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丧葬文化中,七七丧俗并非没有依据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周易·复·象传》

七七丧俗,也叫做“做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极广的一种俗信,也是生者为逝者“超度”的一种重要方式。由逝者初丧开始算起,每逢七日便做“法事”超度一次,直到七七四十九日为止。

对于中国丧葬文化中的七七丧俗,世人基本上都有所了解。不过,倘若深入了解的话,就会产生一定的疑问,那便是为什么要“做七”?而不是“做六”或者“做八”?“做七”这样的丧俗究竟缘何而来?有没有什么依据呢?对此,我们要深入了解一番。

01理论根据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但凡是一种重要而又流行的民俗现象,它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则必定拥有相应的理论根据和社会基础。很显然,所谓的七七丧俗也同样如此,与它相应的理论根据就跟天体、地球以及人类生命之间的众多运动节律有关。

事实上,我国先哲们很早就发现了这样的节律。譬如说,“阳数成于七”这样载于《史记》当中的阴阳二气运行自然规律,再譬如说,《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当中关于女子以“七年”为周期的生长发育规律。

而明朝学者郎瑛对此做了很好的解释,他说,天之所以为天,是因为二气五行化生万物,相对应到人类,则不过是阴阳五常之气于六脉运行。于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之道唯七”的节律概念,认为阴阳二气往复,以七日为候。

02医学证明

从明朝学者郎瑛提出“天之道唯七”的节律概念之后,明代田艺衡以及清代赵冀都做了相关论述,在总结前人提出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世人伤病者其轻重变化七日一复出发,再次肯定了“天之道唯七”的结论。

咋一看,这个结论似乎是纯粹在胡说八道,一点科学依据都没有。但是仔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这一节律其实在现代医学当中已经被证实了。譬如说,外科手术术后最佳拆线时间是七天;器官移植中的排异现象也符合七日一复的规律。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我国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总结,明悟了天体、日月以及人体生命之间节律,而关于人体生命的节律,更是涉及了发育、成长、疾病、生死等方面的七日规律。

很显然,这样的节律周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中七七丧俗的发生以及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

03民俗根据

事实上,我国古代社会之所以能够将七七丧俗发展起来,除了非常重要的理论根据之外,还有相当重要的民俗根据。而民俗根据,则离不开我国自古以来对“七”这个数字的惊叹及崇拜。

譬如说,我国古人在地球上用肉眼能够观测到的天体,除日月之外,还有金木水火土五星,加起来正好七个。而北斗七星(古称北斗帝车)高悬北天,数目恰好也是七个。另外,人有七情,乐有七声等等。古人在惊叹之余崇拜,继而形成相关的民俗事象。

《礼记·王制》中有相关的记载,其中很明确的一点是:“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到了春秋末,大夫皆采用的七虞之礼,也就是所谓的“逢七必祭”。因此,我国所谓的七七丧俗其民俗根据来源,就是古人发展出来的七虞之礼。

当然,笔者也不能百分之百肯定七七丧俗就来源于此,但毫无疑问,七虞之礼必然在七七丧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七七丧俗究竟是何时产生如何发展的呢?

04发生与发展

虽然我国古代到处都能见到与七有关的民俗事象,能够看到与七有关的崇拜事象,但是七七丧俗的发展,经过一众学者的深入研究论证之后,普遍认为它的产生和发展跟佛教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甚至能够进一步确定它来源于佛教的胚胎学说。

尽管这一说法在笔者看来有些偏颇,但若从这个角度来研究七七丧俗的发生与发展,那么必然要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来说一说了。很显然,佛教是在汉明帝的时候传入中国的,那么七七丧俗的产生时间定然是在汉明帝之后。清代史学家万斯同在《群经杂说》中说“百日之说,始见于史”,“尔时佛法初入,明帝即用其教耶”。其中,“百日”指的就是满七七之后的祭礼。

从万斯同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七七丧俗从汉朝开始发生,到了唐朝之时已然处于鼎盛时期。而位于两者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魏书》《北齐书》等相关史书记载来看,“做七”已经成为了一种流传甚广的民俗。

不过,七七丧俗的进一步发展流传,还与《盂兰盆经》中的目连救母故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为这则故事涉及到古人最重视的孝道,因而此故事一经出现后,经过僧众的传播,便迅速被中国广大民众接受,进而推动了七七丧俗的发展。

时间来到后世,七七丧俗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人们更是赋予了它格外重要的意义。譬如说,头七五七当中的头七,就是逝者逝世之后的第七天,这一天逝者的亡灵归来“吃饭”,而后安心离开。而五七,则是逝者逝世之后的第三十五天。这一天是逝者最后一次“回家”,而后就要往生极乐。

由此可见,七七丧俗的发展都是极为讲究的。

05结语:

我国的丧葬文化源远流长,而七七丧俗中的“七”格外引人注目。就如前文中所提的那样,为何不是“做六”或者“做八”而是“做七”呢?其实,不论是从我国古代关于“七”的崇拜相关节律事象来看,亦或者是佛教胚胎学理论中的“三十八七日”中阴身之说来看,“七”这个数字的意义都格外讲究。

因此,逢七超度、祭奠则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参考资料《史记》、《魏书》、《北齐书》、《礼记》、《群经杂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