诗赋规模宏丽、辞藻壮美,读之惊叹。所谓“文学之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并非虚言。

但是,魏武需要的、不是诗词歌赋,而是实实在在的处理政务、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曹植之才,在文学领域;曹操所需要的,却在政务领域。

这有点儿类似两汉时期的“儒生”和“文吏”,前者精通经学典籍;后者熟悉律令条文。

注:儒生与文吏合流之后形成了“家传经学”的门阀士族,这个群体在东汉逐渐把持了地方乃至中央的话语权。这是后话,不做展开。

曹丕长期为丞相副、五官中郎将,自有幕僚。曹操领兵在外,曹丕留守邺城,有丰富政务处理经验。五官将门下、交游者如云;人际关系能力也有目共睹。

曹植天天呼朋唤友、醉心诗酒,官职变迁一无可考。建安十九年()前,仅见平原侯、临淄侯的爵位封赏。很难量化考察其政务能力。

因此,曹操对“立储之事”的函访对象,集中在相府东西曹(人事部),也就不难理解了。

②崔琰与毛玠

崔琰高格最优,毛玠清公素履。

西曹崔琰,东曹毛玠。此二者长期掌管司空府和丞相府的人事选举及升迁考核,是曹氏幕府人事部的核心官僚。

先简单说一下“东西曹”。

东、西曹典选举。西曹管理幕府内部的人事任免;东曹管理幕府外部、即地方官僚的人事任免。

说得通俗一些,西曹典内、东曹典外。

西曹主府史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续百官志》

崔琰的职务变迁是由西曹转东曹,毛玠则始终坚守在东曹。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征事。--《魏书十二》

太祖为司空、丞相,玠尝为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魏书十二》

二人选举对象多有不同。

崔琰是冀州清河人。属于袁氏灭亡后归降曹操的“人形祥瑞”。作为冀州本地门阀、即后世“崔卢李郑”中的清河崔氏掌门人,其政治倾向一目了然。

崔琰典西曹时,选举的多为世家大族子弟;即所谓“才干不足,徒有浮名”者。

琰尝荐钜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魏书十二》

文武群才,(琰)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仁。--《先贤行状》

毛玠是兖州陈留人。属于最早的从龙功臣。

毛玠典东曹时,选举时重才干而轻德行,遵循“乱世从能”的原则。

(毛玠)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魏书十二》

崔、毛掌管的东西曹,可以说分别代表了“世家大族”、以及“新兴权贵”两种截然相异的政治势力。

二人长期典人事,对于所举人物的政绩考核,政务才能(即所谓“文俗之吏”),必然熟稔。魏武密函考察二人,其实是一举两得:

既能得知曹丕与曹植的政务才干、又能知晓世家门阀和寒门子弟对丕、植的态度倾向。

琰荐钜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

崔、毛二人的态度异常坚决:

无条件支持五官将曹丕。

崔琰甚至玩起行为艺术、把曹操的密函公之于众,上朝时大庭广众露出笏板,高声疾呼。

当然,崔琰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曹丕的感激。

注:崔琰获罪时曹丕不置一词,坐视琰受戮。毛玠获罪时曹丕则指使桓阶营救。

因为崔琰嘴上支持曹丕,实际把侄女儿嫁给了曹植。世家门阀们为了保持家门不坠,万古长青,“两头押注”是很常见的事情。因不是本文重点,不再展开。

③杨修、二丁与临淄侯

丁仪、丁廙,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

杨修是仓曹掾主簿。仓曹主管仓谷。

从另一方面说,自董卓上洛()至曹魏黄初二年()这三十年间,因“货轻物贵、钱货不行”,北方实际以粮食作为一般等价物。若如此,则杨修之仓曹,或许还有典财务的职能。对此仅为猜测。

丁仪是东曹掾。在崔、毛麾下做事儿。

二丁是谯沛势力。丁仪兄弟是故司隶校尉丁冲之子,丁冲是曹操的乡党旧交。

杨修是弘农门阀。故太尉杨彪之子,故后将军袁术外甥。

供职仓曹的杨修与供职东曹的二丁,按记载,政治倾向是曹植。

丁仪甚至暗进谗言、导致东曹长官崔琰被诛。而同在东曹的同僚徐奕则被外放、调离中央。

崔琰、徐奕,一时清贤,皆以忠信显于魏朝;丁仪间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诛。--《傅子》

注:以此观之,徐奕的政治倾向也应该是曹丕。

考虑到典东曹的崔琰公开支持曹丕、而东曹掾丁仪支持曹植,那么崔琰之死,其实可以看作立储之争的延续。

杨修与二丁虽然史无明载、位居函访之列,但他们以职务之便,向魏武进言则是不难推测的。

比如杨修、为了夺宗大计,竟急功近利,甚至以职务之便、擅自泄露魏武密事、暗通曹植。可知杨修多有参与机要事务。

至二十四年秋,公以(杨)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典略》

注:诸侯即曹植。

看二丁出身(谯沛)、以及魏武曾欲招丁仪为婿的故事,再结合此三子下场,可知此三人必然参与夺嫡。并曾向魏武进言。

注:杨修被戮,二丁夷三族。

④桓阶与邢颙

桓阶识睹成败,才周当世。邢颙贵尚峻厉,为世名人。

桓阶是丞相掾主簿。邢颙是东曹掾属。

注:丞相幕府分曹办公,每曹长官为“掾”。桓阶作为掾主簿,我不确定在东曹还是西曹。

桓阶是曹丕铁杆。魏武在世时,桓阶就多次奔走疾呼、盛赞曹丕之美德。

邢颙仕途履历和政治倾向有些特殊。他早年在曹植门下当差,政治倾向却是曹丕。

桓阶的履历很复杂。桓早年在长沙做孙坚的人事部主管。孙坚死后,桓阶先后仕刘表,后投张羡、张怿父子。赤壁战后,桓阶归属曹公。

桓阶有个头衔“识睹成败”,这是陈寿亲笔赐的。这大概出于他长期在人事部工作积累的经验。如仔细观察桓阶的仕途履历,会发现他每次面临人生的重要决定,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曹操征询桓阶的意见,不仅因其人事部的工作履历,更是看中桓阶的识人之明。

桓阶面折廷诤,不吝赞美地夸耀曹丕;而谈到曹植,桓阶仅仅扔下一句:

“曹植?曹植是谁?”

“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魏书》王沈版

邢颙的履历相对简单。邢早年居冀州,屡次拒绝袁绍征召;冀州平定后出仕魏武。客居幽州的军阀田畴,曾称邢颙是“民之先觉”,评价可见一斑。

邢颙精通律令、沉默寡言。曾因精通文法被曹操安排在曹植门下做事儿。后转入相府东曹。

太祖诸子高选官属,令曰:“侯家吏,宜得渊深法度如邢颙辈。”遂以为平原侯(曹)植家丞。--《魏书十二》

曹操征询邢颙的意见,其实不仅看重其文俗之吏的特质,也是在侧面打听其对故主曹植的看法。

讽刺的是、邢颙根本看不上故主,反而力挺曹丕。

桓、邢二人,与崔、毛不同。

崔、毛是东西曹的大领导,而桓、邢是东西曹的员工;且既非曹氏旧人、又非世家大族出身。

二人的履历比较特殊,或见多识广、有知人之明(桓阶);或精通律令、曾在候选人门下当差(邢颙)。魏武向其二人征询意见,自有深意。

⑤毒士贾诩

贾诩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张)良、(陈)平之亚欤?

《魏书十》中,将夺宗之议的盖棺者归于贾诩。其实是为传主隐恶扬善的常见写法。

贾文和有奸雄之称,素为曹操忌惮。贾诩不掌兵、不掌权、挂着“太中大夫”闲职养老;甚至拒绝交游、阖门自守、婚姻不攀权贵。以此避嫌免祸。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魏书十》

这样一个无兵无权的闲人,说了句“袁本初、刘景升废嫡立庶之祸”,就能让魏武“遂定太子”,岂不可笑?

须知,魏武也素有奸雄之名。又怎不知袁绍、刘表故事?

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结合上文所述,其实历史真相,大约是这样的:

曹操在征询完崔、毛、桓、邢等人的意见后,心中对立储人选已经有数了。询问贾诩,不过是想再听一个“不同的理由”罢了。

崔、毛等人给出的理由,毫无疑问、是曹植“没有政务才干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而贾诩给出的理由,则是“废嫡立庶,国之大患”。

换句话说,曹操是“带着结论”去找贾诩的;而不是贾诩纠正扭转了曹操的意见。

曹植虽然才气纵横,却嗜酒放纵、轻佻无威仪,终不能立。

(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魏书十九》

曹植失去储君之位的原因,恰恰是因为缺乏曹操所需要的继承人素质:处理政务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一言蔽之:

会做事儿,会做人。

曹丕是个心术阴沉、忌刻寡恩的雄猜之主;不过曹丕能做事儿,且会做人。

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魏书十九》

曹植文采飞扬、笔绽莲花,可惜在正事儿上面,就是个标准的糊涂蛋。大军出征都能喝酒睡过了,做事儿就不必多提了。

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罢之。--《魏书十九》

曹植做人也颇为失败。看二丁风评及杨修下场可知。

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潘眉

建安中后期,魏武密函信访东西曹属官的故事,其实本意如此。

从结果上看,受函者几乎无一例外倒向曹丕、足见人心向背。

注:关于“二曹夺宗“主题,我之前单写过两篇文章,但论述角度不同。其中还涉及一位密函信访人物,故丞相府掾属,中尉杨俊。

杨俊的政治倾向是曹植,后被曹丕借故诛杀。篇幅所限,故不再在本文赘述。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自行阅读。传送门如下:

曹丕眼线无处不在,魏武身边被文帝渗透始末

与其说临淄侯与储君之位失之交臂、是他的不幸,不如说失去储君之位、是他的幸运。

以曹丕人望之盛、党徒之众、心性之猜忍;曹植若被强立,只怕魏武崩后,场面会比袁谭袁尚、刘琦刘琮更加难看。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如是而已。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