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义熙八年(年),掌控朝政的大将军刘裕决定讨伐割据西南的谯蜀政权,思来想去,命爱将益州刺史朱龄石担任主帅,宁朔将军臧熹、河间太守蒯恩、下邳太守刘钟等归其指挥,领兵出征。
朱龄石才30出头,资历尚浅,之前被刘裕破格提拔时就有很多人不服。蜀地山高路险,历代王朝对蜀用兵都选威望高的老将,刘裕却让“毛头小子”朱龄石当主帅,众将领更是纷纷抗议,担心朱龄石搞砸了。
刘裕画像其实刘裕识人用人很有一套,朱龄石有勇有谋,做事干练,深受刘裕赏识。别人越反对,刘裕越是重用他。宁朔将军臧熹还是刘裕的小舅子,刘裕特意让他跟着朱龄石锻炼一下。朱龄石也给老板长脸了,以智取为主,花了一年时间平定蜀地,威名大振。
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性格转变很大,朱龄石就是这样的,他年少时是个少见的“熊孩子”。
朱龄石是(江苏)沛县人,出自军人世家。《宋书》和《南史》记载,少年时的朱龄石十分顽劣,不爱读书,好舞枪弄棒,任性妄为。这应该和他没了父亲有关。他的舅舅淮南人蒋某为人懦弱,很怕这个外甥。朱龄石蹬鼻子上脸,没事就拿舅舅寻开心。
不过他寻开心的办法很危险,他练飞刀的时候,让舅舅躺在床上不准动,在枕头上贴一张寸许大的纸片当靶子,然后站在一丈外甩飞刀。蒋某心惊肉跳,躺着一动不敢动。幸好外甥的飞刀功夫一流,百发百中,倒没伤着他。
这还不算,更让蒋某提心吊胆的是,外甥总想拿刀给他动个手术。因为他脑袋上长了个好大的肉瘤,又难看又碍事,朱龄石好奇,自告奋勇要给他割了。但是瘤子大,医生都不敢动手,怕止不住血,蒋某当然不同意割掉。
而朱龄石对舅舅脑袋上的大瘤子越看越不顺眼,一心想给舅舅整容。《宋书·朱龄石传》记载,“朱龄石少好武,不事崖检……舅头有大瘤,龄石伺舅眠,密往割之,舅即死。”
一天,朱龄石趁舅舅睡着了,悄悄摸进屋,拿刀子干净利落地割下了肉瘤。蒋某痛醒来,血流如注,不一会儿功夫就死了。闯下这般大祸,“熊孩子”朱龄石也傻眼了。
事态后续史书未见记载,不过朱龄石当时年纪还小,又不是成心杀人,勉强属于好心办坏事,或者“好奇害死舅”,照常理推断,这场命案掩掩盖盖就过去了。不过那毕竟是朱龄石的亲舅舅,足够他悔恨一辈子。这件事还被收录在清代的笑话集《笑典》里。
打那以后,朱龄石就不蛮干了。
朱龄石家世代为东晋权臣桓氏效力,他参军后本来也在桓氏阵营。元兴三年(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叛乱,攻克京口之后,任命朱龄石为参军。接下来的战斗中,朱龄石表示,桓氏待朱家不薄,出于道义,他不能跟桓氏交战。刘裕很欣赏他这一点,同意了。
后来刘裕击败桓玄,朱龄石当过县令,又当武官,干啥都在行。刘裕和劲敌卢循交战时,朱龄石带兵冲杀在前,硬碰硬杀退了对方的敢死队,自此成为刘裕的心腹爱将,先后担任宁远将军、西阳太守等职。
朱龄石平定蜀地后,在军界威望大增。已经成了太尉的刘裕任命他为辅国将军,掌管益州、秦州兵马,还封了侯,这时候就没人提意见了。连刘裕的智囊刘穆之也很倚重朱龄石,每有大事必定跟他商量。
朱龄石38岁时官至相国右司马,在刘裕北伐关中(后秦)时,奉命和刘穆之一起坐镇京师。虽然刘裕占领了关中,但人事安排有问题,他离开后,关中发生严重的内讧,只好派朱龄石赴关中镇场子,接替儿子刘义真。
照这样的势头,等到刘裕建立南朝宋,军界第一大佬非朱龄石莫属。可惜关中防务薄弱,义熙十四年(年),胡夏国主赫连勃勃率大军进犯关中,守军寡不敌众,朱龄石未能按照刘裕事先的指示撤回,兵败被俘,在长安遇害,时年才40岁。
朱龄石的弟弟朱超石也是一员骁将,能文能武,官至中书侍郎。关中失陷时,他和兄长在一起并肩作战,也是被俘后遇害,年仅37岁。
参考文献:《宋书》